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拍沙龍|《自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大咖間的探討,安排一下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自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

7月29日,一場別緻的文化沙龍在廣東省博物館隆重登場,那就是由廣州市瑋瑜文化有限公司與觀空間合作舉辦的《自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沙龍,同時它也是“五色祥雲——自得堂藏宋元明清單色釉瓷器特展”系列講座之一。

為了讓本次沙龍全面而深入,豐富而又多彩,本次活動共有七位在媒體或文化領域均取得優秀成就的老師作為主講嘉賓,他們分別是知名作家、《一分鐘藝術》創始人鄧燕婷,資深媒體人、《收藏拍賣》主編陳彥如,英國社會學者何越,知名當代小說家千夫長,觀空間創始人陳觀寶,知名藝術家區志航,廣州市當代藝術研究院理事長、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客座研究員馮瑋瑜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講座嘉賓合影(左起:觀空間創始人陳觀寶、英國社會學者何越,資深媒體人、《收藏拍賣》主編陳彥如,知名作家 《一分鐘藝術》創始人鄧燕婷,知名當代小說家千夫長,知名藝術家區志航,廣州市當代藝術研究院理事長,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客座研究員馮瑋瑜)

現在藝術的傳播是每天在每個角落跟每個人都有發生關聯,不管你是主動或者被動,有興趣或沒興趣,藝術在我們的世界,在我們的社會,在我們的生活裡是無處不在的,無論你用的風扇、開的汽車,其中都包含藝術設計,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是很廣義的。

那麼在這個和傳統、經典、權威的傳播時代是不一樣的自媒體時代,藝術應該怎樣傳播呢?請聽各位老師的精彩觀點。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講座現場(左起:馮瑋瑜,區志航,鄧燕婷,千夫長,何越,陳彥如,陳觀寶)

自媒體時代,內容為核心

鄧燕婷(知名作家、 《一分鐘藝術》創始人):我的觀點是,在藝術傳播的路上自媒體也有公信力。隨著紙質媒體的衰敗,藝術版塊首當其衝,在這種情況下,我跟原來的同事和朋友組成了四人團隊,希望打造一個具有公信力的自媒體藝術平臺,名為《一分鐘藝術》。

那為什麼叫一分鐘呢?因為快節奏的生活,海量的資訊,在爆屏中如何成為一個質優和不被錯過的自媒體?我們有了一些考量,最終就想到了用時間來命名,一分鐘是快速閱讀時代的一個象徵,一個符號。在質量上,我們九成九的內容都是原創。哪怕是轉載,我們都必須要有自己的角度和評論。

沒想到,我們用了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贏得了近萬的粉絲,雖然跟大號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在藝術圈裡面,這樣的數量和受眾精準度還是比較可觀的。

自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隨著互聯網的崛起,開始是門戶網站,到博客,微博再到公眾號,每個個體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我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高興得太早,要時刻警惕又有新的媒體的出現,也不要輕易地沮喪,因為無論技術怎麼變,都離不開內容,任何技術更新最終都是內容為王。

此外,以自媒體傳播藝術,也能快速打破地域限制。還有一些我們受時間和地區限制的展覽,也可以通過自媒體的傳播獲得審美上的滿足。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區志航(左),鄧燕婷(中),千夫長(右)

藝術家是最關注人類命運的群體

陳彥如(資深媒體人 、《收藏拍賣》主編):前段時間剛好在看一部叫《天行九歌》的動漫,竟然發現我們傳統的文化、藝術,包括傳統的哲學思想反而在動漫中得到很好的呈現。我看到的是一群致力做大眾傳播的人,借動漫這樣一種手段傳播傳統文化的精粹,讓古老的傳統得以活化。年輕人不是不接受我們的傳統文化,而是我們在使用什麼樣的傳播方式,什麼樣的傳播手段,在傳播我們想傳播的一切。

《收藏拍賣》和藝術品、古董這些搭界,別人覺得這是很小眾的事情,但我並不這樣認為,今日今時,物質極大地豐富以後,我們需要往精神方面提升的載體,所以要致力於做大眾的傳播。我們整個民族的審美經過文脈的斷裂,當下其實是一段青黃不接的階段。現在很多藝術愛好者們對傳統不瞭解,對西方的藝術也剛剛是吃夾生飯的狀態,但同時又有不同的資訊衝擊中國的國門,造成國人在不同的審美之間做調整,這就是為什麼別人會說呈現出一種亂象。

