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如何读懂“诗家语”?

闪闪流萤


什么是诗家语?

诗词鉴赏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读懂诗作的意思,第二层则是读懂诗作的好处。而如何看明白一首诗写的啥,就是得知道所谓的“诗家语”是怎么一回事了。

但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古代所谓的诗家语,和现代所认知的诗家语是两个概念。诗至宋朝,诗人们便开始有意识的去总结归纳诗歌创作的经验。最开始的“诗家语”便是由王安石提出来的。

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 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 ,闲制尘埃看画墙。 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扬》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建’”

王安石所谓的诗家语是指用字用语,需要适合诗歌的氛围,他认为“斜奏”偏于艳俗,而“奏赋”则中正堂皇,就比如在歌剧院听意大利歌剧是恰合时宜,而如果听着歌剧,拿着两把红扇子跳广场舞就不合时宜了。

我们现在谈的“诗家语”与古时所谈却大不一样。王安石所谓的诗家语,近乎是教人怎么用适合的字句去创作诗词,而现代的所谓“诗家语”是为了帮助你怎么去读明白一首诗歌了。周振甫先生谈及“诗家语”总结为反常、含蓄、精炼,不能说不对,但这仅仅是以现代文学素养定义的一种“古诗词语法”,但正常人都知道,靠语法学出来的语言是什么样的(比如中式英语)。


如何读懂诗家语?

  • 由于诗歌中必须讲究一定的音乐性、格律性,所以才会出现一些看似不通顺的表达。-----但实际上他的表述方式还是建立在文言基础上,古人实际上都能看的懂,现代人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也是能看的懂的,例如

杜甫诗: 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这句行人弓箭各在腰,意思就是行人把弓箭都别在腰上。当然,如果按现代汉语来看,就可能解释成“行人和弓箭都别在腰上”,但把这些名词的意思都弄懂了之后,这跟初中生语文练习题的联系上下文的组词造句有什么区别?

所以,读懂诗家语第一点就是,学会思考。


  • 其次,诗歌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名词中是贯穿着文化积累的。很多诗词都会有用典故,用前人诗句的情况。

比如: 欧阳修《少年游》: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谢家池上,南朝诗人谢灵运有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所以这句意思就是写的类似于“池塘生春草”的景色,又有一则小故事是讲谢灵运写“池塘生春草”是梦中吟诗所得,所以第二层又有“见景吟诗”之感,;江淹浦畔,江淹又单独以《别赋》出名,而《别赋》写的是离别之赋。那后面的一句吟魄与离魂。不也就很好理解了吗?这跟初中老师教你怎么引用名人名言,古诗词句、写议论文用典故有何区别?

那合理引用名句、丰富论点,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看懂诗词中的“引用”‘典故’是不是同样也得有阅读积累才看的明白?

所以,诗家语正确的掌握方式便是有丰富的阅读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多看书


以上,便是读懂诗家语的正确方式,至于说须得明白什么是语法,什么是互文,什么是定语后置之类的东西,古人并不学这些东西------您学说话之前也学过现代汉语语法么?



无聊到巅峰


这个问题提的好,好多人不会用诗家语,所以会觉得自己作品缺少诗意,而且经常被人说成打油诗,那么什么是诗家语呢?@老街味道

简单说,诗家语就是诗人所用的不同于散文的表达方式。

一、为什么会有诗家语?

1、诗词短小,要求精炼

因此诗家语用字能省则省。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省略了“我看到”。

又如:佳人拾翠春相问,省略了“在”。特别注意这个春字,刚学诗的人,是不敢把春字放在这个位置的。

2、格律出现后,格律诗与古体诗也有不同

这个应该不用解释了,格律出现以后,很多古体诗的表达方法为符合格律必须变化。

例如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在王勃那里变成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周振甫《诗词例话》


二、诗家语的特点

1、顺序打乱

诗家语的叙述有跳跃性,前后时空、原因结果交错……

例如原因结果:

正常的顺序: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因 日高人渴漫思茶,所以敲门试问野人家。

原因后置语序:

扁舟一叶汀洲去,春雨桃花此处多。

因为春雨桃花此处多,所以扁舟一叶汀洲去。

又如前后时空: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时间上说,先是路转溪桥,然后才旧时茅店.....


2、含蓄深远

诗家语越是含蓄越是深远越好。

略……

3、一语多意

例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写的人可能就是写了眼前所见,但是诗的文学属性决定了,读的人一定会联想.........

