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滅秦後爲什麼不稱帝,而是自封西楚霸王?

永恆的記憶143


項羽滅秦後之所以不稱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很有名的成語“沐猴而冠”。我們看一下“沐猴而冠”這個成語的意思,瞭解一下當時的歷史過程自然就明白了。

沐猴而冠,字面的意思是猴子穿衣戴帽,但終究不是真人。其實是諷刺那些虛有其表,愚魯無知,得意忘形的人。

看,上圖的猴子就沒變成玉皇大帝,或者如來佛祖,一路打了很多怪,也就混了一個排名最末的佛,鬥戰聖佛。而項羽,好像還不如這隻猴子,不管是單挑還是群毆,都打不過呀。

我們繼續看“沐猴而冠”這個成語的出處,它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如下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相比劉邦,政治能力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劉邦先率軍進入了關中,拿下了咸陽。但是劉邦聽從了勸諫,進入咸陽城後,先是“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然後封閉府庫中的財物,對秦地官吏民眾也秋毫無犯,退軍霸上。劉邦進入關中,就得到了關中百姓的民心,為他以後出漢中,定三秦,破項羽,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

而項羽一來,先是“鴻門宴”錯放了劉邦,然後又殺了秦三世子嬰,屠咸陽城數月。項羽的劫掠燒殺,這個跟明朝李自成很像吧。其實項羽還不如李自成,李自成起碼開始還知道約束一下手下。

項羽燒殺搶掠完畢,準備東歸楚地。這時候有人勸諫項羽,關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土地肥沃,是可以稱霸天下的地方。結果項羽想的卻是衣錦還鄉,榮耀故里,在家鄉父老面前炫耀。對比劉邦,劉邦先是為了指揮方便暫時定都洛陽,之後聽從勸諫,從洛陽搬到了長安,成就了西漢200餘年的霸業。

而項羽卻是被人罵了“沐猴而冠”。項羽雖然把罵他的人給煮了,但他確實是“沐猴而冠”,因為項羽根本就沒有稱帝的雄心大志。

項羽在烹了勸諫者之後,“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看到了吧,項羽自己其實只有稱王的那點志向,就是想讓懷王遵守“先入關者王之”的承諾。結果是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后,但是楚懷王因為項羽的強大,猜忌項羽,所以只答復項羽“如約”兩個字,並沒有立即策封項羽為關中王。

這就讓項羽很不高興了,於是“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項羽想自立為王,但是項羽知道要自立為王,需要得到其他諸侯的支持。於是,項羽為了籠絡人心,就越過了義帝,自行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把自己封為了“西楚霸王”。之後,又藉故殺了義帝熊心。

這就是項羽為什麼不自己稱帝的原因,項羽的格局就把自己定位為王,根本沒想過稱帝,他當然就不會稱帝了。

如果項羽的格局到了可以稱帝的層次,那麼他就不會隨便屠殺秦地的百姓和秦朝的舊官吏。項羽應該善待子嬰,並且把楚懷王熊心接到咸陽。項羽承認子嬰的秦三世地位,然後讓子嬰禪“皇帝”位給自己,再大封諸王,而楚懷王熊心繼續為楚王,但是楚地拆分,劉邦繼續發配入漢中,其他王侯各回封國。這時候如果有人叛亂,除了楚國舊部會聽項羽指揮之外,秦國舊部也會聽其指揮。雖然項羽坑了20萬秦卒,但還有子嬰在,而項羽又對關中秋毫無犯,那麼秦人還是會支持項羽的。項羽只需坐鎮咸陽,鎮住劉邦就可以了,平叛的事情,交給章邯等人去做就可以了。

章邯的能力,打項羽不行,但是其他諸侯王,應該沒人是章邯的對手。而劉邦即使有了韓信,也再無“暗度陳倉”的可能,只會最後被項羽滅。

不過,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因為項羽的格局也就是“沐猴而冠”的層次。


奕天讀歷史


第一.有“懷王之約”的約束

當時,為了能集中力量消滅秦朝,於是楚懷王便和將領們達成了“懷王之約”,答應在滅秦之後,恢復秦統一前七國並立的局面,實現分封制。因為有了“懷王之約”的約束,身為臣子的項羽只好選擇分封。要想稱帝,還得先除掉楚懷王。

