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女儿考上北大,母亲跳江自杀这件事?

拾遗先生


看到这个标题,我还是不得不感叹两句。

我相信,之所以它成为一个话题,可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大概是因为这个家庭的女儿考上的是北大,虽然我也推测人家考上的是清华、人大、还是重大,某些地方的某些人们仍然会关注和讨论此事。

这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我不知道,母女之间,以及围绕母女的家庭环境可能存在外人所不知道的复杂情况吧。所以,我不同意世人简单从”自杀”、“母女”、“北大”等关键词出发议论它的道德性和合理性。具体问题还是具体分析吧。

一个人拥有自杀的权利。

这一命题,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就像有些国家把安乐死制定为合法,有些国家至今没有。我的祖国——日本,也算是自杀率不低的国家。一个人为什么自杀,也不能只从一个人的道德和选择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它无疑跟一个国家的情况、社会的结构、舆论的动态、家庭的观念等有着比较密切、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日本而言,作为原因,我第一想到的3点是:社会压力大、难以包容和接受另类、生死观念的独特。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个人的立场和态度(纯粹是个人的),家长还是要放得下,孩子能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说明家长教育、养育得成功,人家飞得离你远,是一件好事,何况人家是去上大学,谋成长去的。至于孩子,我完全鼓励你走你相信的道路,不要想太多,年轻时应该往前冲,你可以有你的选择和人生,你也有思考和判断什么才是真正孝顺的活法的权利与自由。


加藤嘉一


当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很震惊,子女能够考进国内顶尖高校北京大学,是多少中国父母的想都不敢想的美好愿望,这位学生的家长又是因为什么缘故而采取极端的行为呢?

事情回顾:6月17日,重庆一位女子酒后去江边欲轻生,经过民警及时解救后得知,这位女子有个女儿,成绩一直非常好,高考极有可能考取北京大学。但是因为平时女子与自己女儿缺少沟通,女儿一方面不愿意和她探讨报考志愿的事情,一时间想不开欲酒后轻生。

在视频中,民警询问李某为何轻生时,这位母亲这样说到:"我不想打搅你们,我不想给你们添麻烦",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并不赞同将这位母亲直接定义为"极端情绪"的人,在言语交流中,事情导致如此结果,源于母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一个孩子,寒窗苦读十多年,高考金榜题名,有希望录取到国内最高学府,却不愿意与母亲探讨志愿报考的事情——这究竟出于什么原因?


不会和孩子交流的父母,不愿和父母沟通的孩子。这样不会让家庭充满幸福感和凝聚力,这件事情的发生向存那些父母与子女存在沟通问题的人敲响了警钟,去试着改变自己,别徒留遗憾。你怎么看?


学习源动力


爱的尺度把握不好,便成了害。

女儿成绩优异,能够考上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应该令很多人艳羡,按理说做母亲的会发自内心地骄傲自豪。

然而重庆的这位母亲却选择了跳江轻生,差点酿成惨剧。

就媒体公布的信息来看,这位母亲应该是个很要强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家长。

她跳江的原因,看起来只有两点,一点是嫌女儿去北京上学离家太远。另一点是和女儿发生争执后,女儿躲到了奶奶家。随后,这位母亲在喝醉酒之后选择了跳嘉陵江轻生,幸好被警方救起。

新闻所给的信息很有限,但如果这位母亲所述属实的话,她自身的问题却不小。

首先,忽略女儿优异的成绩反而把目光盯在了离家远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位母亲的控制欲极强。虽然出发点是爱孩子,但这种爱是自私的是不合理的。嫌孩子离家太远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作为家长的担心,另一层则是不能再随时控制女儿了。从结果来看,应该属于后者。

其次,女儿和母亲发生争执之后选择了到奶奶家躲避,而不是和母亲心平气和地讨论这个问题,说明母女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女儿选择躲到奶奶家这一做法其实也侧面说明了,母女之间的关系在平日里也不太融洽,而奶奶一方似乎是女儿的避风港。

再次,从做母亲的因此喝醉酒并选择轻生的做法也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本身的心理素质就不过关,而且做事容易走极端,在她身边生活的人一定会很压抑。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人都挺同情那个做女儿的,毕竟父母是没办法选择的,如果不想被父母掌控自己的命运,又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只能选择反抗。

