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社交”式裂变走到尽头 拼多多还可以拿什么拼?

电梯里的洗脑广告“3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你用过么?慧投师姐自己依稀记得一年前在某个群里有人发红包请大家帮忙砍价,此外就再无接触。问了身边的朋友,都说没有用过。师姐不禁好奇,它号称3个亿用户到底都在哪里呢?

2017年极光大数据显示,拼多多的用户70%为女性,65%来自三四线城市,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有7.56%,这一批用户对价格比较敏感,也愿意为了几块钱的折扣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低价拼团”的信息,牺牲更多的时间拉朋友砍价。

“低价+社交”式裂变走到尽头 拼多多还可以拿什么拼?

在国内电商市场几近饱和时,以“低价+社交”模式实现用户量裂变的拼多多无疑是一匹黑马,从2015年4月成立至今,短短3年,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积累起了3亿用户。不过,明年再看到拼多多的时候,它还能如之前年增一亿用户那样打广告么?

极致低价是对制造业的侮辱

从供应链看拼多多的低价战略,师姐心中升起一股寒意。以拼多多上销售的价格,厂商为了争取利润,只有降低产品质量来压低成本。而停留在低端制造的工厂,就陷入了挣不到钱,升级不了工厂,越做越倒退的恶性循环,从而进一步拉低品质的底线,拉低整个制造行业水平。

拼多多的成功,对于团队和投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消费者或者制造业来说,这未必是好事,很可能是一场巨大灾难来临前的美好。

低价从优势变束缚

羊毛出在羊身上。以价格战与阿里和京东打到几乎三分天下的格局之后,低价还能延续多久?长时间的赔钱赚吆喝加上名目繁多的罚款条目,让入驻拼多多的商家不堪重负。而且,低价往往意味着低质。用户一次被“便宜”吸引,踩了坑,就很难继续接受“便宜坑”了。

就拼多多本身来说,在企业走过高速发展阶段、具备一定规模后,将迎来盈利压力。低价的不可持续性将暴露地越来越明显。拼多多上部分商品的价格与其他平台相比已经失去了曾经引以为傲的价格优势。

褪去社交外壳

拼多多的玩法非常简单,用户将想要低价购买的商品分享给微信好友,发起拼团,人数达标后,价格降低。依靠腾讯的社交支持,拼多多得以迅速拉新,但带有价格敏感属性的群体总会饱和,尤其是在拼多多商品质量不断被爆出问题的时候。

现在已经不需要找好友拼团,也可以直接在商品页面通过系统自动匹配完成拼单,“社交”只是一层外衣罢了。

你用过“拼多多”么,体验如何?欢迎留言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