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拍常态化,开发商表示不赚钱,楼市真的要凉了吗?

点击右上方红色“+关注”,与零度一起纵览天下财经。

作为开发商,最重要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拿地二是融资,这两个问题能解决好,剩下的就是跟各级管理部门做好互动。

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其实很复杂,好多问题需要协调沟通,这里边门道可大了去了,抛开偏见房地产公司的人也属于精英的存在。

土地流拍常态化,开发商表示不赚钱,楼市真的要凉了吗?

土地对于房地产来说举足轻重,一头连着地方政府,一头连着开发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出让土地是收入,而对于开发商拿地是成本。在各方平衡的基础上,前者更希望卖个好价钱,这样能增加财政收入,后者则希望成本低一些,开发楼盘有更多的利润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说,土地拍卖的成交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房地产的冷暖。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的国内300城土地流拍率为6%,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楼市最近的一轮周期中,2014年是流拍率最高的一个年份,当时全年的流拍率为4%,流拍宗数为345宗。但今年前7月300城总流拍宗数达258宗,与14年同期相比高出59%。

与此同时,零度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进去2018年之后,其实各地的宅地供应量是在增加的,但流拍率不降反升,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增加土地供应量增加说明地方有意扩宽财政收入。目前实体经济收缩,减税降费的呼声很高,税收压力很大。很多地方债务已经陆续到期,然而目前的财政状况是还利息都成问题何谈本金,增加土地供应是短期内最简单有效增收手段。

然而,很搞笑的确是事与愿违,市场完全不买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说白了还是预期的问题,开发商预期楼市不稳,自身利润率得不到保证。

土地流拍常态化,开发商表示不赚钱,楼市真的要凉了吗?

给大家举个我身边的例子,两个楼盘一条马路之隔,位置上没有任何差别。每平方均价分别为2.1万和2.3万,正常来说后者的利润率应该更高。但恰恰相反,由于前者拿地比后者早了两年,导致成本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由于售价的问题,前者的限售状况要远好于后者。

这边是土地价格一直上扬,另一边限价、限售、限购持续加吗。在“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政策主基调下,房价上涨的空间已然很小。

东西卖不上价钱就算了,成本还一直涨。除了地价,让开发商头疼的还有融资。随着金融去杠杆的不断深入,目前开发商的融资渠道已经变得很窄。股权、信托、私募等通道资金资金被限制,剩下的只有银行信贷这一条路。

土地流拍常态化,开发商表示不赚钱,楼市真的要凉了吗?

眼下房地产项目依然是银行的优质资产,但基于政策约束和风险预期,各家银行正在变得审慎,对于开发商和项目的选择也愈发挑剔。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压低贷款利率,能拿到钱就很不错了,融资成本上升也就成为必然。各种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叠加在一起

很多正在发生和预期未来要发生的,都使得开发商谨慎拿地,谨慎做项目。连碧桂园这样的公司都在缩短项目周期,以回收现金流为第一要务,可见开发商对于未来几年楼市的悲观。

-end-

专注经济金融领域,纵览天下财经。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让我们共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