第二.其他勢力的威脅

雖然在當時滅秦的軍隊裡面,項羽的實力最強,但其他勢力也不弱,如舊貴族的張耳、田市;草莽英雄出身的黥布等人的勢力不容小覷,如果不實行分封,必定會引起他們的不滿。

迫於以上兩種主要原因之下的項羽不得不實行分封制。不過他在分封時候也削弱了競爭者的勢力,保證了自己的絕對優勢:一.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為由,說走了懷王,並自封西楚霸王。二.將關中之地一分為四,分別封給劉邦,章邯、董翳、司馬欣。以三秦王來牽制劉邦。三.將好的封地分給自己的部下,擴充自己的實力。四.將六國政權分封於偏僻之地,減少對自己的威脅。

項羽的分封可謂是煞費苦心啊!既穩定了人心,又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和削弱競爭者的實力。

以上便是小編的看法,有所不足,還望諒解指出

謝謝,我是歷史壹加壹


歷史壹加壹


項羽為什麼不稱帝呢?

首先,項羽上將軍的稱號是受封的,現在滅秦戰爭結束了,按道理這個封號應該要被收回去。但楚懷王是楚國的王,他肯定不會同意項羽代替自己稱帝,而項羽又神勇,那麼這樣一來,他和項羽之間其實是一種利用和制約的關係。項羽需要楚王來凝聚楚國的人心,而楚王需要一位戰將為自己開天闢地。所以,這兩人都忌憚著對方,但是又不能將對方解決掉,只能選擇妥協。因此,在項羽提出要請封西楚霸王的時候,楚懷王只能同意。


其次,項羽手中兵力的組成成分過於混亂,軍中屬於項氏一族的士兵數量有限。雖然號稱有四十萬大軍,可是這都是各國軍事頭目自成一派的軍隊,聽不聽項羽的指揮還另說。而且單單就楚軍士兵來說,他們也不全是項羽的派系,這些人來路複雜,派系眾多,項羽想要一起控制這麼複雜的軍隊沒有絕對的權力是不行的。

反過來看,項羽也並非不想當皇帝,而是太想當皇帝。

《史記》記載: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項羽在面對秦始皇巡遊的時候,他的反應是“取而代之”,意思是:“我可以取代秦始皇”。這句可以對比一下劉邦的反應。


第三,項羽是有圖謀皇帝的舉動,但只是情況受限。

從鉅鹿之戰後,項羽因為擊潰秦主力獲得了空前的政治資本,大勝進入咸陽。之後,殺子嬰,焚燒秦宮殿,有人說這是項羽的政治短視,這只不過是項羽自己個人政治地位和撈取政治資本方式與劉邦不同而已。

項羽在咸陽為什麼和劉邦不同,當時劉邦的目的是想佔領關中,所以他安撫百姓,籠絡秦朝舊貴族以便於他能順利得到關中大小階級擁護,藉此做大做強。而項羽需要的是滿足大家對自己楚國貴族政治身份使命的認可就行。

最後,他為了急於擺脫面對楚懷王不利的尷尬身份,採取了分封和軍事實力威脅,兩種手段讓諸侯們聽從了項羽而孤立懷王的政治意圖。


項羽在關中王的問題上煞費苦心,對劉邦既有武力威脅,又在漢中的討價還價中讓劉邦得到實惠,從而讓劉邦放棄關中王,項羽在關中問題費盡心思挑戰懷王之約,不斷讓關中處於散沙和複雜化。

如此種種,項羽不可能稱帝。


逝值


有皇帝和沒皇帝區別很大的。

如果項羽稱帝了,其他人就是諸侯王了,這種情況對諸侯王很不利。

最簡單而言,皇帝招你,你去不去?

去了,跟韓信一樣,把你綁了,或者直接殺頭,你怕不怕?

不去?你想造反?那我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大兵壓境了,

《孟子》中記載:“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想想韓信是怎麼被廢的?劉邦遊雲夢,招韓信,韓信去了,被抓,削爵。

所以,你是諸侯王,你也不願意項羽稱帝,

項羽在咸陽,曾讓人暗示諸侯王,想他們擁立項羽,但諸侯王們根本不買面子,也就不了了之了,但項羽不能跟其他諸侯王爵位一樣,就取了個不倫不類的霸王。

劉邦不一樣,諸侯王們要不是劉邦立的,比如韓信、英布、張角,要不是唄韓信打服了的,

所以劉邦派人去跟諸侯王們暗示,諸侯王馬上就上書劉邦,勸進稱帝,劉邦推辭,再勸進,劉邦於是就稱帝了。

其它諸侯王為什麼不勸進項羽稱帝呢?