4、突出形象

看一下这个著名的例子: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香稻是鹦鹉吃剩的,绿色的梧桐是凤凰曾经栖息过的。这句话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是正常语序。但是杜甫把重点放在香稻和碧梧的描写,是侧重的写法。


结语

诗家语不同散文语,格律诗也不同于古体诗,只有学会格律才会体会到古人用笔的妙处,所以如果真的喜欢写旧体诗,一定先学格律,这才是入门正途。

先简单说到这里吧,匆忙间未免有错误疏漏,过几天专门就诗家语写一篇文章,欢迎诗友们指正。

@老街味道

2018-3-18


老街味道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实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诗句作变形处理的呢?

1. 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两种。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如崔颢的《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就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如王翰的《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中的“葡萄酒”就是第二句中“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

2. 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

所谓超常搭配就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际上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以这种方式组句最能表达诗人的独特感受。如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片的两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明月”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象,而且营造了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极为相称。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词作的的感情基调。

3. 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是作者采用了答话蕴含问话的方式,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去补充完善。

4. 句子的反常组合

在古代诗歌中,句与句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快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而进行反常组合。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的“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按常理,应该先说“昨夜”,后说“今朝”,这种反常组合,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

掌握了以上四种规律,你就可以读的懂“诗家语”了。


王老师教育新视界


“诗家语”,就是诗歌作为一种文体样式,在文字词语运用中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特色。

“诗家语”之说的最早出处,是在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讲到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给一个前来应试的学子修改诗句,没有改动原诗之意,只是变换了其中词语的顺序,然后提到,“诗家语,如此乃健”。自此以后,“诗家语”便成为古人在探讨研究古诗词时,必不可少的诗歌语法理论之一。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导说,想学习古典诗词创作,对现代人来说,首先要掌握平仄,韵律等基础知识。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基础知识,对以现代汉语为本的人们而言,往往是最难以完成的一个门槛。

而这些确实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入门技能,试想:如果每次遇到触动心弦,撩拨起心中的层层涟漪,准备有感而发时,一挥而就,提笔成书。结果平仄混乱,毫无韵律可言,岂不是贻笑大方?

古汉语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经过历代社会文化的不断进化,特别是现在汉语的巨大转变,已经是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白话文更大众化,更普及,古汉语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越来越陌生了。

当下仍然有一些人在坚持写古典诗词,有的是出于爱好,有的是出于研究的需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掌握“诗家语”,更多的是鉴赏学习的需要。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值得我们去学习体悟,传承发扬。这是毋庸置疑的。

诗歌内容多取材于生活,语言却往往要高于生活。因为日常语言的首要作用是交流,尽可能直观的表达。



而诗歌讲究的是意境,往往追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所以诗歌语言常常是“不渉理路”,要求欣赏者“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也”。

古诗词有哪些“诗家语”,需要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要关注呢?这里以诗歌为例,作一介绍。

第一,诗句中的词语组合悖于通常规律,从而造成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如常见的“一帘幽梦”,“十里柔情”之类,把本不能放在一起使用的词组合到一起,起到超乎想象的作用。

再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明明是浣女喧闹归去,渔舟唱晚而下,这样写一是符合诗歌韵律,二是比直接白描,更有灵性,更具有诗意的妙处。

此外还有通过意想不到的夸张,实现心中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如熟知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众所周知,他不可能去测量瀑布落下的长度,更不会在瀑布旁计时。但是能够令人想像庐山瀑布的壮观,这才是目的。

第二,诗歌语言往往是朦朦胧胧的,在具体所指内容方面,具有模棱两可的含糊性。李商隐的诗最为常见,“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到底是表达什么含义呢?至今尚无定论。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写的具体事物,到现在也是像谜团一样,不得而知。

领悟古代诗歌的“诗家语”,掌握其含义并不难。

关键在于,要在学习中领会感受,结合不同作品,分析其中妙不可言的意境,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坡后梨花开


我是个俗人,所以只能说一下我个人的小体会,供方家一笑。

除了押韵以外,古诗与文言文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诗可以不讲逻辑,可以不说清楚,可以牛头偏对马嘴,更可以自行其事毫无道理。这也这是诗的美妙所在。董仲舒说:“诗无达估”,诚解人也!

