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茅台鎮發現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羣!

實習生 洪永 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

這一次,讓貴州赤水河畔的茅臺鎮名揚海內外的,並不是因為白酒,而是一群1.9億年前的恐龍腳丫印子。8月10日,由中美德三國專家組成的足跡考察隊通過國際知名地學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地學前緣)對外宣佈,他們在茅臺鎮發現了迄今中國最大規模的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足跡群,這一情況在世界上極為罕見,對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佈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這一發現純屬偶然。

2013年,茅臺鎮的一家酒廠準備擴建廠房,發現後側邊坡地帶的岩層不夠牢固,於是進行清理。經過打掃,一片堅硬的巖壁暴露了,上面有深淺不一的印痕,足足有250個。但是,在當時,這塊怪石並還沒有引起大家的過多注意

貴州茅臺鎮發現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

巖壁恐龍足跡群,可以看到並行有規律的足跡從地面一直延綿到山頂(攝影/邢立達)

31歲的郭松波是這家酒廠的員工,上班過程中常常經過那片岩壁。2017年7月23日,郭松波像往常一樣用手機刷著新聞,當看見相鄰的習水縣內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的消息,郭松波一下子眼睛放光。“新聞上的恐龍足跡貌似有點眼熟,好像在哪裡見到過……”郭松波突然聯想到廠房後山那兩百多個坑坑窪窪,他懷疑那批印痕與恐龍有關聯。

好奇心驅使下,第二天,郭松波透過社交網絡四處聯繫,終於找到當時在習水縣調研恐龍足跡化石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並通過微信把巖壁照片發給了邢立達副教授。

隨後,邢立達帶領研究人員來到了茅臺鎮,通過岩石、地層結構分析和腳印對比,邢立達初步認為,這是恐龍足跡化石。

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邢立達說,這次意外收穫讓他十分激動,他隨即把足跡化石印痕臨摹、照相後,將相關數據帶回北京進一步研究。通過對足跡的掃描、測量,結合形態學行走軌跡、抓痕等要素分析,對比地質圖得到了更為準確的數據,邢立達確定這是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足跡群。

貴州茅臺鎮發現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

酒廠裡的蜥腳類恐龍足跡,這是一對典型的前後足跡(攝影/邢立達)

11月份,邢立達帶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等人來到茅臺鎮,再次實地探訪恐龍足跡遺址,將足跡倒成模型,存檔研究。

邢立達介紹,茅臺鎮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最大的長約40釐米、寬約30釐米,腳趾處深約5—6釐米。現場恐龍足跡至少250個,其中97個組成可辨認的行跡,其餘153個沒有明顯的行跡,足跡點所在的地層為下侏羅統自流井組,距今約1.8至1.9億年前。通過對足跡脈絡的分析,這一恐龍足跡群為一群蜥腳類恐龍在不同時期留下,利用電腦CG等技術還原,目前初步確定至少有14只恐龍曾在裡“散步”。

貴州茅臺鎮發現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

酒廠龍群復原圖,包括了群體活動的蜥腳類恐龍和單獨掠食的獸腳類恐龍(繪圖/張宗達)

貴州茅臺鎮發現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

蜥腳類游泳復原圖(繪圖/張宗達)

“在考察途中,我很偶然地發現了此地唯一一個三趾型足跡,”原自貢市恐龍博物館館長彭光照回憶說,“這種三趾型足跡是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所留,與常見的雞爪印類似,但是要大得多,長約20釐米,估計留下足跡的恐龍長度約2.5米。”

至於為何會在茅臺鎮發現恐龍足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湯冬傑副教授表示,他們對恐龍足跡點岩石層面上獨特的微生物席構造進行研究,這些微生物席構造表明,茅臺鎮化石點很可能處於半乾旱的狀態,這對生物的多樣性不利。在這種環境中,區域內可能存在重要的水源地,才能吸引恐龍來到此地,並在溼軟的地面留下足跡。

作為恐龍重要分支,蜥腳類恐龍有100多個種類,屬於食草類恐龍,其遺蹟在世界各大洲都被發現過,它們具有較小的頭部、較長的頸部和尾巴以及粗壯的四肢,身長最大超過了30米,是目前陸地上出現過的體型最大的動物,包括雷龍、腕龍、樑龍等。

貴州茅臺鎮發現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實地考察恐龍足跡遺址(攝影/郭松波)

“這是國內最大的早期侏羅世蜥腳類足跡群,也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同時,蜥腳類游泳的痕跡可以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邢立達表示,侏羅紀早期的恐龍足跡尤其難得,而國內的侏羅紀早期蜥腳類足跡只有4處,分別是四川古藺、自貢富順,重慶大足和貴州畢節。但是,這些足跡點都不理想,存在交通不便、風化嚴重、數量稀少或保護難度大等問題,而茅臺鎮這片岩壁足跡保存非常好,數量多,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保護價值。

目前,考察隊的專家正在與當地酒廠以及當地國土部門溝通,將制定保護方略,讓這片罕見的足跡群得到更妥善的保護,併發揮更大的科學與科普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