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社交」式裂變走到盡頭 拼多多還可以拿什麼拼?

電梯裡的洗腦廣告“3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你用過麼?慧投師姐自己依稀記得一年前在某個群裡有人發紅包請大家幫忙砍價,此外就再無接觸。問了身邊的朋友,都說沒有用過。師姐不禁好奇,它號稱3個億用戶到底都在哪裡呢?

2017年極光大數據顯示,拼多多的用戶70%為女性,65%來自三四線城市,來自一線城市的用戶僅有7.56%,這一批用戶對價格比較敏感,也願意為了幾塊錢的折扣在自己的朋友圈裡轉發“低價拼團”的信息,犧牲更多的時間拉朋友砍價。

“低價+社交”式裂變走到盡頭 拼多多還可以拿什麼拼?

在國內電商市場幾近飽和時,以“低價+社交”模式實現用戶量裂變的拼多多無疑是一匹黑馬,從2015年4月成立至今,短短3年,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積累起了3億用戶。不過,明年再看到拼多多的時候,它還能如之前年增一億用戶那樣打廣告麼?

極致低價是對製造業的侮辱

從供應鏈看拼多多的低價戰略,師姐心中升起一股寒意。以拼多多上銷售的價格,廠商為了爭取利潤,只有降低產品質量來壓低成本。而停留在低端製造的工廠,就陷入了掙不到錢,升級不了工廠,越做越倒退的惡性循環,從而進一步拉低品質的底線,拉低整個製造行業水平。

拼多多的成功,對於團隊和投資人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對於消費者或者製造業來說,這未必是好事,很可能是一場巨大災難來臨前的美好。

低價從優勢變束縛

羊毛出在羊身上。以價格戰與阿里和京東打到幾乎三分天下的格局之後,低價還能延續多久?長時間的賠錢賺吆喝加上名目繁多的罰款條目,讓入駐拼多多的商家不堪重負。而且,低價往往意味著低質。用戶一次被“便宜”吸引,踩了坑,就很難繼續接受“便宜坑”了。

就拼多多本身來說,在企業走過高速發展階段、具備一定規模後,將迎來盈利壓力。低價的不可持續性將暴露地越來越明顯。拼多多上部分商品的價格與其他平臺相比已經失去了曾經引以為傲的價格優勢。

褪去社交外殼

拼多多的玩法非常簡單,用戶將想要低價購買的商品分享給微信好友,發起拼團,人數達標後,價格降低。依靠騰訊的社交支持,拼多多得以迅速拉新,但帶有價格敏感屬性的群體總會飽和,尤其是在拼多多商品質量不斷被爆出問題的時候。

現在已經不需要找好友拼團,也可以直接在商品頁面通過系統自動匹配完成拼單,“社交”只是一層外衣罷了。

你用過“拼多多”麼,體驗如何?歡迎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