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是否會重現“詩歌”的盛世呢?

大深


雖然國力日盛,但是屬於詩歌的時代則早已隨風而去。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必要的歷史生活條件。所謂的漢唐盛世,但也不過是農耕社會的高度發展而已。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試想什麼樣的時代能夠讓人閒靜的為給一個人送行,還要高歌一曲,然後再賦詩一首相贈。

詩歌的高度發展必然根植於小農經濟的土壤之中,當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只剩下一種可能的方式的時候,那麼這種表達方式必然會極大興盛起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只有極慢節奏的生活環境才能夠產生詩、詞、曲、賦的文學樣式。這種高度往往進入了一個近乎“神乎其技”的階段。

隨著生產力的日益發達,人們的生活節奏漸漸提速,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也開始佔據人們生活的中心位置。內心的浮躁與心靈的彷徨,也不會再有“心靈使者”之稱的詩歌的發展土壤。

而聲光電的廣泛應用,把人們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屏幕上。遙控電視剛一誕生,就把人們的生活在不斷的切換屏幕之中,碎片化了。尤其是無線通訊的普及,海量信息的湧現,讓人應接不暇,人們的消遣表達方式徹底改變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時代,永遠的和我們說再見了。





世之唯一


詩歌盛世的景象必然是:詩國的天空群星閃耀。

中國詩歌發展史,其實就是李白杜甫等詩仙詩聖,詩佛詩魔和詩王詩鬼等個人的創作史。據說我國當今網絡詩歌大軍擁有幾十萬,註冊詩人也有上十萬。如果沒有李白杜甫蘇東坡等天才詩人再世重生,僅靠幾個網紅詩星,是撐不起詩國盛世的。

用此標準衡量,現今詩壇只有網紅,沒有巨星。將來詩歌發展的前途也不容樂觀。至少就當下而言,詩歌僅選擇了兩條路在走:一是復古,二是崇洋。新格律詩和民歌體等流派多已消亡。其作品在紙刊罕見甚至沒有。

再說口語詩發展這麼多年,已經穩固佔據了詩壇主流,詩協詩刊也培養出了成千上萬的獲獎詩人和自費出版詩集的作者。魔幻詩雖難懂,但只是極少數。如果說口語詩不行,要讓口語詩人改變寫作路子,更不行。你讓詩人迴歸去寫不分行的散文,他們會同意嗎?

況且主宰中國詩壇的復古與崇洋兩大門派,一直文人相輕不相容。而詩歌盛世的現象之二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所以說,國家經濟繁榮昌盛,是否會重現詩歌盛世,這問題還真有點像霧像雲又像風。

》唐代詩人:來鵠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



默金cc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思想道德也必將提高。人們欣賞水平也將大大提高。將來一定會迎來詩歌繁榮的市場。這個市場什麼詩歌最時髦呢?

就目前來說,現在的詩歌很美,內涵也深。但為什麼沒有市場呢?主要是太難懂了,對普通讀者來說,不知所云。任何東西都要面臨市場,一切都由市場決定的。

唐詩三百首,多麼通俗易懂。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桃花流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十歲的小孩也明白。宋詞,近代詩,也很通俗。

唯獨到了現代,為什麼突然冷清了呢!為什麼汪國真,席慕容詩大受歡迎呢!

我想,將來詩歌會發展壯大的。但我們必須面向未來,改革市場。讓普通大眾能讀懂詩歌。享受到美。不要把詩歌寫得高處不勝寒,而脫離了軌道。你們說是不是呢?


江上綠


這個問題要各方面去看,若縱向對比,中國無論各方面,早已是盛世,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文化科目種類研究,都遠超過往,作詩的人,怕也不少,但橫向來看,詩歌發展並不好,為什麼呢?

