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得名於史可法?

同為大明督師,史可法與袁崇煥還真有點緣分。

這不僅是因為兩人都是大明抗清的中流砥柱,卻都以悲劇告終;也不僅因為史可法中進士的時候,袁崇煥正披掛奔赴前線。

史家衚衕得名於史可法?

史可法像

相傳史可法殉國後,有人在北京為他建了祠堂,一如袁崇煥的祠堂香供京師。又傳史可法的祠堂,就坐落在東城區的史家小學院落內,一如袁崇煥的祠堂比鄰廣渠門中學。

可是不同的是,袁崇煥祠名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史可法在北京的祠堂,與二郎神廟一樣,早已無尋覓處。

據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哲推測,史可法鄉望在北京東城,附祀於家族祠堂亦有可能。不過舊日建築已全數拆除,只剩一兩棵老槐,史家衚衕博物館裡有整條衚衕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模型復原,學校內一組建築明顯是祠堂廟宇的風格,史家祠堂一說看來並非虛傳。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史可法祠堂成為了史家衚衕名稱的源頭。

據說史家衚衕之所以名為“史家”,就是因為這裡有一座史可法祠堂。更有甚者說,史可法他當年就住在這條衚衕裡。

史可法在史家衚衕的遺蹟,今天已經很難找到了。史可法的位高望尊與高風亮節,倒是與史家衚衕的“富貴”一脈相承。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得失望地面對一個現實:史家衚衕之所以叫“史家”,可能真的跟史可法關係不大。

這事又得把史書往前翻到元朝。

翻開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年—1368年)的大都地圖,在今天東城區史家衚衕的位置上,我們已經可以清晰地看見衚衕的脈絡,只是那時的衚衕還沒有明確的名稱。可以說,史家衚衕最遲到元朝,已經建成,隸屬思誠坊。

史家衚衕得名於史可法?

史家衚衕模型

到了明清時期,越來越多的古籍文獻中出現了史家衚衕的名字。明嘉靖年間有本叫《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的奇書,“史家衚衕”四個大字赫然出現在這部奇書之中。而萬曆、崇禎年間的北京城地圖裡,史家衚衕也確實有了名字。

可見,不管史可法與史家衚衕有多深的淵源,早在史可法之前,這條衚衕已經以“史家”命名了。

其實除了史可法,還有另一種關於史家衚衕名稱的來歷。

史家衚衕得名於史可法?

史家衚衕

相傳這條衚衕裡曾經有個姓史的大戶人家,於是胡天便以“史家”命名。至於這個姓史的大戶人家跟史可法有沒有關係,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今天知道的是,在此後的數百年中,這條衚衕裡,出了無數的大戶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