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青岛这座城市,很难让人不向往

山坡起伏在葱茏之间,红绿掩映

也有“东方瑞士”“欧韵之都”之称

山海相依的老建筑,错落有致

漫步于其中,仿佛身临异境

也仿佛穿梭在青岛的前世与今生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红瓦绿树

图片来自@图虫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海滨建筑

图片来自@图虫

『不只是信仰』

圣弥厄尔是《圣经》里的一位总领天神

职责是保护人类

圣弥厄尔大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

结合了哥德式和罗马式的建筑风格

建造的天主教堂

始建于1932年,适逢二战爆发

希特勒禁止本土资金外流

资金紧缺情况下修改图纸建设而成

最终占地面积11480㎡

虽经历过文革的破坏也依旧意气风发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圣弥厄尔大教堂

图片来自摄影师@ribbons

江苏路15号—青岛基督教堂

始建于1908年,1910年竣工

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

绿顶黄墙,红色瓦砾

再加上巨型钟表带来的悠扬钟声

粗犷与清晰,凝重与神秘,都在这里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青岛基督教堂

图片来自摄影师@Tony_Zheng

『双楼记』

沂水路11号—总督府

坐落在观海山的南坡,居高临下

始建于1903年,1906年竣工

位于青岛老城的中心,面朝大海

具有19世纪欧洲建筑对称的特点

以青岛路为中轴线

大楼外表由青岛优质花岗岩石料砌成

屋顶为折坡屋顶,并覆盖着红色筒瓦

既庄严又肃穆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俯瞰总督府

图片来自@图虫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总督府前门

图片来自@图虫

龙山路26号—总督府邸(今迎宾馆)

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

背倚着风景如画的信号山

与青岛市的发展血脉相连

建成初期作为胶澳殖民地总督的官邸

之后几易其主

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邸

胶澳商埠督办的官邸

青岛市市长官邸、国际俱乐部…

多位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曾在此下榻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总督府邸

图片来自@图虫

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风格

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

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

不管是在造型上还是装饰上,都令人流连

如今这种风格的房屋

在德国乃至欧洲大陆也不多见了

这幢建筑也曾是“德国梦”的一个象征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总督府邸

图片来自摄影师@Taber

『美好与残酷』

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

角角落落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隐藏着数不清的秘密

令人心醉,令人着迷,令人神往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安徽路5号: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

图片来自@图虫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南海路23号:青岛海滨旅馆旧址

图片来自@图虫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大学路7号:青岛美术馆

图片来自@图虫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太平路33号:青岛日报社

图片来自摄影师@都文明

美好的另一面是残酷

常州路25号—德国监狱旧址

始建于1900年,旧称“欧人监狱”

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殖民监狱

城堡的模样

会让人错以为会有童话中美好的故事

相反,这里却聚集了无数人撕心裂肺的痛苦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德国监狱旧址

图片来自@图虫

『八大关—外国建筑群』

八大关因以八大著名关隘命名道路而来

区内有200多栋建筑

涵盖了俄、英、美、德、法、日、丹麦等

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

是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物馆”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八大关建筑群

图片来自@图虫

黄海路18号—花石楼

俄国人格拉西莫夫修建于1932年

用花岗岩和鹅卵石修筑而成

蒋介石先生曾两次入住此处

因此也成为“蒋介石公馆”

融合了欧洲多种建筑风格

既拥有哥特建筑的风格

还有希腊和罗马式的风格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花石楼

图片来自摄影师@凝固之眼

居庸关路10号—公主楼

据说,此楼是为丹麦公主建设的避暑别墅

但是,公主并没有来

“公主楼”的名字却流传至今

墨绿色的墙壁,白色的窗沿

如同童话故事般精巧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公主楼”北欧田园风格别墅—萨德别墅

图片来自@图虫

每一座建筑都完美地与环境融合

独树一帜、不可复制

漫步在老青岛的街巷

安逸、静谧、古感的气息铺面而来

在这里,出门即风景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韶关路22号:山东青岛金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图片来自@图虫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太平角一路1号:英国田园风格别墅,朱德元帅曾居于此

图片来自摄影师@晟南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嘉峪关路6号:俄罗斯乡村别墅—依瓦洛瓦别墅

图片来自摄影师@Tony_Zheng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八大关内的街道

图片来自摄影师@晟南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临淮关路两侧秋意浓

图片来自@图虫

『里院与栈桥里住着个“老青岛”』

里院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依据青岛地势而建,也是青岛特有的民居建筑

里院的建筑将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的结合起来

成为青岛发展的见证和特殊的文化符号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里院建筑

图片来自摄影师@花间纪

多边形的一方天地承载了许多老青岛人的情感

并且逐渐形成一种地域文化

这种文化体现着上世纪中期和谐共济的居住理念

以及诚恳、直接、简约又明了的人生哲学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里院建筑

图片来自摄影师@花间纪

栈桥之于青岛,就像天安门之于北京

作为这座城市最早的码头(建于1892年)

可以说与青岛同龄

因为青岛建置是李鸿章的建议

因此也称为李鸿章栈桥

当时的栈桥是唯一的海上“军火供给线”

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回澜阁前成群的海鸥

图片来自摄影师@哇哈哈a吼吼

在1930年的修缮工程中

新修建了“个”字形防波堤和具有民族风格的

双层飞檐八角亭阁

定名为回澜阁

女作家苏雪林笔下的栈桥

“笔直一条,伸入青岛湾

似一支银箭,射入碧芒的大海”

栈桥的每寸桥身都是浓缩的青岛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伸向大海的栈桥

图片来自摄影师@field田野

『可舟可车,中国第一』

当地有青岛养人的说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多位名人先后聚集在青岛

老舍先生、梁实秋先生、康有为先生

沈从文先生、闻一多先生、童第周先生…

笔触落下,老青岛的昨日就在眼前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老舍在青岛完成了《骆驼祥子》的写作,图为老舍故居

图片来自@图虫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康有为故居

图片来自摄影师@linmk_sun

老舍先生形容“青岛是颗绿珠”

梁实秋先生最挂念的就是这里

“走过了十几省

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康有为先生更是毫不吝啬

“绿树青山,不寒不暑,碧海蓝天

可舟可车,中国第一”

这些旧日的庭院小楼和葱郁的百年法桐一起

记录着这座城市昨日的风情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青岛老街

图片来自摄影师@T-K121

漫步青岛,找寻失去的记忆

#海之韵

图片来自摄影师@戎轩啊

青岛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自1891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建置

至今百年间却也已经历风雨沧桑

我们可以从青石板、蜿蜒路、古建筑中

窥探到这座城市过往的面容

风雨百年,底蕴留香,也越发厚重

- END -

关注vx星球画报,回复“星冰乐”可加入社群


回复“壁纸”,可下载高清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