第一,詩歌本身實際意義作用抽象,並不彰現。

第二,國家雖沒放棄詩歌,考學作又不拘文體,但幾人會用詩體去寫作文,而且能達字數要求。

幾乎全憑社會層面傳統支撐。

第三,互聯網興起,各種網絡文體一時興盛,也包括許多詩社,

可有經濟支撐麼。

可以毫不客氣說,中國網絡文化,絕對會有斷送中國傳統文化的實力與可能。

為什麼這樣說,以小說而言,中國的網絡小說可遠不止漢牛充棟幾個字能形容,日更六千,八千,至少幾十萬人在那裡天天寫,一天也不止漢牛充棟。你情我願有錢賺,不違法紀倒也無可厚非,可這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文化市場,催生出來的泡沫小說有幾本真有文學性,可以讀,即便真有好作品,會不會被那些濫作埋沒?

而中國的詩歌,內涵極其深厚,有多少人真的明瞭,偶知韻,會打油便網上速發,令人無從揀擇,出了名的不一定好,不出名的埋沒了。

而且社會上幾人能靠詩歌生存,養家餬口?幾乎沒有。

而實際上除了唐朝,與民國初,詩歌一直也不曾支撐人們餬口,唐朝是因科考就考詩作。而民國是因白話文運動,催生出新體詩來。當時也沒互聯網,稿費足以支撐一些詩人養家,徐志摩便是一例。

可話又說會來,就,我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與李叔同的長亭外,古道邊。與胡適的蘭花草等相比,那個韻味更綿厚,幾人又知道古詩的齊氣,束志,是為了彰顯德蘊。胡適,魯迅是文學大家。可不以詩詞揚名。而且魯迅文雖倡導白話文,卻寫古體詩。胡適的白話詩歌,始終不失齊氣,律韻底齊,束尾含蘊以託志。

王國維真懂,一代大家,可名聲也不及徐志摩響亮。

徐志摩若真懂詩,不至於早夭。因為中國諸學的實際意義都有借之內修的一面。

梁啟超等人皆言徐志摩輕露浮躁,數番指點,可徐就是不悟。

今人寫詩,其實夠多,可怎樣才算昌盛,不妨與唐人比比。


默玄吟雷


題主好!

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竟然有點莫名的傷感——難道詩歌已經沒落了麼?

我認為並沒有!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在進步,很多新出現的文學樣式,分攤了詩歌這個領域的受眾群體。

詩歌之所以能夠稱為詩歌,它通常帶有一定的深度和美感。

作為詩歌的創作者,通常需要嘔心瀝血,反覆推敲,才能寫出膾炙人口的作品。

作為詩歌的閱讀者,也需要反覆琢磨,慢慢品味,才能體會字裡行間的各種感情。

這就需要一個必備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時間。可是時間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似乎永遠都是不夠的。

迫於生存的壓力,我們不得不選擇快節奏的生活來適應社會。

而現在非常盛行的網絡文化,就很適合如今的快節奏生活。

簡單粗暴的直白描寫,通俗易懂的行文風格。它可能不會成為我們的精神食糧,打它就像一碗方便麵,隨時可以填飽肚子。

詩歌卻像紅酒,需要時間的沉澱,日久才能彌香。需要慢慢品嚐,才能領悟箇中滋味。

所以我認為詩歌依然盛行,只是被現在的素食文化推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人只能仰望,卻難以觸摸。

一點拙見,貽笑大方。

謝謝!



耕根


答:會重現詩歌的盛世到來,為什麼?

(一)隨著中華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人們就會重新審視中西方文化,你不得不承認中國的詩歌文化,是文化產品中,最高雅文化之一,詩歌文化重新登上文化舞臺,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必須的選擇之一。

(二)中國人現在的文化水平,應該說基本上,能達到大專水平,或者向高處說是本科水平,這種文修養的人,是不喜歡低俗化文化和庸俗文化,他們喜歡的是高雅文化,如:芭蕾舞劇,鋼琴協奏曲,如,文學方面,詩歌散文,等等,因為,將來能具備這些文化能力的人,才能張顯岀你是個文化人,所以,詩歌將來必須得到重新發展,這是歷史的選擇。

(三)現在國家發展的速度很快,人們工作都很忙祿,說句不中聽的話,聽你說話的時間都沒有,他們討厭長篇大論,費話連篇,而詩歌語言精美,簡練,恰恰就是,當前文化交流的最好方式,如果,戀愛時你能寫首最精美的詩歌,捎給最心愛的人,那才叫浪漫無限,精製無邊。😂😂😂😂😂

