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些,让他成为更自律、更上进的人

作为父母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些,让他成为更自律、更上进的人

从小学到高考,12年的学习经历,仿佛一场极其漫长的马拉松,数不清的孩子会在中途掉队。

这时候,很多父母会想:

算了,孩子不想学就不学吧,那些上了大学的也没见多有出息;

孩子还小,快乐最重要,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他对学习没兴趣,可能不是这块料,大不了以后不吃这碗饭。

这几年,有一种奇怪的“快乐教育”论调大行其道,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该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乍一看,这个观点并没有错,甚至还很顺应孩子的个性。

但是,孩子哪里懂那么多。

他哪里知道不学习的人,未来要多吃多少苦,要经历多少生活的磨难。

他只会觉得,眼前的快乐最重要,认为顺着他的、让他想干嘛干嘛的就是好人。

其实,若说天性,知难而退、半途而废、避重就轻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些,让他成为更自律、更上进的人。

孩子的兴趣,对特长也好,对学习也罢,其实都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里的一颗小火星,很容易熄灭,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劲,在孩子的意志动摇时,坚定地扶他一把。此外,叶子老师还觉得,有时候,我们过分夸大了“兴趣”的重要性, 只因为孩子说没有兴趣了、不喜欢了, 就任由他把自己锈成一块废铁。

所有人生前期偷的懒,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当时不经意的放弃,最终成了生命中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有一个兼职做家教的博士曾经吐槽说:

“有一个孩子都快20岁了,都高三了,还跟我说对数学没兴趣,我给你讲讲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再给你培养兴趣?”

其实更多时候,孩子不是因为有兴趣才做得好,而是因为做得好,在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满足感,才慢慢产生了兴趣。就像刘宪华,原本不爱拉琴,直到12岁参加了比赛,尝到了甜头,才慢慢喜欢上。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顾客观事实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懒、想放弃时,逼他不要半途而废,坚持陪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期、中途的瓶颈期,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小小的鼓励,让他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个过程也许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便能够一劳永逸。

更重要的是,我们逼迫孩子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其实还不在于好成绩,而是培养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则意识和对事情保持专注的能力。

这些,远比成绩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没理由相信,一个对待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会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

也没理由相信,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的孩子,会在未来面对生活的考验时,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中碰到的所有困难,其实都是未来生活的预演,只不过,在长大后,放弃、失败的代价要大得多。

现在我们不狠下心,逼孩子学会“七十二变”,以后又有谁会一生陪在他身边,帮他挡住“八十一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