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不能只是嘴上说说

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办法》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公费师范生的履约服务期被调整为六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政策将“增强师范生就读师范、毕业后当老师的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师范生作为国家公费培养教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无论是十一年前的“免费师范生”,还是如今的“公费师范生”,其都有一个共同的政策出发点:鼓励应届毕业生到中、小学的教师岗位上,执鞭任教,奉献青春。而两项政策中均提到的“到城镇学校工作前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更是为了扭转当前农村地区师资匮乏的局面,保障教育公平。

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名言,古往今来,无论中西,在教育和教师重要性的问题上,人们都有着相当程度的认可;歌颂教师的艺术作品,从文学到歌曲,更是数不胜数。一谈到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人们总是用“崇高”“神圣”“伟大”等最美好的词汇来表达敬意。

吊诡的是,在夸赞教师的同时,真正发自内心愿意把中小学教师作为人生第一职业选择的人,却越来越少。这一结论甚至不需要经过社会调查就可以得出:试问,如果大家都抢着做教师,国家还有出台师范生免费或公费教育政策的必要吗?

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遇冷,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观念的影响。首先,是社会中近些年弥漫的一种偏离主流价值导向的职业选择观念。前些年,网络上就流传着这样一份择业标准——“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这恐怕代表着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真实想法。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小学教师群体长期存在着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的整体情况,恰恰背离了许多毕业生的择业标准。

其次,是社会中近些年弥漫的“读书无用论”观念。这种观念本是对高等教育的质疑,但实际上也间接影响到了中小学教育的神圣地位,进而影响到了人民教师从工作中获取的成就感。如果青少年相信“读书无用”的想法越来越多,那么“桃李满天下”的理想恐怕也无从谈起。

再次,是尊师观念某种程度上的淡化。近两年,学生与老师冲突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甚至发生了学生捅杀老师的悲剧。这背后隐藏的,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缺席,尤其是家庭和社会在尊师教育上的双重缺席。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寒心,也让相当一批甘于奉献、乐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党和国家已经发文,要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是对社会观念转变的一种呼吁;今天,我们也衷心希望,让教师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全社会在观念上,进而在行动上都要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