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慢」到「快」的新聞

 從“慢”到“快”的新聞(偉大征程·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作為親歷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媒體人,我覺得新聞的一大變化,就是從“慢”到“快”。

如果說時間是一條流動的河,那麼在記憶的河床上,總有一些瞬間被定格為永恆——

過去的新聞,“怎一個慢字了得”。我剛參加新聞工作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年夏天高溫,有一個鎮(當時叫公社)的食品收購站收生豬時發現,有的農民把豬從家裡運到鎮上時,豬已經熱死。食品收購站為方便農民,從小暑這天起,決定由白天收豬改成夜晚收豬,這樣,晚上運來的豬就不會被太陽曬死。我們決定採訪這一新聞。從市裡到這個公社雖說只有不到幾十公里的路,但當時要走兩天,第一天先從市裡乘車到縣城,第二天從縣城再乘船到公社,採訪一天,回來寫稿件,寫了改,改了寫……這樣花了一個星期。寫好郵寄到報社,差不多又是一個星期。編輯出來用到報紙上,又差不多花了一個星期。這就一個月下來了。見報的這一天正好是立秋。當時報紙的影響很大,每個生產隊都有貼報欄,隔壁公社的一位老漢看到報紙後,覺得太好了,他正好白天沒時間,於是當天晚上就和老太兩個人用一條小船將自家的肥豬運過去。沒想到,晚上七點鐘開始搖了三個多小時,到了這家食品收購站,等待他的是一個告示:說今天立秋,收豬的時間又改過來了,夜晚不收,恢復白天收豬。老兩口和豬在船上折騰了一夜。豬賣了後,他寫了一封信給報社,這封信我印象很深的有兩句話:“新聞變舊聞,老漢我受折騰……”當時受折騰的可能還遠遠不止這位老漢一個人!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的新聞改革從“快”字起步。1981年在新華社成立五十週年座談會上,習仲勳同志提出新華社新聞改革要抓住“真、短、快、活、強”五個字下功夫。《新華日報》在頭版推出一個專欄叫“今日快訊”,報道頭一天發生在全省各地的新聞事件,開了全國新聞之先河。《人民日報》“今日談”曾發文讚揚,此後,全國各媒體紛紛效仿這一做法。

“今日快訊”中的稿件大部分是通過電話發稿的。當時打電話很難,幾個辦公室合用一個電話。比如通訊員要電話發稿,首先搖總機,請給我接南京《新華日報》快訊組,掛了以後等回叫。坐在電話機旁等,有時連上廁所都不敢去,萬一電話來了沒人接,就會掛掉,等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也有……

等電話的心情不談,通電話的過程也很有意思。例如方言聽不懂,就是一個難題。一次,一位農民專業戶到鎮上開了一家店,這在當時就是新聞,這個農民姓韓,通訊員寫了篇稿件《農民韓某某進城開店》。當地方言中,“韓”讀“何”。報社這邊接電話的是一位外省剛分配來的大學生。她不熟悉當地方言,“韓”字怎麼也聽不懂,問通訊員哪個“何”?對方說“何國”的“何”。聽電話的這頭,頭腦裡轉來轉去,從亞洲到歐洲,從美洲到大洋洲也沒找出個“何國”呵。打電話的那頭,通訊員急得滿頭大汗,因為電話隨時會斷線。接電話的這頭怎麼也搞不清“何國”的“何”怎麼寫:“你慢慢講,這個字怎麼寫,你一筆一畫地講。”

那頭開始數數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十’,日月星辰的‘日’,下面再來一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十’,這邊偉大的‘偉’把單人旁去掉。”

“哦,這個不是韓國的‘韓’嗎?”

“對,‘何國’的‘何’。”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今天說起來好笑,但當時就是這樣的。

後來,有了直撥電話,有了傳真,有了網絡,有了QQ,有了微信……

當年,《新華日報》創辦“今日快訊”專欄的時候,總編輯曾在報社大會上宣佈,我們今天辦“今日快訊”是為了以後“消滅快訊”,什麼意思?就是報紙刊用的稿件全部是前一天發生的新聞。當時我們覺得這怎麼可能呢?如今早已成為現實。新媒體的新聞更快,美國等國空襲敘利亞,導彈剛升空,新聞就出來,有人形象地形容“新聞與炮彈同時發出”。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九寨溝發生七級地震,二十五秒之後,機器人便寫成一篇新聞稿。

時效性,是新聞價值的重要內容之一。新聞“快起來”,除了新聞工作者新聞意識的增強,更主要的是由於通信手段的現代化,“快”是技術支撐的結果,是整個社會進步的縮影,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姜聖瑜)

人民傳媒通訊社由陝西仁和萬國律師事務所餘偉安律師團隊提供法律服務,如有侵權行為,必將追究法律責任。轉載請聯繫人民傳媒通訊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