為什麼我會關注藝術這個群體?因為藝術家是這個世界上最關注人類命運的一個群體,而且他們關注的都是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但是他們在推動這個世界的時候,忘了去對自己進行一種推動,所以我們作為大眾傳播的推動機構要有這樣的使命感。把藝術裡面帶有的一些新的觀念跟我們實際生活相關聯,因為我們必須有一個觀念,藝術詮釋的是生活,它不是高高在上,它就在生活中,無時無刻,在每個角落,你和我之間,在我們所有的點滴之間。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何越(左),陳彥如(右)

收藏家必須要有使命感

馮瑋瑜(廣州市當代藝術研究院理事長、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在很多對於我的介紹裡面,用得最多的是“收藏家”這個身份,何謂收藏家呢?我的理解是不僅收藏有價值的藝術品,收藏的藝術品要成體系,對這個體系進行研究,研究成果對目前的系統是有推動作用或者是有益的補充,同時研究成果能夠傳播出去。因此,收藏家必須要有使命感

今日,自得堂的藏品能夠在廣東省博物館與廣大觀眾見面,有賴廣東省博物館發展基金會的厚愛與支持。“五色祥雲——自得堂藏宋元明清單色釉瓷器特展”展示的是跨越千年的單色釉瓷器,通過精美器物的展示,傳播中國古陶瓷文化,讓人們瞭解中華文化的光輝燦爛。這不僅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更是一場探尋中華文化的旅程。為了深入展覽所蘊含的內涵,此次我特意安排了展覽期間的系列講座。今天的“自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沙龍邀請了多位知名的媒體人、名嘴,為我們解讀文化藝術領域的傳播,文化領域很廣闊,要如何去落地?把研究的成果有效地轉化?在自媒體時代的思考尤為重要。

在英國,古典文化被擠到牆角

何越(英國社會學者):如果藝術真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話,英國已經做到了?在國內的時候我聽說鋼琴是樂器之王,我聽說古典音樂是高雅音樂,對不起,在英國沒有了,這兩個公式都已經不成立了。

在英國、美國鋼琴已經被淘汰,它完成了500年的進化,已經完全走入了衰落期,現在西方要解決的是如何處理100年前祖宗留下的舊鋼琴,這個已經成為他們的環保問題。同時,在過去的三四十年當中,鋼琴產業已經整個從西方轉移到中國。所以我很替中國的孩子感到擔心,因為你們在從事一個被西方已經忘卻拋棄而且不會往回走的藝術,因為這個古典藝術代表程式化,缺乏張力、束縛過多。而現在英國實現了一個有人性化平等的藝術,它是有張力、有創造力,而且無窮無盡,這就說明了這條路是不可能從流行音樂再往古典音樂走。

這還是我發現的冰山一角,不要再迷茫什麼古典音樂了,也不要再崇信什麼貴族了,貴族已經給平民基本上逼到牆角了,就跟鋼琴的結果一模一樣,實際上它們是一體的,因為就等於貴族在被平民打敗以後,

貴族代表的所有文化,鋼琴、古典音樂、芭蕾、歌劇,整個跟著貴族的整體擠到牆角,我沒有說它消亡,但它被擠到了牆角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千夫長(左),何越(右)

傳統紙媒和自媒體之間的互為關係

千夫長(知名當代小說家):我以我自己為例,講一講傳統的紙質閱讀和自媒體閱讀之間的關係。2004年我首創了手機小說《城外》,被評論家稱為創造了文學的新樣式。手機訂戶一個星期達到八十多萬,出成紙質書《城外》,起印數達到十萬。這是第一次的互為關係。2014年,我已經出版了十多年的紙質長篇小說《紅馬》開始在手機上閱讀,把文字的小說變成了聲音的小說,被稱為新的文學生態,並且連續成立了洛杉磯、香港、深圳、廣州多家紅馬讀書會。這是第二次互為關係。今年,2018年純文學的核心期刊《作家》雜誌第四期選發了我的朋友圈38篇微文《與時間的無涯荒野中》,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創意型寫作。這是第三次的互為關係。

由此,可以看出。傳統紙質媒體和自媒體之間在傳播中的互為關係,擴大了傳播的外延,豐富了閱讀的形式。當然,這種互為關係的完成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在全球信息化的互聯網時代。交通、信息封閉的時代,產生的民俗的、民族的、國家的各種文化知識,我覺得都已經是過時的陳舊的東西了,需要放棄和清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在全球信息化的互聯網時代,如何建立新的倫理和秩序。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千夫長(中)

通過藝術讓現實生活更好的對接

區志航(知名藝術家):1994年我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綜合時尚電視節目《時尚放送》,成為國內最早最頻繁介紹當代藝術主流公共媒體。剛開始我也像很多人一樣對當代藝術是有誤解的,甚至覺得當代藝術家是一幫瘋子。隨著不斷的深入,慢慢發現當代藝術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在所有的藝術家群體當中,當代藝術家是最具人文情懷的。

