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明末「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民族英雄」?

誰才是明末“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民族英雄”?

明思宗朱由檢有言:“漢則孔明,唐則裴度。舊輔孫承宗前勞難泯,死義更烈。”柳如是相公、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錢謙益,曾如是評價孫承宗:惟公之立人本朝,志在於正朝廷,清宮府,杜私門,破朋黨。譬諸青天白晝,橫目四足,皆仰其清明,而秋霜夏日,善人君子,亦憚其凜烈。小夫壬人,不寒而慄,視以為骨仇血怨,生擠而死排之,固其宜也。作為滿清入關前最畏懼的兩員大將(另一為袁可立),孫承憲為國壯烈敬忠,值得後人銘記。

“初識軍務·被逐離京”

公元1563年,孫承宗於保定高陽出生。孫承宗早年曾先後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備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員的家中,做家庭教師。後,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撫,孫承宗隨行。其在邊境教書時,對軍事有著濃厚興趣。因喜歡和邊關老兵和低級軍官交談,對軍務有所瞭解。

公元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孫承宗中進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而後轉拜中允。十三年後,他主持應天鄉試,因試題上寫了自己的語錄,而遭到黨人的忌恨,黨人試圖利用官員每三年一次的考核將孫承宗逐出京師,學士劉一燝力保孫承宗,孫承宗得以相安無事。

公元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孫承宗以左庶子充當日講官。

“與王相左·巡行遼東”

公元1621年(天啟元年),孫承宗官升少詹事。同年,後金進攻遼東,瀋陽、遼陽先後被攻陷,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御史方震孺奏請熹宗朱由校以孫承宗代替崔景榮為兵部尚書,朝中大臣也認為孫承宗知曉兵事,推舉孫承宗為兵部添設侍郎,主持遼東防務。

次年(天啟二年),王在晉確定在八里鋪築城,並上報朝廷。此舉遭到其部下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孫元化等人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築城“非策”,極力勸阻,並寫信給首輔葉向高,申訴己意。由於情況不明,葉向高難以斷定可否。

孫承宗遂提出前往實地考察,再作決斷。他抵達山海關後,當即認真巡視山海關及王在晉所主張建築的八里鋪新城,又前往考察了中前所、一片石和黃土嶺等處的戰略地勢。後孫承憲嚴厲批評了王在晉畫地為牢、坐以待斃的危險傾向。

熊廷弼被罷免後,朝廷以王在晉為遼東經略。王在晉上任後打算襲取廣寧,但總督王象乾認為就算能攻取廣寧,但也不容易守住,還不如重守山海關防衛京都。於是王在晉在山海關外八里鋪修築重關,留四萬人馬去守。

孫承宗到達山海關後,巡行邊塞,袁崇煥向孫承宗請示道:“在寧遠駐紮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佔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麼能放棄十萬難民?”

而後,孫承宗召集諸將商議關外防守的問題。袁崇煥主張守寧遠,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島,王在晉主張守中前所。孫承宗採用袁崇煥的建議,並親自鎮守關門。而後明熹宗在孫承宗的建議下罷免了王在晉的遼東經略之職。

誰才是明末“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民族英雄”?

“督師薊遼·閹黨亂政”

公元1622年(天啟二年)八月,孫承宗於是自請為督師,還讓薊、遼等原來的將領監管各處,見機行事時不必受到其他人的限制。他用閻鳴泰為遼東巡撫,又用鹿善繼、王則古為贊畫,並請求從國庫帶走八十萬錢。皇帝朱由校同意後,親自將孫承宗送出宮門,並賜給孫承宗尚方寶劍、坐蟒等,內閣大臣將孫承宗直送到崇文門外。

公元1623年(天啟三年)孫承宗推薦閻鳴泰當遼東巡撫以後,認為他沒有實際才能,所以軍事上的事很多都不跟他商議,閻鳴泰因此感到不高興,朝廷議論後,將閻鳴泰罷免,用張鳳翼接替,但張鳳翼膽小,又主張退守山海關。

公元1624年(天啟四年),寧遠城修復,關外的守備器械也已建造完畢,孫承宗上書朱由校請求發軍餉二十四萬,這樣就可以大舉進攻了,但兵部和工部卻橫加阻撓,向朱由校進讒不能給錢,孫承宗上書催促無果,孫承宗大軍因此沒有出征。

孫承宗坐鎮遼東的四年,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在這樣相對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戰功來衡量,似乎孫承宗有些碌碌無為。

然當時的兵部尚書王永光對孫承宗積極防禦的一番作為作過很中肯的評價。令人惋惜的是,正當孫、袁二公積數年之力準備大有作為組織大反攻之時,閹黨已全面掌控局勢,逼迫袁可立和孫承宗先後去職。

“屢遭彈劾·罷官歸鄉”

公元1625年(天啟五年),給事中郭興治請求朝中大臣討論孫承宗的去留問題,很多人都彈劾孫承宗說他冒領軍餉,而吏部尚書崔景榮支持孫承宗,朱由校於是下詔讓孫承宗繼續督師遼東,卻讓孫承宗精兵簡將,減少軍餉。

同年九月,馬世龍誤信降人降將劉伯漒,派魯之甲、李承先襲取耀州,中計身死,損失四百餘人。於是魏忠賢黨羽趁機彈劾馬世龍和孫承宗,孫承宗於是強烈請求辭官,十月,朱由校同意孫承宗辭官,並派人保護孫承宗回家。而讓兵部尚書高第為遼東經略。