所幸没有因此酿成惨剧,否则不但这位母亲丢了性命,女儿也会因此内疚终生。

从这件事也不难看出,控制欲太强的家长能把好事变成坏事,能把喜剧演绎成悲剧,实在是很失败。

希望生活中有类似情节的家长都能自我反思一下,把自己的情绪调整一下,把自己的心态放平稳。养育孩子不仅仅要给予他们关爱,还要学会适时放手。


夜雨如书


有这样的母亲,是女儿之大不幸!有多少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可是偏偏这位母亲恰相反,他是因为女儿太优秀而寻短见,这世界奇怪吗?说奇怪也还真是奇怪。要说不奇怪,是因为这样的母亲观念出了问题。

细琢磨,为何这位母亲怕女儿离家太远呢?是什么心理让她怕女儿离开自己呢?我先讲一个故事吧。

七年前,我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高考网报志愿,我被邀请去帮忙,朋友的儿子长的一表人才,特别聪明干练,独立能力还特别强。他对自己报志愿一事却让我非常不理解,他不像别的孩子选学校和专业,而是远哪地方离家最远。我就问他,你这是什么鬼怪的想法?小伙子说,我就要离我妈远远的,越远越好,这些年我受够了她。听他这么说,我顿时明白了。

当小伙子选好学校和专业参与网报之时,只见妈妈疯了似的骂儿子,还动起了手,怪儿子不听她的话,非要报那么远的地方。孩子被气的大哭,躲进厕所里死活不出来。最后,经过一番劝说,孩子终于勉强按着妈妈的意图完成了网报。可是当他上学走时,给妈妈留下一句话,我暑假不会回来,我要在外面打工。将来毕业我要离你远远的,我看你还能把我怎么着。果真,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去了很远的地方工作,也很少回家。

故事讲完了,相信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和重庆这位母亲做法的相似之处。那为什么家长会有这种偏执的做法呢?

原因一:妈妈对孩子心理依赖过重,孩子离的越远,内心的恐惧感越强。其实也不难理解,这类家长多年含辛茹苦养育孩子,早已经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孩子一旦离开自己,家长就会无法忍受。尤其是越离,那种恐惧感就越强。其实,这类家长对空间距离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要出了所在的城市,就感觉很远了。

原因二:妈妈过度强势掌控孩子的做法已经养成习惯。这样的家长往往把孩子当成私人物品一样,想怎么摆布就怎么摆布,完全不会听孩子的内心想法,更要说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了。而这种强势往往会为孩子将来的人生埋下隐患,就如我讲的这个故事,孩子以逃离家长的掌控为唯一目标。你说家长强势有什么好处,但是她自己却认为想当然。

原因三:妈妈想为孩子设计人生路的观念根深蒂固。当下有太多的家长持有为孩子设计人生路的观念,上学、就业、恋爱、婚姻等,所有一切都在精心设计,仿佛离开自己,孩子就什么事都做不好似的。如果不信,你环顾你的周围,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家长?凡是操控孩子人生路的家长,将来大都不会太幸福,因为早已经没了自主权,像木偶一样。

韩老师和你分析了这么多,相信你对重庆这位妈妈的做法能够理解了吧?如果你还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妨补充之。


韩国成老师


女儿优秀,要报考北大;母亲迷茫,欲跳江自尽。浅表地看,是报考志愿母女意见相左,深层次看,是父母如何与子女沟通的问题,尤其是如何与优秀的子女沟通的问题。

仅就报考志愿一事来看,很显然母女两都没能换位思考 ,冷静商讨,女儿是“我的事情我做主”,妈妈是“儿女的事情我当家 ”,认知不同,填报志愿的出发点不同,争吵就在所难免了。

1,女儿执意报考北大,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未来,为自己的未来“布局”

北大是名校,而且是文科类排名第一的名校,就读北大,未来就业就有了比较大的保障;就读北大,就意味着将与一大批文科精英 成为同窗学友,这将成为未来职场中的相对稳固的人力资源;北大在北京,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占尽天时与地利。如果能就读北大,就已经给自己设置了宏阔的背景,应该是利多而弊少。女儿作为优秀考生,有自己的 独立意识,这是好事。越优秀的人,独立意识就越强,就越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母亲想表达自己的思维,需要一点技巧。

2.母亲反对女儿报考北大,出发点是亲情,希望一家人能常相聚首

很显然,母亲的心是柔软的,想到女儿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则心疼不已,母爱不愧为天下第一情。女儿志在四方,母亲护犊心切,沟通方式不当,一个赌气远走,一个负气跳江,看来,与优秀的儿女沟通还真的是一门学问呢!

