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讓、趙忠:被閹割的漢王朝父母

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宦官時代"。秦末固然也有趙高弄權,但趙高憑藉的乃是他個人的權術,宦官作為一個群體並沒有特殊的地位。作為這第一個"宦官時代"的領軍人物,張讓和趙忠既不如他們的前輩趙高般煊赫,更不及他們的後輩唐明兩朝的宦官般勢焰沖天。

張讓、趙忠:被閹割的漢王朝父母

張讓是河南人,趙忠是河北人,大約都是窮苦人家的小孩,所以自小就淨身入宮。他們進宮後不久,就趕上桓帝聯合五個宦官消滅了外戚梁氏集團。趙忠在這次事件中有功勞,被封了都鄉侯。

張讓、趙忠:被閹割的漢王朝父母

宦官真正的煊赫是在靈帝一朝。這一朝有十二個宦官界的巨頭,都是"中常侍"。而張、趙是其中的"大哥大",因為漢靈帝說過:"張常侍是我爸爸,趙常侍是我媽媽。"漢靈帝即位時才十二歲,一個看動畫片的年紀,大約還不清楚如何扮演好多重社會的角色。對於這樣一個小朋友,只要陪他玩好就行了。陪小孩子玩耍,名士陳蕃、外戚竇武不在行,名將皇甫嵩、朱儁更不在行,張讓、趙忠卻拿手得很。

張讓、趙忠:被閹割的漢王朝父母

皇帝玩的遊戲自然不是幾塊錢可以辦下來的,所以他們要先籌集資金。辦法很簡單——賣官。道理也很簡單,財富是一種資源,權力也是一種資源,以資源易資源,有什麼不可以。

有了錢,就可以做遊戲了。張讓、趙忠在御花園裡造了個菜市場,讓宮女扮演小販,然後漢靈帝拿了錢進去買東西。這在現代是治療購物狂的一個好辦法,但用來教育皇上卻不見得高明。

張讓、趙忠:被閹割的漢王朝父母

張讓、趙忠並且和張角還有貓膩。他們未必想造反,而僅僅是尋找一種精神寄託。當時有個張鈞,上書彈劾張讓,靈帝卻把這封彈劾書丟給了張讓。過了好久,張鈞看靈帝沒反應,就再上了一封彈劾書。結果是張鈞被"收掠死獄中"。

張讓、趙忠:被閹割的漢王朝父母

從上面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張讓和趙忠實在不是很有文化的人物。既然沒有文化,便不見得有多大的野心——歷代的宦官裡面,趙高算是讀過書的,所以後來想篡奪帝位。並且他們也並不見得非與名士勢不兩立頑抗到底。

張讓、趙忠:被閹割的漢王朝父母

這裡有一個例子:張讓的老爸死了,張讓想搞風光大葬。結果當時弔唁的人雖然很多,但一個名士也沒有來,張讓十分惱火。正在尷尬的時候,名士陳寔提著禮物來了,好歹挽回了點面子。所以張讓對陳寔異常感激,在後來捕殺黨人的時候,也因這件事情而放過了不少人。從這裡來看,張讓其實對所謂社會上流的名士所抱持的是一種親近和巴結的態度,只是這些名流並不看得起張讓。於是張讓打骨子裡生出一種自卑感,心理產生扭曲,便想把所謂的名流通通打碎在地踩在腳底。這實在不能不說是黨錮之禍的一個原因。

張讓、趙忠:被閹割的漢王朝父母

宦官,其實很可憐。既為家境所迫而喪失了作為男人的尊嚴,又因身份特殊而為名流所看不起。沒有權力,要受盡傾軋;有了權力,又成為萬世詬罵的對象。宦官是宦官制度的犧牲品,宦官制度是皇帝妻妾成群、後宮龐大的產物。而皇帝之所以有如此眾多的妻妾,自然是男子本位主義在作怪。

張讓、趙忠:被閹割的漢王朝父母

說多了皇宮的事情,難免有股陰腐之氣揮之不去。那就讓我們把視線轉往金戈鐵馬的戰場,轉往蒼黃寥廓的大西北——韓遂和他的夥伴們已經在那裡點燃了大規模兵變的燎原烈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