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札記丨安科生物:挑戰洋藥,挑戰自己

“挑戰進口洋藥,振興民族藥業。”

這句標語在安科生物產品展示廳裡尤為醒目,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宋禮華告訴我們,這是公司早期的口號,“現在看有些狹隘,但確實是我們當時創業之初的志向。”

就是憑著這句看似狹隘的口號,宋禮華及其團隊開幹了,二十多年來,安科生物“懟死”了不少高價進口藥,或者逼著進口藥大幅降價。宋禮華說,初生牛犢不怕虎。

宋禮華是77級大學生,在安徽農業大學完成本科及碩士課程後,後來去德國漢諾威免疫研究所從事“動物促性腺素的單克隆抗體”研究。這段經歷對宋禮華很重要,他深刻意識到很多救命藥都掌握在外資藥企手中,國人用不起、用不上。例如,宋禮華1990年果斷選擇“人α-干擾素單克隆抗體親和層析膠”為主攻目標,研究成功後,馬上在上海推廣研究成果。結果,外資干擾素已基本失去蹤影,干擾素也成了很多國人用得起的藥。

其實,當時很多企業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情結,他們不甘心市場被外資企業壟斷,也看不慣高價進口藥在國內橫行,憑著一股勁兒,不少高價進口藥被國產藥打敗了,貴族藥變成了平民藥。一組數據顯示,國內企業推出貝伐珠單抗技術之後,外資藥企紛紛將藥品價格從2萬多元下調至7700多元,部分藥品降幅更大。

有付出必有回報。我們在採訪中聽到了一個真實故事,安科生物有一名從事客服工作的員工,22歲時身高僅有123釐米,給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最終,在安科生物的幫助下,該員工身高增加了20多釐米,目前接近160釐米。幫助她的就是安科生物生長激素產品“安蘇萌”,後來,她從安科生物的消費者變成了員工。她說,當時市場上的生長激素異常昂貴,超出了她的支付能力。

我們還了解到,不少矮小症患者家屬曾到安科生物或產品銷售點,“啪”的一聲全家跪下,感謝安科生物生長激素給他們帶來希望。宋禮華說,他覺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義。

不僅僅挑戰洋藥,安科生物還在不斷地挑戰自己。宋禮華告訴我們,現在國內市場已經足夠大,公司無意把每個產品都做成第一,但是必須要落地生根。但在記者看來,不刻意爭第一往往會成為事實上的佼佼者。以法醫檢測為例,安科生物的技術及產品幫助警方偵破了多起轟動全國的案例,在該領域,安科生物的競爭力毋庸置疑。宋禮華說,“沒有指望該業務為公司貢獻更多的利潤,但希望它能夠在大浪淘沙中勝出。”

勝出,便是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也正是始終懷抱這種心態,安科生物在歷次併購中幾乎總能在合適時點以合適價格併購合適標的,時下愈演愈烈的“併購後遺症”鮮有在安科生物上演。宋禮華說,公司初期也投過幾個小的研發企業,但是很快就發現,他們擅長的還是老本行。

於是,安科生物專門併購符合公司戰略、有著相似或相同技術和產業背景的公司。併購之後,安科生物也並沒有把併購標的僅僅當做附屬企業,而是當做主業,相關企業家既是併購標的掌門人,又是上市公司高管,充分發揮個人才華和價值。

宋禮華給我們的感覺很務實,一門心思放在公司經營上,這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出來。一是安科生物作為創業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業之一,宋禮華從未減持,他也有壓力,想過減持,最後卻沒有減持,想給投資者樹立信心;二是宋禮華很少進行股權質押,他在安科生物體系外鮮有投資,而且安科生物追求平穩發展,“我本人也無意利用槓桿撬動所謂的資本運作”。

這就是安科生物和它的創始人宋禮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