3.各自平等陈述,理由比对,相信最终能达成共识

如果父母有一些特殊原因,比如身体都不好,仅靠两个老人,生活难以保障,恐怕女儿应该听听母亲的意见;但是从喝酒的细节来看,貌似不成立;如果仅仅是担心女儿离家孤独,则大可不必,因为女儿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生活,要我们做父母的不能陪她一生,恐怕还是让女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

4.母女俩不能达成共识,而且赌气分离,问题出在都太强势,不能心平气和地换位思考,平等沟通

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儿女应该尝试理解,有良好的出发点就应该有良好的结局才对。

当年我女儿填报志愿时,我的做法是:

首先声明,读大学,选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大程度上决定着你未来的发展方向,你的未来你做主,决策由你来定。

其次,我从大学排名,强势学科,地域,还有在我看来你的特长,当然还有分数录取的可能几方面提出我的看法。

然后,倾听女儿的想法,比如,她的爱好,未来的职业规划等等 ,

最后,帮她罗列出可能录取的学校,专业 ,让她自己选择。

最终,女儿选择了暨南大学。

一家之言 ,不喜勿喷。


王老师教育新视界


女儿考上大学,本应该一家人在一起庆祝,但是母亲却不愿意孩子去北大,认为太远,大家在唏嘘的时候,是不是想过: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孩子变少,除去控制欲原因,还有家长们在伺候孩子习惯之后,不能接受孩子分开了的原因,他们像婴儿,幼童一样无理取闹。


“巨婴型”父母有多么可怕?

咪蒙曾在她的文章里写过一篇“跳楼自杀”的学霸,学霸的经历和母亲女儿的经历有些类似,最终因为承受不住,选择跳楼自杀了。

其实,父母对孩子最有杀伤力的一句话就是“我养了你,你得孝顺我。”我常常想,有这样想法的父母是不是太自私了,像电影《芳华》里母亲对想要参军的孩子说的话“我们把你带到世界上是想让你体会道人生的乐趣。”

难道,父母带孩子来只是为了让其陪伴自己,让孩子牺牲自我,原因是他们曾经为孩子做了“牺牲”,我也是一位母亲,长长反思自己,也非常担心自己成为巨婴型父母,虽然我为孩子也做了巨大的牺牲,但至少现在我是希望他快乐成长就够了。

如何避免沦为“巨婴型”父母呢?

父母和孩子最大的区别是,父母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并不能像教育孩子那样“教育”父母,这也是我不同意文章中咪蒙说孩子要帮助父母长大的观点一样。

但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怎样才不至于沦为巨婴型父母呢?

就像上述留言所提及的,老年人自己也可以活出精彩,我想至少有以下三种方法:

1.努力安排好自己晚年的生活。

2.有自己的爱好,人生最大的幸福感是来自“沉浸其中”,无疑,有自己爱好的人更能够沉浸其中。

3.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都为孩子奋斗一辈子了,到晚年还要围着孩子转,想想多么痛苦。

父母与子女相处的过程是极其短暂的,在这短暂的旅程中,我们和孩子应该是共同成长的,希望孩子快乐才是我们的初衷。

我是爱孩子的幸福妈妈,欢迎关注,留言及点赞,转发分享,你的轻轻一转也许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及父母,谢谢各位!


幸福妈妈的秘密


这是一个令人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令人愤怒的话题。

家长们,我们的家长们,尤其是象这位母亲一样的家长们,从头到尾就犯了一个根本的历史性的错误:孩子到底是谁的?

曾经有个教授在做一个孩子教育的讲座时,给听课的家长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你的孩子是你的吗?”这个问题一时引起家长们的轰动,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个问题似乎颠覆了父母们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认知:“孩子当然是我的。”

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下,这些父母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育的,当然是自己的。这个结论似乎天经地义,堂而皇之。以致于父母们从小到大对孩子为所欲为。比如说小时候想打则打想骂则骂,长大的工作、婚姻、事业、前途甚至爱好全部包办代替。还冠一个美名曰:爱!

这是爱么?这是爱么?这是爱么?

