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青島這座城市,很難讓人不向往

山坡起伏在蔥蘢之間,紅綠掩映

也有“東方瑞士”“歐韻之都”之稱

山海相依的老建築,錯落有致

漫步於其中,彷彿身臨異境

也彷彿穿梭在青島的前世與今生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紅瓦綠樹

圖片來自@圖蟲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海濱建築

圖片來自@圖蟲

『不只是信仰』

聖彌厄爾是《聖經》裡的一位總領天神

職責是保護人類

聖彌厄爾大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

結合了哥德式和羅馬式的建築風格

建造的天主教堂

始建於1932年,適逢二戰爆發

希特勒禁止本土資金外流

資金緊缺情況下修改圖紙建設而成

最終佔地面積11480㎡

雖經歷過文革的破壞也依舊意氣風發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聖彌厄爾大教堂

圖片來自攝影師@ribbons

江蘇路15號—青島基督教堂

始建於1908年,1910年竣工

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築

綠頂黃牆,紅色瓦礫

再加上巨型鐘錶帶來的悠揚鐘聲

粗獷與清晰,凝重與神秘,都在這裡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青島基督教堂

圖片來自攝影師@Tony_Zheng

『雙樓記』

沂水路11號—總督府

坐落在觀海山的南坡,居高臨下

始建於1903年,1906年竣工

位於青島老城的中心,面朝大海

具有19世紀歐洲建築對稱的特點

以青島路為中軸線

大樓外表由青島優質花崗岩石料砌成

屋頂為折坡屋頂,並覆蓋著紅色筒瓦

既莊嚴又肅穆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俯瞰總督府

圖片來自@圖蟲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總督府前門

圖片來自@圖蟲

龍山路26號—總督府邸(今迎賓館)

始建於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

背倚著風景如畫的信號山

與青島市的發展血脈相連

建成初期作為膠澳殖民地總督的官邸

之後幾易其主

日本駐青島守備軍司令官邸

膠澳商埠督辦的官邸

青島市市長官邸、國際俱樂部…

多位國家領導人、外國貴賓曾在此下榻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總督府邸

圖片來自@圖蟲

歐洲皇家風範的德國古堡式建築風格

米紅色筒瓦、藍色魚鱗瓦

綠色牛舌瓦鋪設的樓頂

不管是在造型上還是裝飾上,都令人流連

如今這種風格的房屋

在德國乃至歐洲大陸也不多見了

這幢建築也曾是“德國夢”的一個象徵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總督府邸

圖片來自攝影師@Taber

『美好與殘酷』

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

角角落落裡有著各種各樣的故事

隱藏著數不清的秘密

令人心醉,令人著迷,令人神往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安徽路5號:德意志帝國郵局舊址

圖片來自@圖蟲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南海路23號:青島海濱旅館舊址

圖片來自@圖蟲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大學路7號:青島美術館

圖片來自@圖蟲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太平路33號:青島日報社

圖片來自攝影師@都文明

美好的另一面是殘酷

常州路25號—德國監獄舊址

始建於1900年,舊稱“歐人監獄”

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殖民監獄

城堡的模樣

會讓人錯以為會有童話中美好的故事

相反,這裡卻聚集了無數人撕心裂肺的痛苦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德國監獄舊址

圖片來自@圖蟲

『八大關—外國建築群』

八大關因以八大著名關隘命名道路而來

區內有200多棟建築

涵蓋了俄、英、美、德、法、日、丹麥等

20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

是名副其實的“萬國建築博物館”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八大關建築群

圖片來自@圖蟲

黃海路18號—花石樓

俄國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於1932年

用花崗岩和鵝卵石修築而成

蔣介石先生曾兩次入住此處

因此也成為“蔣介石公館”

融合了歐洲多種建築風格

既擁有哥特建築的風格

還有希臘和羅馬式的風格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花石樓

圖片來自攝影師@凝固之眼

居庸關路10號—公主樓

據說,此樓是為丹麥公主建設的避暑別墅

但是,公主並沒有來

“公主樓”的名字卻流傳至今

墨綠色的牆壁,白色的窗沿

如同童話故事般精巧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公主樓”北歐田園風格別墅—薩德別墅

圖片來自@圖蟲

每一座建築都完美地與環境融合

獨樹一幟、不可複製

漫步在老青島的街巷

安逸、靜謐、古感的氣息鋪面而來

在這裡,出門即風景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韶關路22號:山東青島金城銀行青島分行舊址

圖片來自@圖蟲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太平角一路1號:英國田園風格別墅,朱德元帥曾居於此

圖片來自攝影師@晟南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嘉峪關路6號:俄羅斯鄉村別墅—依瓦洛瓦別墅

圖片來自攝影師@Tony_Zheng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八大關內的街道

圖片來自攝影師@晟南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臨淮關路兩側秋意濃

圖片來自@圖蟲

『裡院與棧橋裡住著個“老青島”』

裡院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依據青島地勢而建,也是青島特有的民居建築

裡院的建築將西式洋樓與四合院巧妙的結合起來

成為青島發展的見證和特殊的文化符號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裡院建築

圖片來自攝影師@花間紀

多邊形的一方天地承載了許多老青島人的情感

並且逐漸形成一種地域文化

這種文化體現著上世紀中期和諧共濟的居住理念

以及誠懇、直接、簡約又明瞭的人生哲學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裡院建築

圖片來自攝影師@花間紀

棧橋之於青島,就像天安門之於北京

作為這座城市最早的碼頭(建於1892年)

可以說與青島同齡

因為青島建置是李鴻章的建議

因此也稱為李鴻章棧橋

當時的棧橋是唯一的海上“軍火供給線”

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回瀾閣前成群的海鷗

圖片來自攝影師@哇哈哈a吼吼

在1930年的修繕工程中

新修建了“個”字形防波堤和具有民族風格的

雙層飛簷八角亭閣

定名為回瀾閣

女作家蘇雪林筆下的棧橋

“筆直一條,伸入青島灣

似一支銀箭,射入碧芒的大海”

棧橋的每寸橋身都是濃縮的青島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伸向大海的棧橋

圖片來自攝影師@field田野

『可舟可車,中國第一』

當地有青島養人的說法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多位名人先後聚集在青島

老舍先生、梁實秋先生、康有為先生

沈從文先生、聞一多先生、童第周先生…

筆觸落下,老青島的昨日就在眼前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老舍在青島完成了《駱駝祥子》的寫作,圖為老舍故居

圖片來自@圖蟲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康有為故居

圖片來自攝影師@linmk_sun

老舍先生形容“青島是顆綠珠”

梁實秋先生最掛念的就是這裡

“走過了十幾省

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康有為先生更是毫不吝嗇

“綠樹青山,不寒不暑,碧海藍天

可舟可車,中國第一”

這些舊日的庭院小樓和蔥鬱的百年法桐一起

記錄著這座城市昨日的風情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青島老街

圖片來自攝影師@T-K121

漫步青島,找尋失去的記憶

#海之韻

圖片來自攝影師@戎軒啊

青島是一座年輕的城市

自1891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建置

至今百年間卻也已經歷風雨滄桑

我們可以從青石板、蜿蜒路、古建築中

窺探到這座城市過往的面容

風雨百年,底蘊留香,也越發厚重

- END -

關注vx星球畫報,回覆“星冰樂”可加入社群


回覆“壁紙”,可下載高清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