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大利益的方法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得到大利益的方法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36集01

順著和諧自然的關係去做,才能夠使萬物祥和,而且這個利益是真正的利益,是能夠可以保存的利益,而不是眼前的蠅頭小利,甚至對長遠來說是有害的利益。

得到大利益的方法

《群書治要360》第七十一條:【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一《周易》。“保合大和”,“保”指保持;“合”,合於、合乎;“大和”,指宇宙自然原初的、本來的和諧狀態。

古人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宇宙萬物的運行是有恆常不變的規律的,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舜或者是商紂這樣的君王而有所改變。

孔子也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沒有用語言給我們講道理,不是像我們用語言和大家交流,但是我們從四季的自然變化之中,從萬物的自然生長之中,可以觀察到一種自然而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我們在四季的變化中,觀察到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從萬物的自然生長中,觀察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事實。這些規律不是人為規定的,是自然而然的。而這個“大和”就是指宇宙原初的這種本來的和諧。

我們去故宮參觀,看到故宮有三個大殿,名字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就是指宇宙原初的和諧。譬如我們人一出生,外有四肢,內有五臟六腑,它們自然而然地和諧運轉,讓我們身體健康。

得到大利益的方法

第二個殿叫中和殿,就是要保持順著這個太和的秩序來治國。怎麼樣保持太和之氣、太和之道?就是要懂得用中,這個中就是不偏不邪的意思。

所以古人講中正,如果心有偏私了,就不和了。

譬如明朝的鄭廉,家有七代同堂,上千口人生活在一起,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和睦相處。明太祖朱元璋想知道,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能夠把這麼多的人管理得井井有條,這麼樣的和諧、和睦?於是他就賜了鄭廉兩個大水梨,並且派錦衣衛跟著去看他怎麼樣處理這兩隻水梨。鄭廉拿到這兩個水梨之後,不慌不忙,叫人抬來了兩個大水缸,吩咐人把這兩個水梨擠碎,讓汁滴在水裡邊。然後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一起,每人喝一碗,讓全家族的人,無論是和自己關係近的,還是關係遠的,都能夠平等地享受到皇帝的恩賜。這就叫中,中正才能夠和諧。

如果心裡有偏私了,這個人和我關係近,我就把這個水梨分給他;那個人和我關係遠,我就不理他。受寵的一方就會恃寵而驕,驕慢之心就容易生起。而被忽略的一方,如果性格很強勢,就會有不平,不平累積了就有怨氣,怨氣累積了就會生恨,矛盾衝突就自然產生了;如果被忽略的一方,性格比較懦弱,可能會把這個不平給撫下來,但是變得很自卑。這兩方,無論是受寵的一方,還是受忽略的一方,都沒有得到健康的成長,這一家也不可能和睦相處。所以古人非常懂得講究中正,只有保持中,才能夠符合太和之氣、太和之道。

得到大利益的方法

第三個大殿叫保和殿,保和殿是古代皇帝封太子的地方。他是希望用中正的方法,保持太和的治國理念能夠代代相傳、代代保持。這說明古人治國很用心,即使是為大殿取名字,也都要符合天道,起到倫理道德教化的作用,讓人只要看見就受到提醒。這說明古人確實是做到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時時刻刻都想著如何提起一個人的正念。

我們現代社會恰恰相反,處處可見的都是廣告,商業廣告。說明人們把物質利益、把金錢看得特別重,是金錢至上,這和古人確實是完全不一樣了。所以人教不好,見利忘義、忘恩負義,甚至做出笑貧不笑娼的事情,都是其來有自,因為我們尊重的是金錢,大家往往去追求利益,不擇手段。

如果我們尊重道德,大家就會嚮往成為有德行的人,因為你再有錢,也不受人尊重。“保合大和”,就是要保持著這種和諧自然的關係。

“乃利貞”,“利”指和諧有利的意思;“貞”,正的意思,而且這個正是永遠純正。也就是說,只有順著和諧自然的關係去做,才能夠使萬物祥和,而且這個利益是真正的利益,是能夠可以保存的利益,而不是眼前的蠅頭小利,甚至對長遠來說是有害的利益。

得到大利益的方法

在《論語》上,孔老夫子提醒我們:“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孟子》上記載,孟子去見梁惠王,走了很遠的路,結果梁惠王一見面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將怎麼樣能夠有利於我的國家?”他見到孟子,第一個問題就是問怎麼樣得到利益。

孟子很有智慧,他怎麼樣引導梁惠王的?他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大王您何必談利益,你愈是想講利,愈得不到真實的利益;如果你不講利,反而講仁義的話,這個真正的利益才能夠得到。

所以古人所講的這個利,不是目前的,不能保持長久的、急功近利的那個利,而是能夠平治天下的大利益。這個大利益必須靠講仁義道德才能夠達到,所以你順著宇宙自然和諧的狀態,保持這種關係,才能夠得到這種真實長遠的利益,這個利益沒有後遺症,這叫“利貞”。

得到大利益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