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有祖坟的地方,才是故乡

「原创」有祖坟的地方,才是故乡

故乡是水的源头,水流再远也要回头张望; 故乡是树的根,树长得再

高也要落叶归根; 故乡是人的魂,它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地方。

就连古人也说月是故乡明,亲不亲故乡人。故乡的概念是深入骨髓里的,流淌在血液中。怪不得老人们常说叶落归根。根,就是指的是故乡,就是曾经埋过自己衣胞的地方。

所以,我要说没有祖坟的土地,不能称为故乡。

故乡,永远是解不开的情结。

我心中的故乡,是一个既能安置人的生,也能安置人的死的地方。故乡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它能让你繁衍生息,收留你的身体,你生于土上,葬于土下。

「原创」有祖坟的地方,才是故乡

我的故乡,在四县交界的地方,聚集了汉族和畲族,邻里乡亲和睦相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千百年来,祖祖辈辈过着农耕生活,说白了,我们故乡的文化就是农耕文化。既是生存之地,也是灵魂居所。源于乡村“家”、“孝”的理念深深扎根在乡亲们心里,千百年来流传至今。

在故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或多个祖坟,祖坟离家不远,或在田头或在山岗,方便祭祀。祖坟对乡村人是一种召唤和安慰,它人时刻看到自己的生活,也能感受到入土为安的死亡:能容纳人的生,也能容纳人的死。当你完结一生,葬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上,和世世代代的祖先在一起,过比生更长的日子,这才能称为故乡。

在我们客家人流传一句话:“生死由天定”。意思是人的生命长短由不得自己,说不定什么时候说没就没了。所以,乡村里一般40多岁就会准备好寿木。

做一副好的寿木,可没那么容易。之前就要到山上选最大最老的杉树砍下,晾干后背回家,挑个黄道吉日,请来最会做棺木的师傅,给师傅包好最少一天工资的红包,他第一斧头劈下去,看木屑飞出远近,便知道主人寿命长短。父母做棺木这几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出钱和送饭餐,鲜肉、鲜鸭和鲜鱼等一桌好菜不能少。可见做棺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寿木做好后,放在家中比较全和不常去的地方,待百年归寿后,盖棺定论,入土为安。

乡里乡亲关系融洽,不管红白事,都会不请自到来帮忙。如村里有人意外或病亡,没有寿木的,包个红包,去一户老人家有寿木的,必定会借。传说借了寿木,可以延年益寿。

「原创」有祖坟的地方,才是故乡

我没见过我的生父,后来听母亲说起,那年秋天,生父去河对岸的一家农户帮忙收稻子,吃完晚饭下着大雨,只好借了把雨伞回家,走到木桥中间时,木桥敦被洪水冲倒,父亲掉入河里被洪水冲走,第二天,乡亲们才到下游沙滩上找到了父亲的尸体。母亲发疯一样要去看父亲,乡亲们央求母亲别去,不为别的,要为肚子里还差三个月出生的孩子想想。因是突发去世,生前没有准备好寿木,乡亲们为生父借了一副寿木,并按本地风俗下葬。

长大后,我要求母亲将生父的坟迁到现在居住的地方来。到了那地方一看,小山包长满了大树,加上周围几座墓和没有墓碑,难以确认是哪座,只好找到当时在场的老人确认后,才将生父的坟迁走。

踏入军营第二年,养父患上了肝癌,乡村医院说要去县医院治疗。因为他心里清楚,医生说过癌细胞已经扩散,不想为家理添负担;他还担心医院去世,不能进屋,变孤魂野鬼;更重要的是在医院去世,大多都要火化,做好几十年的寿木用不上。

还没来得及送养父去县医院,第二天一早,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儿女们心里清楚,父亲惦记的是已经做好的几十年的那副寿木。

在军营8年,四次探亲,每次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扫墓,为两位父亲的墓地除除草,为坟头添上一把新土,寄托一种哀思。

前段时间,接到80多老岳父的电话说:“明天村里开始收缴棺木,我不想交,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不交。”想了想回答说:“棺木是私人财产,不会强行收缴的”。

过了几天,岳父大人又打来电话说:“我的那副寿木没有收走!”声音里透出一种难以表达的情感。

我理解岳父的心情,他一生不容易,养育了7个儿女。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家里连饭都吃不饱。岳父只好多开点荒土,多种些红薯、南瓜等,给孩子们充饥。后来有一次,外地一户人家老人过世,来岳父家问有没有棺木卖,会出高价。邻居在场听说后,劝岳父说,生活那么苦,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么好的价钱,卖了吧。岳父大发雷霆:“卖什么也不能卖棺材!”

后来经了解,村里留了三副棺木没收走,一是三位老人都80多岁了,说不定哪天说没就没了。二是政府也考虑到这些老人年事已高,有的病重卧床不起。总的来说,没有强行收缴,不搞一刀切,免去了一些问题的发生。

「原创」有祖坟的地方,才是故乡

我国是一个义孝孝治天下的民族,孝文化是国人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人们对逝去先人的尊崇和追思。

乡村里的比如跪父母、守灵、入土为安、死者为大、不能挖人祖坟等等。这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起到维系社会人伦秩序的作用。里面包含了优秀中华文化的忠、孝部分。

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土葬在农村实行了几千年,是我国最为传统的丧葬习俗,一下子就要让农民把土葬改为火葬,农民难以接受。而且,俗话说的好,死者为大,多数老人会要求其子女将其和老祖宗们埋葬在一起,所以,子女也都会按照老人的遗嘱去做,否则就是不孝。所以,谁会愿意背上一个不孝的骂名。

他们认为人死后埋于土中,是灵魂得以安息的最好办法,所谓“土为安”成为农民的信念,影响至深。

祭祖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传承。

有家有祖坟的地方,就是故乡,就是根。

对有些人而言,祖坟不在,唯一与故乡牵系的某些寄托没有了。故乡,也就再也回不去了。

故乡,一直是诗人们咏叹的主题词。尽管总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思乡之苦,但在现代社会里,故乡最终会成为游子们骸骨和灵魂的皈依之地。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诚然有着许多无奈与感伤,但也能从中读出隐藏着的如释重负与淡淡喜悦。

「原创」有祖坟的地方,才是故乡

作者简介: 原名:张水良 ,网名:红炭,大专文化,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战友报》、《战斗报》、《工程兵报》、《江西日报》、《南昌晚报》、《江西广播电视报》、《吉安晚报》、《吉安县报》、《希望杂志》、《天津文学》、《井冈文艺》《执手期刊》《多彩畲乡》等报刋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100多万字,多篇闪小说选入2015年度闪小说精粹一书,作品多次获奖,《垂诞家乡炒田螺》获得2013年全国诗歌散文大赛散文类二等奖,《为爱疯狂》获得2016年首届中国网络爱情诗文大奖赛小说类二等奖,《母亲的小铁盒》获得2017年首届“文苑杯”全国闪小说竟赛优秀奖,著有长篇小说《心的呼唤》。

「原创」有祖坟的地方,才是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