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大多都是跟劉邦這樣,有軍隊、有地盤、有獨立軍政系統,分不分封都是諸侯王,根本不用買項羽面子。

而像田市那樣的,依靠項羽分封的,沒軍隊、沒地盤的人,拿著項羽的委任狀,根本就無法赴任,也就無法幫項羽說話了,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項羽分封時,上面還有個義帝,雖是傀儡,但終究是皇帝,而劉邦時候,上面沒皇帝,再擁立皇帝就名正言順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項羽沒有稱帝而只是分封十八路諸侯而自己為西楚霸王,作為十八路諸侯的老大,聽其指揮,很多人以為項羽缺乏政治遠見,性格所致,還被別人罵“沐猴而冠”,我覺得這種說法是不全錯,也不全對,其實野心還是非常大的,在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明確記載:“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從這可以看出,項羽的野心也有的,他的最終目的還是要稱帝的,但是他是要恢復到周朝時期的稱帝模式:我一人當王,然後大封諸侯國,所以項羽心中的稱帝和劉邦的稱帝模式是不一樣的.

項羽為什麼要這樣稱帝,我個人觀點有以下兩個原因:

1.見識短缺,思想短路:我要做的是要恢復周朝時期的諸侯制,秦國統一僅僅二十來年,而這麼短的時間裡,秦國暴政,弄的民不了生,民怨沸騰,所以很多人會想還是原來諸侯國好,打個比方現在年輕人談戀愛,在一起時間段後總會覺得對方這不好那不好,那麼分手後又談了一個,結果發現這個更不好,還不如前任呢,就會經常懷念前任,雖然這個比喻有點跑題,但作為人類的思想就是這樣的,所以在秦國統一的二十幾年裡,被秦國暴政虐待怕了,就會想還不如統一前的諸侯國呢,不好的時候總是懷念以前,即使以前那個也不太好,所以項羽要走的第一步就是恢復舊制,在現在看來這是歷史的倒退,但在當時項羽或者大部分人確實就是這麼想的,起義一爆發,各諸侯國就馬上打起復國旗幟復國去了.

2.時機未到:朱元璋一直奉行“高築牆,緩稱王”的政策,等待時機成熟了才稱王,項羽其實也是打算這麼做,認為時機不夠成熟,只能暫緩稱帝,連楚王都不做,只是自己封個“西楚霸王”,要讓各諸侯國都心服口服的承認項羽的能力和地位,除了秦國,只要歸順項羽的,他一個沒殺,因為楚國人太痛恨秦國了,所以項羽是沒打算留下秦國和秦國的後代,就算到時分封時有秦國,也會用非嬴氏的後代當秦王.

以上兩點就是項羽的設想,想法很好,但是這走的是歷史倒退的路,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項羽輸給劉邦也在情理之中,因為項羽打劉邦只是要劉邦歸順,即使劉邦被打趴下了,無條件投降了,項羽也沒打算殺掉劉邦,會讓他繼續當他的漢王,但是會削弱他的實力,而劉邦打項羽,是要項羽的命,徹底毀滅你楚國的力量,項羽豈有不敗之理呢?





蘇蘇煮酒論史


謝頭條!這個問題確實耐人尋味,項羽滅秦後,不自己稱帝,卻自封西楚霸王,是什麼原因讓項羽這麼做?我個人認為這與項羽這個人的個性和認識有很大關係。



從項羽這個人的個性特點看,項羽這個人剛愎自用,性情暴烈,優柔寡斷,沒有心眼,不會變通,嫉惡如仇,缺乏遠見。這就決定了項羽在滅掉秦國後,他是不會自己稱帝的,因為他的個性決定了他的認識和作為。