而这些,都可以称为诗家语。要怪就怪诗的字句太短,要在五到七个字(个别是九个字)之内将事物或情感表达清楚,还要写出意趣来,这很难。尤其是绝句或律诗更是如此,只有四句,顶多八句,不仅要写出情感,还要写出气韵,甚至更要写出无限想象来。这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如果词汇本身优美,或者景色不俗还则罢了,如果只是普通的文字或景色,要如何写出美来呢?按照常规的语法逻辑来进行,显然不够,显然不美,所以,诗家语就出来了。

比如每次读到都无法呼吸的杜公《秋兴八首》,里面有一句让满天神佛抓狂的神句: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其逆天的结构不知道让多少诗人五体投地。这一句最妙就妙在,通过语法及词汇的重新组合,将原本普通至极的一句“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演化得神鬼莫测,意韵十足,按现在的理解,这样的技巧属于倒装,但这种倒装却是艺术上的登峰造极。

由此可见,所谓诗家语,就是通过诗歌特有并且特许的表达技巧,让普通的事物变得富有艺术气息起来。

比如,我个人极度疯狂喜欢的五律《杜甫·月夜》里面的首联,是诗家语的另一个例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明明是自己独立窗前想着妻子,却偏偏反向转过来,写妻子在鄜州一个人看着月亮。每每读到,心就软得一塌糊涂。这一句不是那些小资情调的爱情诗词可以比拟的,不仅有浪漫,更是写出了独有的深沉。显然,这一句如果只是自然写,就变成了“今夜长安月,客居独倚栏”,瞬间,其中的韵味就落下了十万八千里。

写律诗有忌“合掌”一说,所谓“合掌”就是对句和出句意思基本相同是写诗之忌,后来也引伸为中间两联的语法结构相同也不够美。也就是我在本回复开头所说的“牛头偏要对马嘴”,因此,在律诗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关系越远反而越妙。这和古文的逻辑正好相反。比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果写成“烽火连三月,硝烟已九年”就是合掌了。比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写成“名岂文章著,官应笔墨休”自然是无味至极。

李义山的《无题》系列,也可以理解成另一种形式的“诗家语”,就是不需要读者去看懂,去明白诗中的言外之意。读者是否看懂,人家根本不在乎。反正读者只要看出美就可以了!

其实诗家语,并不只是在诗词中有所应用,在古文中也是有的,尤其是倒装,但古文的倒装很少能产生翻天覆地的艺术震撼来。而在现代诗中,有时也是有的,比如海子的“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这个逻辑和顺序并不正常,但放在一起就是唯美十足。流行歌曲中也有不少“涉嫌”诗家语的句子,比如“月光与星子,玫瑰花瓣和雨丝”,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钱钟书先生曾借用 “带着脚镣跳舞”来形容翻译,在借用之前,这一句是形容诗歌(音律)的,要在二十至五十六个字之前,写出不逊于文章甚至高于文章的诗句来,自然要在异常精简的前提下展现出一种美来。而这个精简的结果,确切说精简的方法就是诗家语。

而这种诗家语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不合理之美”。


亦有所思


所谓诗家语,即赋诗作词时的用语。

因为诗受律格和字数的限制,词语言中多有跳跃,富韵有味,其所用的语言,多与旁文着笔点有所不同。所以要以欣赏散文的方式去读诗,大多时候会不知其义,或发生歧义。

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古道黄河中》的下半阕:

七八个星点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间,

路转溪桥忽见。

如果用散文的读法,从林间茅店旁的路转过去看到了溪桥,这样看来就少了诗人本人写诗的本意,显得平庸了点。用诗家的语言来读:转过了溪桥,忽然看见了林间的茅店。本语的意境也就跃然纸上,全文也跟着生动起来。

这样的例子很多,诗家语所呈现和表达的也不尽相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那么如何才能读懂诗家语呢?

我们品诗时注意,一是诗词中经常会用到倒装句或颠倒语序,是为了符合韵侓;二是语言精练,需要省掉一些话,语言跳动性大,品诗时需要学会还原;三是用语含蓄,不明说,往往顾左右而言他,常常借描写来抒情。

当然,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读诗词去理解和体会,才能更好的读懂诗家语。



※别致的※聆听※


“诗家语”是个伪概念。

写诗无非就是表达流畅,符合文言语法罢了。另外要是审美上水准很高,那就是一篇佳作了。

把“斜奏”改成“奏赋”说到底还是审美上的事,审美上去了,就算没听过“诗家语”三个字也会点石成金,审美上不去,就算时刻牢记“诗家语”三字,也还是会点金成石的。

古人诗话大都装逼,要是当真你就完了。。。

我等爱好者,偶尔能得到几句可以触动心灵的句子就值得满足了。汲汲于所谓“诗家语”,实在是没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