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展區」理論與智力開發

由於課堂教學是中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形式,因此通過課堂教學如何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最近發展區”提出的背景

“最近發展區”概念是前蘇聯心理學家π.C.維果茨基在20世紀30年代初,研究如何正確解決兒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問題時提出的。

當時,心理學界曾存在著解決發展與教學關係問題的三類基本觀點。綜合對比列表分析如下:

“最近發展區”理論與智力開發

維果茨基在臨終前夕的一篇論文《學齡期兒童的教學和智力發展問題》中,首先提出了體現教學與發展內部聯繫的“最近發展區”概念,強調學習和教育在發展中的主導作用,認為學習和教育是發展的決定動力。

二.“最近發展區”的含義

維果茨基是“社會文化-歷史學派”的創始人,他從批判關於人的心理及其發展的生物學觀點出發,認為應當把歷史研究作為建立人類心裡學的基本原則,從而提出了“心理發展的文化歷史理論”,用以解釋人類心理本質上與動物不同的那些高級的心理機能,並將這種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文化發展)的基本法則表述為,“在兒童的文化發展中,所有機能都表現為‘二度兩種局面’。先是社會局面,後是心理局面。就是說,先是心理的外部活動,後是兒童的內心活動。......這種從外而內的過渡,使過程本身,過程的結構及機能發生變化”。

維果茨基認為,為了確定兒童發展進程與教學可能性之間的正確關係,兒童在教學中的發展至少分為兩種水平,以“最近發展區”為主的兩種發展水平的區分,正是維果茨基關於兒童高級心理機能發展的基本法則的具體化。

第一種,是最初表現出來的外部活動的心理發展水平,稱為現有發展水平。是指“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的結果而形成的兒童的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在教學中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師提出的智力任務。

第二種,是第二次表現出來的內心活動的心理發展水平,即“最近發展區”。“兒童在成年人指導和幫助下演算的習題的水平與他在獨立活動中便能演算的習題的水平,二者之間存在著差距,這個差距就是兒童的最近發展區”。

我們把“兒童在成年人指導和幫助下演算的習題的水平”稱為潛在發展水平,在教學中表現為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幫助下所達到的理解材料,解決問題的水平。於是,在智力活動中,在有成年人幫助或集體合作的條件下,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獨立活動之間可能有差異,並且通過教學和自己的努力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因此,“最近發展區”就是介於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正處於形成狀態的心理機能,是學生經過努力後所能達到的較高一層的智能發展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