号外∣《后来的我们》陷退票门 猫眼否认背后操纵

号外∣《后来的我们》陷退票门 猫眼否认背后操纵

因电影《后来的我们》退票异常事件而陷于舆论风波的猫眼,于5月3日在北京举行媒体沟通会,就事件进展向外界予以说明。

4月20日,由刘若英指导的影片《后来的我们》被曝在猫眼等购票平台出席大规模恶意刷屏、退票行为,猫眼作为该片的出品方、发行方以及平台方,遭外界质疑操纵影片票房,影响院线排片,以此来拉高票房。

针对大规模的退票行为,猫眼在4月29日给出的解释是,有54%的订单确定为用户正常改签行为,这部分用户最终产生真实支付并消费。因改签业务在后台逻辑中分为“先退票再购买”两个环节,故“改签次数”加到“退票次数”当中,造成影城端退票数量增加。在剩余46%的退票订单中,有部分确定为恶意刷票,疑似黄牛行为。

对于疑似黄牛的恶意刷屏行为,猫眼并不能提供有力证据予以证明。猫眼COO康利在5月3日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黄牛刷屏是一种推测,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这背后是一个大规模的有组织的黄牛刷屏行为。

然而,在康利看来,此次退票异常事件存在舆论过分夸大的情况。他表示,整个“五一档”退票率都高,只不过《后来的我们》比后面几部影片更凸显一些。退票主因基本上判断时市场多种环境促成的结果,“单片大热、预售火爆,前边卖了很多,加上有一些工作日的原因,头部影片退票率很高”。

对于《后来的我们》这部影片,猫眼身兼出品方、发行方、购票平台三种身份于一体,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是否存在扰乱市场公正行为,这也是引发外界质疑的关键所在。

康利解释说,猫眼是一个服务平台,销售全国电影院的电影票,同时卖全国所有上映电影的电影票,猫眼不拒绝任何一个电影院在平台上销售,也不能决定任何一个电影在猫眼平台上的销售,猫眼只是中间服务商,给各个产业合作伙伴提供服务,裁判员应该有处罚和处置能力,猫眼没有。

作为购票平台,现场有媒体质疑,猫眼平台上所展示出来的预售数据和观众“想看”指数,是否会影响影院的排片计划。康利对此予以否认。他表示,最终排片权是在影城的经营者手里,所以影城会参考一些在市场中认为有指向性、权威性的数据,猫眼“想看”指数确实会作为参考数据,但影院方面会参考其他数据,包括自身的经营特点。

今年以来,猫眼被传出正筹划赴香港IPO事宜。对此,康利并未正面回应,仅表示,“我们还是依照企业自己的计划来安排工作,一个企业核心成长取决于自己是不是足够强大或者说取决于自己的事情做的是否足够好,我觉得任何外界因素都不会成为干扰企业成长的一个障碍”。

作为一家早期的在线购票平台,猫眼诞生于美团,2015年独立运营。2017年9月,猫眼和微影时代宣布实现战略合作,共同组建一家新公司“猫眼微影”。 光线传媒(300251)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迅速发展的猫眼,业务已不仅局限于在线票务,目前新业务已延伸到电影投资和宣发等环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