在項羽看來,秦朝和他有滅族亡國之仇,他恨秦朝包括恨秦朝的一切,所以當他打進咸陽城後,他就濫殺無辜,火燒阿房,禍害百姓,因為項羽是一個嫉惡如仇、性情暴烈、剛愎自用之人,他從不管誰是誰非,只要他認為不正確的,他都堅決予以反對和否定,既是秦始皇稱帝和建立中央集權制統治制度是一大進步,他也不加辨證地予以全盤拋棄,他認為只要與秦朝和秦始皇有關係的,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他都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倒。



正是因為項羽這個人沒有心眼和缺乏遠見,所以他在滅亡秦朝之後,壓根就沒有想到象劉邦一樣自己稱帝,而是亂封諸侯,開歷史倒車,再次置天下於戰亂之中。




如果項羽有劉邦的心眼和遠見,他一定會在打下咸陽城後自己稱帝,一來可以免除天下再次飽受戰爭之苦,二來他自己也能世代相傳,更不會落下烏江之刎。

要知道,那時的劉邦是沒有任何條件和實力與項羽抗衡的,面對項羽的稱帝,劉邦只有俯首稱臣,他才能給自己找有一條活路,怪只怪項羽太老實厚道了!


知未是也


項羽起兵的最初目的復辟舊制,天下重歸諸侯各局。項羽是楚國項燕的後人,先輩幾代為楚相,真可是世代貴族家族,由於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使的項羽失去了往日的天堂,推翻秦王朝奪回往日的天堂是項羽叔侄起事的目的,項梁戰死後,項羽不負重望,完成了推翻秦王朝的大業,自封為西楚霸王,天下恢復諸侯各局。可天下統一諸侯國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大氣侯,項羽舊貴族思想禁錮他對時代的認識,侷限於諸侯各局的老調也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因素。起義取的勝利是靠廣大民眾,做為領袖的項羽順民心民意是正理,進入咸陽後,數月殺人放火嚴重損害人們心裡的英雄形象,這是項羽最後失敗的又一原因。項羽的領導集團人才貪乏,使的項羽幾乎成為光桿子,有很多天下傑出的人才背楚降漢也導致了楚軍越來越少,而漢軍不斷壯大,使的楚漢戰爭項羽必然失敗。因此項羽推翻秦王朝不具備稱帝的條件,只能做剛復自用獨斷專行的西楚霸壬。


f紅望


項羽不是不想稱帝,而是暫時不能稱帝。

不能馬上稱帝的主要原因,是他上面還有楚懷王,他西向攻秦是奉楚懷王之命,而他的身份是將軍,雖然在破釜沉舟、解鉅鹿之圍後,他成為了諸侯聯軍的實際統帥,雖然如項羽本人所說:懷王只不過是他們項家所立的傀儡,但名義上他還是需要服從的。

所以在對待劉邦的問題上,項羽還是做足形式,老老實實派使者問懷王:應該怎麼封賞劉邦。由此看來,項羽滅秦之後在關中的分封諸侯,應該都是請示過懷王的,當然,他在上奏中,一定會給出自己的主張,懷王也知道自己的傀儡身份,不會太反對項羽的意見。

這次分封,可以說是項羽為稱帝路上施行的權宜之計。第一,遙尊懷王為義帝,這是不得已的。第二,將原先的諸侯地盤一分為幾,分給各國將領,一方面造成各國內部的矛盾,另一方面削弱各地實力,以便後來慢慢各個擊破。

對待劉邦和章邯的分封,非常能體現項羽的心機,這個我之前在別的文章裡也分析過。項羽用比較信任的司馬欣,擋在了劉、章的東面,以防這兩人生變。

最能說明項羽想稱帝的,當然就是他回到東面,很快就派人暗殺了義帝。造成沒有天子的局面,他才可以名正言順的靠武力和威望爭帝位。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除了有一副天下無敵的武力,大腦基本上屬於七八歲的孩子,毫無遠見,可能自己覺得西楚霸王這個名字比皇帝聽著更霸氣側漏,鴻門宴放劉邦一條生路基本上屬於白痴,最後遇到了一個在軍事上比他更牛叉的天才韓信,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註定了他的悲慘結局。


江河明月心


因為他沒有得天下的野心,只是想復仇。他內心最大的是報家族之仇,而沒有得天下的心,所以作為就只是以復仇為核心,這就是他不稱帝的最大原因,次要的是當時他還沒把握完全打敗各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