要我说,这是自私,是暴力,是犯罪!是对一个新的生命的无知的戕害与摧残!

不要忘了,父母们!

孩子是你生的,没错,是你养育的,没错!

可是,孩子因为是你生的养的,就是你的私有财物吗?

你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打着爱的招牌,对他进行肆无忌怛的处置吗?他的爱好,他的追求、他的个性、他的天赋、他的向往、他的事业、他的婚姻……你都能凭你的喜好任意干涉、任意剥夺、任意设计、任意包办吗?而他们,只有违心的顺从,被迫的接受、完全失去自我,顺你的心,满你的意吗?这才叫孝顺吗?请问谁给你的权力?你的良心何在?请问梁祝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请问陆游那首吟唱了千百年的“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是怎么写出来的?请问中国历史上那无数包办子女婚姻导致的悲剧和被葬送掉的无数幸福是怎么来的?难道这就是你们的爱吗?

孩子是你们的,是你们生的养的!可是他也是社会的,是国家的,更主要的是,他也是个具有独立个体的活生生的人!他有他的追求、他有他的人生道路、他有他的喜怒哀乐、他应该拥有属于他自己的幸福的人生……而不是你的私人财物,想咋办就咋办。你打着爱的旗号,对一个新生的人生进行惨无人道的解说和处置,还不准人家叫叫痛,稍有不顺就拿“不孝不忠”这顶帽子压上去。杀猪还让猪叫呢,天理何在?

教授痛心疾首,老泪纵横。用苍凉的声音呼喊:“只有理性的爱才叫爱啊!”

说实话,那位考上北大的女孩,生在这样的家庭,或者说是由这样的母亲生下来,是一种人生的悲哀,是她命运的不幸。佛说,人生六道轮回,借道而生。一切是缘。你别以为你生育孩子就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孩子如果与你无缘,他是不会借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的。说难听点,作为母亲,你不生孩子你算什么母亲?生了孩子而不爱他,又算是什么母亲?再说白一点,孩子是社会的人,他只不过是借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上,在成人之前寄养在你家而已。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一天他要独立的。他有他的人生道路,他跟你一样也是一个主体,有他自己的一整套系统,而不是从属于你的附件或是你的生活状态和追求的继续!他不是你的殖民地,让人家独立,让人家自主,好吗?

什么是理性的爱?我们生了孩子,更要养育孩子。孩子的成长是两个方向的成长。一是身体的成长,一是作为健全人格的灵魂的成长,包括他将来安身立命的知识能力技能的成长。我们既要让他有个健康的身体,更要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

不理性的爱是溺爱、宠爱。怕他挨饿受冻生病、给他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细心呵护……这没错。我们更要相信他尊重他,在教育、学业、兴趣、追求、爱情、婚姻、事业、家庭等等问题上,正确引导、合理参谋、理性建议、无私支持!他是一朵牡丹就让开到最艳,是一棵树就让他长到最高、是一匹马就让他奔弛在草原……你是父母、是朋友、是参谋、更是人生的导师。这才是真爱!

孩子能考上北大,这是她人生的荣耀,也是她的追求、更是她以后人生的起点。为了你的私欲,自己不想她离开,就要死要活的。难道为了能让你天天看着她,就要拿扼杀她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和她的人生追求甚至一生的幸福来换吗?

昔孟母还择邻处,你这样的母亲怎么会生出这样优秀的女儿呢?到底哪儿错了?你们的缘分是良缘还是孽缘?

苍天哪!


如梦依稀


看到很多答主在回答里指出觉得这位母亲表现得令人费解,也显得很不成熟。不过,在没有全面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前,我们作为旁观者很难对这位母亲的做法下一个判断或者结论。

但我还是想借此机会谈谈关于“父母的情绪成熟度”这件事情。有人曾经说过“哪有什么父母养孩子,都是孩子养孩子”。

这句话很多时候反映了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为人父母也可能是情感不成熟的。

四种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类型:

1. 情绪型父母

情绪型父母的情绪是极其不稳定而且难以预测的。他们依赖别人来安抚自己的过分焦虑。他们会把一点点沮丧放大到世界末日的地步。在他们看来,别人(包括自己的小孩)不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抛弃了自己的人。