(四)詩歌文化已經得到了黨中央的重視,唐詩三首,已開始普及到中小學課程,所以我認為,隨著國家的繁榮倡盛,詩歌文化一定會大發展,這是文化強國道路上必走的一步。


老頭156934080


我個人感覺詩歌的發揚光大和國家的繁榮昌盛沒有什麼關係。

因為社會的大環境在變化,人的思想也在潛移默化。雖然我們的生活好了,可是生活的壓力山大,幸福感可能都不如幾十年前。

如果每個人都向錢看,為了錢為了升官地位而去努力,那人們就沒有了愛好,理想,抱負 。誰都不會去為了愛好去寫不能換錢花的詩歌。

現代化給我們帶來了方便的生活 ,卻讓我們沉迷在電子世界裡面流連忘返 ,每天各種各樣的遊戲,直播,新聞 ,電話,微信等等,把我們的靈性吞噬了。

詩歌需要的是靈性,對生活,環境各方面的理解。

古人的生活簡單,而能使靈感發揮。天馬行空,隨心所欲。才能創作出許多優秀的詩歌

現在詩歌發展前景堪憂!


天高雲淡


不會!因為:國家的繁榮與詩歌的盛世是兩個運行系統。

具體來說,我國詩歌的高潮已經過去,而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既是我們學詩的階梯,但何嘗不是我們學詩的陷阱呢?如今的經濟社會,取向多端,而專心作詩者又有幾人?像李賀、賈島那樣視詩如命者,又有幾人?就算您作一首好詩,又能獨領幾天風騷?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社會土壤,已經不再適合種植詩歌了;如果您硬要種,那可能連詩歌的種子都收穫不回來!若不信,子姑待之!


乒乓球804


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時代。但是對於詩歌能重現古代繁榮的時代應該是不可能了。主要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分析。

從內因來說,自從有了手機計算機網絡,除了學生以外,人們除了寫名字,寫文章已經非常少了。詩歌雖然有各種各樣的題材,但並沒有繼承流行開來,除了少數文學愛好者。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朗誦詩歌。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現在的人很少看得懂古文,除了個別專業人士,這就更加大了學習創作詩歌的難度。

從外因來說,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被各種各樣的信息所圍繞。根本無法沉下心來反思生活。沒有創造詩歌的生活沉澱。大家現在看一條信息,看一下題目,看下開頭結尾也就結束了,讀一篇文章根本不會超過兩分鐘時間。人們的頭腦越來越簡單,每天被各種垃圾信息充斥。沒有一個寬廣開放的胸懷,寫不出來偉大的詩歌。


中國傳統文化導讀


我的看法比較悲觀。隨著經濟的繁榮以及文藝事業的快速發展,詩歌肯定會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要說“盛世”,至少也要達到一種“獨領風騷”的層次吧,這個我覺得幾乎不太可能。


在多種文學樣式百花齊放的今天,詩歌的生存空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擠壓。在現當代文學中,詩歌作為傳播新思想的有力武器,曾佔據很重要的地位,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代表的朦朧派,以及以海子為代表的先鋒派,都曾在文壇上造成很大的影響。他們的作品,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以夢為馬》,顧城的《一代人》,至今仍被人們傳唱著。但是除了以上這些,你是不是很難想起21世紀之後還有哪些較為著名的詩人和作品呢?餘秀華是一個較為特殊的例子,她當時的走紅,除了作品本身之外,也源於媒體對其身份以及生理缺陷的炒作,這裡暫且不表。

在上世紀末,文學及其衍生品遠沒有今天豐富,人們對文學的瞭解與感知,更多的是通過作品本身去完成的。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更多想要從文學作品中需求快速的感官滿足,比如想要快捷地掌握作品內容,以及追求故事情節的刺激。文學受眾的消費需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市場的反應從對原著的出版迅速轉向了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在這種情況下,小說的發展空間是最大的,它的豐富情節能夠輕易實現文字向音視頻的改編。但是詩歌很難做到這一點,迄今為止,除了古典詩詞,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過一首現代詩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

如果非要說詩歌能夠重回盛世,那麼必定要在原先題材的基礎上實現一些創新和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