當代藝術關注社會的問題,作品是帶有觀念性的,而這個觀念是藝術家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然後通過顛覆性的藝術方式進行介入和創作。然而,正因為當代藝術的觀念性和表達方式的顛覆性,超越了絕大多數人的認知經驗,導致“讀不懂”。也就是說,以干預社會的名義創作的當代藝術作品很難在現實社會生效,很難實現真正的干預而遠離社會。我嘗試通過我的藝術觀念和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並不斷通過作品重返而不是遠離社會,實現介入當代藝術的初衷,推動社會的進步。

具體到大家熟悉的“俯臥撐”系列,我希望通過我的藝術行為不斷介入重大公共事件的現場,用藝術的永恆性彌補新聞時效性所帶來的容易被遺忘和掩蓋的問題,引發和延長人們對隱藏著社會元問題的新聞事件的關注和反思,進而找到真相和癥結,避免問題的重現和災難的重演

在讓作品重返和影響社會的過程中,改變著世界的互聯網自媒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讓我有可能根據創作的初心重返社會和發聲,而且有可能引發其他自媒體和公共媒體的關注與介入,進而產生更多更大的影響。無數事實證明,只要你的內容有新意和價值,負責任的公共媒體和有情懷的自媒體有可能介入,讓作品及其訴求得到傳播和強化。藝術家最瞭解自己的藝術動機,為什麼不借助自媒體去進行表達和實現初心呢?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馮瑋瑜(左),區志航(右)

傳統和創新沒有衝突

陳觀寶(觀空間創始人):剛才很多位老師說到了,有傳統藝術、有大眾藝術、有當代藝術這幾個概念、這幾個範疇的話題,傳統其實是不斷在發生變化的,很多經典都曾經是挑戰傳統的創新,結果隨著時間的沉澱,而歸為後來的新傳統,比如高劍父到現在的嶺南派,比如安迪沃霍爾到後來的波普藝術等。

所謂傳統藝術,是由一代代的藝術家和一代代藝術參與者和公眾,大家相互把它慢慢提煉,經過歷史的沉澱形成的一種經典的樣式,然後把它累積起來一直延續過來就形成了傳統,但是這個傳統肯定不是從人類社會開始就存在的,它都是創新、累積、沉澱、傳播,形成文化形成傳統。

所以傳統和創新是沒有衝突的,因為創新這個因素本來就是傳統的一部分,這一點在很多人的思維裡面應該做一些調整和改變的。傳統和當代不是一個藝術樣式的問題,而是思維方式的問題。當代藝術不是一個藝術樣式,不能說中國畫和水墨就不是當代藝術,不能說京劇就跟當代沒關係,傳統有太多的好東西和好的養分,但我很反對對於傳統在樣式上的固守或者“守望”,保護和研究是應該的,但不能讓傳統成為禁錮,所有文化因素包括傳統的和創新的都應該回歸當下,為今天所用,而不應該脫離現實去“弘揚”幾百上千年前的樣式。當代跟傳統有必然的關聯,但不是樣式層面的,當代更多是指向我們現在社會當下問題,我們要思考的問題,這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陳彥如(左),陳觀寶(右)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講座現場

自媒體的崛起,無疑對傳統媒體造成衝擊。那麼傳統媒體、權威媒體怎麼看待自媒體?我們的特邀嘉賓——羊城晚報新媒體部主任記者馮慧璇表示:“媒介的發展只會越來越豐富,讀者的選擇也會越來越多樣,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潮流,我們只能去適應並儘量做得更好。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是其他媒介無法替代的,當然表達方式可以調整,傳播渠道可以拓寬。羊城晚報現在做新聞早已不再侷限於原有模式,而是文字圖片音視頻、報紙微信微博網站APP、時效+深度立體多樣全方位,滿足各年齡段讀者需求

。”

本次《自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沙龍已完滿結束,而無論你是對老師們的觀點是認同還是質疑,相信他們的精彩發言都會對你有所啟迪的,而在“五色祥雲——自得堂藏宋元明清單色釉瓷器特展”舉辦期間,這樣的講座還將陸續有來。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現場觀眾與嘉賓合影

-END-

藏拍沙龙|《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传播》大咖间的探讨,安排一下

資料/廣東省博物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

《收藏/拍賣》雜誌現進駐媒體平臺有: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網易藝術、新浪微博、搜狐新聞、騰訊天天快報、大粵藝術、一點資訊、雅昌藝術網、時代財經APP等主流媒體平臺,部分文章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體傳播矩陣。

歡迎邀請加入更多媒體平臺!如想商務合作,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或微信scpm20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