当他们崩溃的时候,他们会试图让孩子也跟着自己经历激烈的绝望和愤恨。

与情绪型父母相处时,孩子会感到自己仿佛在钢丝上行走,需要小心翼翼地照顾着父母的情绪。

2. 驱动型父母

驱动型父母总是会追求完美。如果孩子不够成功,驱动型的父母会感到孩子令自己蒙羞,所以,他们往往很乐于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掌控孩子的生活。

他们会选择性地夸奖孩子,迫使孩子走上他们所设想的成功道路,而不管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活在驱动型的父母身边,孩子会觉得自己时不时被挑错,并感到父母似乎认为成功胜过一切,包括孩子自己。

3. 消极型父母

消极型父母会在事情变得太过棘手时,收回自己的情感,并逃避问题。消极型父母可能是爱孩子的,但是他们无法成为孩子的依靠。

当家庭遭遇危机、孩子因此受伤时,消极型父母往往视而不见,并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比如,当父亲虐待孩子,孩子跑去找母亲哭诉,希望她施以援手时,消极型母亲可能会说:“你爸爸只是偶尔会脾气差。”

极端的消极型父母如果发现在别处他们能活得更开心,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抛下原来的家庭和孩子。

4. 拒绝型父母

拒绝型父母更乐于自己呆着,并回避和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对方坚持要获得情感上的回应,拒绝型父母会变得愤怒甚至有暴力举动。

拒绝型父母的孩子会感到,如果自己不存在,父母也会过得很好;他们会觉得自己仿佛是家里累赘。

你的父母是以上这四种父母中的一种吗?或者你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父母呢?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父母呢?来评论区与我讨论吧!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知我心理学》的关注,我们将给所有关注我们的粉丝献上知识大礼包『免费心理学习精选资料包』,想领取的小伙伴们,欢迎关注并私信我们领取。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学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管多么奇葩的事,对于我们局外人来说,其实都没有权利指手画脚。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当事人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在当时当境下,才会有“冲动是魔鬼”的名言。

重庆这一家人,或许母亲与女儿早已结下深深的矛盾。而填报高考志愿,只是最后一根导火索。看上去不足以引发母亲的自杀,而实际上,母亲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边缘。

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当缺少有效的沟通时,很容易产生由爱及恨的心理。从同船共渡到同床异梦,再到同室操戈,最后同归于尽,这样的家庭惨剧屡见不鲜。

我们可以说,这位母亲是中国式巨婴。也可以说这名女儿缺乏孝心。但最根本的,可能还是缺乏基本的伦理道德。

古人讲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家族的大事小事,都有着严格的规矩。这种规矩看上去死板,但却可以杜绝无序带来的混乱。

而现在绝大多数的家庭,孩子成了中心,长辈晚辈的实际界限很模糊。很多家庭琐事,并没有明确的是非标准。甚至一些人生大事,也会因亲情转化成琐事来处理。

这就造成像高考填报志愿这种事情,女儿把它当成自留地,母亲认为自己有权利,谁也说服不了谁。也没有人出来主持公道。最终酿成母亲跳河的惨剧。

总结一句话:家庭的悲剧个个不同,实际可能是整个社会伦理系统出了问题。


Fandy


看到孩子考上北大,母亲跳江自杀,感到特别的震撼吃惊,很好奇发生了什么事,看了详细内容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报志愿意见不合,差点喜剧变悲剧。其实来分析这件事,觉得母亲和孩子都有一定的问题。


从母亲方面来分析

母亲是不愿意让女儿离开生活在重庆的自己去北京上大学,这是因为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身边,作为母亲对孩子逐渐有了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可以看出母亲的自私强势,以死相逼让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完全没有为孩子的前途考虑,不愿放手。

从女儿方面来分析

从母亲的这种行为可以看出母亲将孩子看的比自己好重要,甚至愿意用自己的死来换取女儿留在自己身边,知道母亲从小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如今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完全不顾及母亲的感受,真正处理问题不够成熟,面对这种问题要从内心去体谅理解母亲,和母亲好好好商量,本来都是喜事,为什么要把母亲你到哪种程度。


也有人说是因为孩子考上大学不愿意与母亲商量报志愿的事,母亲才跳河的。总而言之,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要知道雄鹰再强,也会试图让雏鹰自己去飞,所以父母和孩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凡事好好商量,如果这种悲剧真的造成,对于孩子也是一生的内疚与悔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