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庸门派兴衰,论企业管理成败

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界不可动摇的一面大旗,他在小说中呈现出的是将现代社会背景,转化成古代化的江湖,人与人的关系就像是错综复杂的网,而各大门派像是现代的各大企业、公司,各派的武学竞技则又像是现代的市场经济中的竞争。门派中的掌门人等价于企业中的董事长或者经理,门派中的内门弟子、关门弟子、嫡传弟子,则又像是现代企业中的部门经理、负责人;相应地,外门弟子就像是普通的员工一样,做着普通的、基层的事情,虽然基础,却又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管理学,耐人寻味。

看金庸门派兴衰,论企业管理成败

武当、明教:输在领导者不作为

武当派,无疑是武侠小说中的大派,而其在金庸的小说中却是一个一代不如一代的典范。

武当掌门人张三丰艺压天下,武当七侠却是一个不如一个,行走江湖不是中毒就是受伤,和人打架也只能勉强混个输赢各半。接班人宋青书更是人品低劣,最后被张三丰自己清理了门户。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的男主角张无忌的父亲张翠山便是出自武当,而张无忌之后又加入了明教,成为了一教之主。所以武当和明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比较这两大门派的管理,可见这一正一邪的两大门派在管理上的差异。

武当掌门张三丰,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多么英明的管理者。作为管理者,要为自己的下属确立一个明确的组织目标,而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确是不需要太多地干涉自己的手下,只需要分配下去任务监督其执行便可。张三丰也许在武学造诣上登峰造极,但在《倚天屠龙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三丰一心只求自己的武学精进,潜心闭关,对自己所创立的武当派并没有起到一个管理者所应有的作用。他不问世事,专于修炼,作为一派掌门,除了训练自己的弟子———武当七侠以外,并未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创的门派,甚至还放任自己的再传弟子宋青书在外为恶,直到最后才发现其累累罪行并将之清理,可见其在管理上的失败。

反观明教张无忌,事实上他也根本不适合做一个领导者,坐上这个位置只是机缘巧合而已。他不是政治领袖材料,因为他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当机立断。他最大的优点是善良心肠,却也可以算是他最大的缺点。他并不很重视分辨是非善恶,也可说是不大重视公正的赏善罚恶,而是习惯性地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个感性的人,很容易被人感动,要威胁他做什么未必成功,但恳求他什么,他多半会答应,就算自己吃亏,也不计较得与失。这是先天的,不能逼迫他去做什么改变,这也就注定了张无忌不可能一直坐在明教教主的位置,所以在和赵敏、周芷若了结恩恩怨怨后,终是脱离了这个位置,将屠龙宝刀中的《武穆遗书》交与了朱元璋。但不管怎么说,和张三丰相比而言,张无忌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其性格上的特点使得他不适合做一名管理者,但是最初明教高层领导谢逊滥杀无辜、青翼蝠王嗜血如狂等却是在张无忌的领导下收敛了本性,褪去了明教在世人心中邪教魔教的形象,这从侧面来说也可以算是张无忌的功劳了。

少林:管理机制铸就武术之宗

少林是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无愧为中国武术之宗。

《天龙八部》中,雁门关前攻袭辽人的带头大哥,就出于少林,他以慈悲佛法使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上,化解怨孽。事实上,这位带头大哥,也就是少林寺方丈玄慈,在个人品行上是犯了极大错误的。他在“雁门关狙击”事件中,不分辨黑白,听信谣言,导致了宋辽两国的重大伤亡;而

在个人的生活中,也背弃了佛家的道义,触犯色戒,甚至与叶二娘有了私生子虚竹。这一切,都可见玄慈作为一名少林僧人是不合格的。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又不得不反思,玄慈是如何做到让一众手下对自己这般的死心塌地,不惜付出身家性命也要去维护他们心目中的带头大哥呢?作为一派掌门,玄慈是善于用人的,懂得合理分配战斗力,会与自己的手下患难与共。这从当初雁门关事件便可看出端倪,玄慈在狙击萧远山失败之后,面对萧远山的屠刀依然临危不惧,绝不屈服。这充分显示了他的领导素质,让亲眼目睹的下属们敬佩不已。

而其在面临西夏国师鸠摩智要扫平少林的重大组织危机面前,依然严厉处罚唯一能够抵挡鸠摩智却犯了诸般戒律的虚竹,将虚竹逐出少林。由此显示了其勇于担当少林兴亡重责的气概。这也是一种临危不惧的表现。而玄慈在被萧远山当众揭破他和“天下第二大恶人”叶二娘有私情后,毅然在承受二百杖责后自绝身亡,以死力挽少林名声。这也是一种管理者的气魄与魅力的具体表现。凡此种种,说明勇于担当,从不推卸责任已经成为玄慈领导本质的重要成分,因此连错误也不能抹杀他的领导魅力。

纵观少林上下,能让全寺僧众服从管理,一致对外,都是依靠着寺中方丈的威信以及合理的管理奖惩制度,在僧众心目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信仰之力,全寺上下因了共同的愿景,依靠近乎完美的管理机制,秩序井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团队精神。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玄慈能够在犯下诸多错误之后还能得到如此多的人鼎力支持。这是人格魅力之效,是管理的职能之用。

丐帮:胜在团结的力量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丐帮第十三代帮主乔峰一生遭遇坎坷,在国家存亡之际,他不惜舍弃个人利益,凭借个人魅力领导丐帮和金兵与蒙古兵抗横,以一套出神入化的降龙十八掌打得金兵大败。乔帮主武艺超群,具备第一大帮帮主的领袖气质,可以说是金庸丐帮第一位传奇帮主。

而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出现过的丐帮第十九代帮主黄蓉则更是领导了丐帮上百万人抗横蒙古兵,在黄帮主的领导下,丐帮为民族、为国家立下了赫赫功劳,困守襄阳十年,最后城破一家三口殉道,惊天地泣鬼神,谱写下丐帮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乔峰和黄蓉,两人都是重情重义之人,丐帮在他们手中也都达到了声名显赫的地步,在武林中极具影响力。在丐帮的成功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切大小团体中的和谐与团结,那是一切行动以“合理”为目标,合理是对得住自己,也对得住别人。丐帮众人虽然身卑位贱,但正所谓团结力量大,整个丐帮从上至下大家都重情重义对得住自己的名声,要旨在于不能对不起别人,尤其不能对不起朋友。“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是人生道路上的支柱,这一点丐帮看得分外透彻。在丐帮的管理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情义”二字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统治者的管理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丐帮就是这样一个大家化的和谐团结、互相讲爱的大企业,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齐心,能采取合理的方式来与之适应。因此,这样的一群人,在与其他帮派斗争之时,自然无往不利,历久而常胜。

恒山派、日月神教:领导者的浮躁症

《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这个年轻人的性格是极好的,他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爱交朋友,嗜酒如命,还喜欢音乐。老实说,令狐冲是不能搞经营的,搞管理就绝对没问题。最著名刺头桃谷六仙、不戒和尚,最难管理的尼姑群体,在令狐冲面前,无不服服帖帖。拿比较能干的任我行作比较,他作为日月神教的大BOSS,整天忙忙碌碌,既要处理内部的各种矛盾,又要协调繁杂的外部关系,他多数时间处于浮躁状态。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等相交织的病态心理,典型症状是紧张、烦恼、易怒,急功近利,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和把握。实际上,这种浮躁病,在岳不群、左冷禅等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笑傲江湖》里的很多经营者都是这种情况,越浮躁则失误越多,失误越多压力愈大,恶性循环,结果是想不浮躁都难。于是他们陷入大量的事物堆里不能自拔,失去了专注力和自持力,管理仅局限于表面层次,无法深入,决策判断能力明显失常,以至于出现了集体自宫的罕见闹剧。在这种浮躁的心态下,不可能进行管理悟性的修炼。而令狐冲的成功,恰恰是通过管理悟性的修炼去掉了浮躁病,从而超越了其他人。就领导力而言,令狐冲的师傅岳不群后来解雇他显然是不明智的。所谓领导,就是通过领导力让别人来完成既定的任务,自己则可以不必擅长某些专业领域的工作,只要能调动那些有能力的专业人士为自己工作就可以了。作为企业领导人,不能驾驭甚至妒忌比自己强的下属,是非常无能的表现。这也预示着这个企业的未来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更有意思的是,一方面是岳不群煞有介事地提防着令狐冲,把他当成危险的权力觊觑者,身边的定时炸弹;一方面是令狐冲懵懵懂懂,忠心不改,全然不知其所以然。领导力缺失症,使精明如岳不群者也会看错对手。将令狐冲逐出门墙,公开断绝了关系,照理说师徒两人应该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互不相干了。但岳不群毕竟是岳不群,和一切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一样,他们没有永久不变的朋友,也没有永久不变的敌人。昨天的敌人可以是今天的朋友,今天的朋友可以是明天的敌人。是敌人,是朋友,全要放到权力角逐的天平上来称一称。而这种极其虚伪的人事处理关系也是在团队管理中极为避讳的,试想高层管理者手下都是溜须拍马的虚伪小人,又或者对基层员工来说,高管都只是做面子工程,并不会实际地、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中,可见会得到怎样低下的工作效率,会收获怎样失败的工作效果。这一切,都是岳不群作为管理者所不自知的缺陷,以及对恒山派日后的式微乃至衰败的预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