公元1626年(天啟六年),高第上任後,將兩百里守兵全部撤回,退守山海關。而清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辭職後,率軍大舉進攻。袁崇煥抗拒高第的命令,不肯撤出寧遠城,與滿桂、祖大壽等依靠昔日與孫承宗做的軍事準備將清軍擊退,取得寧遠大捷。

而高第卻試圖以寧遠被圍,關門兵只有五萬彈劾孫承宗,孫承宗告訴戶部說:“高第到山海關時領了十一萬七千人的軍餉,現在只給五萬人的軍餉就可以了。”於是高第以妄言被治罪。魏忠賢也想陷害孫承宗,但也失敗。

孫承宗在督師遼東四年,前後修復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壘,招練兵馬十一萬,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兩個火器營,八個前鋒後勁營,製造甲冑、軍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裝備有幾百萬,開疆擴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頃,年收入十五萬。朱由校記孫承宗大功,讓他的兒子世襲錦衣衛千戶。

“熹宗駕崩·再次上任”

公元1628年(崇禎元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其弟明思宗朱由檢即位,王在晉得以入朝為兵部尚書,王在晉十分怨恨孫承宗,於是極力詆譭孫承宗以及馬世龍,阻攔孫承宗的出仕。

次年,袁崇煥先前為魏忠賢建立生祠,又擅自與清軍講和,後來為了議和又設計矯詔將牽制清軍的東江毛文龍殺死,將登萊巡撫袁可立積數年之力經營的海上防務瓦解殆盡。

同年十一月,清軍大舉進攻,從大安口直取遵化,快要直逼都城。朝中大臣奏請朱由檢應該召來孫承宗。於是朱由檢下詔仍以孫承宗原來的官職兼任兵部尚書去駐守通州。

孫承宗入宮後,朱由檢在平臺召見,問孫承宗的退敵策略,孫承宗的計策朱由檢都覺得很好,於是孫承宗讓首輔韓爌修築關防,又親自到都城各處巡防,第二天半夜,朱由檢突然傳旨讓孫承宗去守通州。

孫承宗於是領二十七名騎兵出東便門,直奔通州,與保定巡撫解經傳、御史方大任、總兵楊國棟固守通州。但不久之後,清軍繞道直逼京都,孫承宗於是派遣尤岱率領三千騎兵支援,派遣劉國柱率領二千兵馬與尤岱回合,調三千密雲兵駐守東直門,五千保定兵駐守廣寧門,又派人收復馬蘭、三屯二城。

誰才是明末“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民族英雄”?

“督師被害·守衛京師”

同年十二月,袁崇煥因一系列罪行被下獄,將領祖大壽在城外與清軍作戰時被自家軍隊用炮石砸擊,祖大壽進退兩難,與副將何可綱率領五千人往東潰走。孫承宗得知後,急忙派遣賈登科帶著自己的書信去撫慰祖大壽,又派石柱國撫慰其它將士。

祖大壽卻不為所動。但孫承宗也認為袁崇煥有罪,但仍然上書朱由檢,力保祖大壽,說祖大壽不會真的反叛。孫承宗又派人讓祖大壽上奏章說明自己為什麼往東潰逃,祖大壽於是向皇帝朱由檢上書,朱由檢非常高興,不怪罪祖大壽。而遼東將士大多馬世龍部曲,朱由檢命孫承宗移鎮關門,潰逃的將領聽聞孫承宗與馬世龍到來,才安心迴歸。

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清軍佔據遵化、永平、遷安,又分兵攻取撫寧,撫寧是史可法在守,清軍攻取不下,又轉攻山海關,又攻不下,於是清軍又攻撫寧及昌黎,可還是攻不下。而孫承宗撫慰潰軍,祖大壽等重歸於麾下,又有馬世龍及四方援軍,孫承宗又招募大量死士沿海守衛直達京師。

“滿門壯烈·自縊身亡”

京都戒嚴後,全國各地來勤王的士兵多達二十萬,在薊門及京畿一帶駐紮。馬世龍於是建議孫承宗先收復遵化,但孫承宗認為遵化在北,容易攻取卻很難守,不如收復灤州。計劃好後,孫承宗於是令東西各營一起進兵。

五月,祖大壽、尤世祿等攻克灤州,王維城等攻克遷安,孫承宗佔據永平,謝尚政攻克遵化,清軍潰敗而走。皇帝朱由檢於是加封孫承宗為太傅,再賜蟒服、金幣等,子孫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

公元1631年(崇禎四年),孫承宗巡視松山、錦州等,上書朱由檢關內外政事,朱由檢全部採納,又加孫承宗太傅,兼領尚書的封路,子孫世襲尚寶司丞,又賞賜蟒服錢幣等。

同年七月,因先前高第盡撤寧錦防線,右屯、大淩河等城被毀,孫承宗派人對其進行重新修築,但不久之後清軍卻突然來圍攻。孫承宗趕赴錦州,派遣吳襄、宋偉前往救援,而遼東巡撫邱禾嘉多次改變出師的日期,導致吳襄、宋偉在長山被清軍大敗。

十月,祖大壽投降,大淩河剛被修好就被損毀。朝中大臣於是責怪孫承宗修復舊城導致失敗,喪師辱國。孫承宗於是以病請辭。而後孫承宗在高陽城回鄉居住。

公元1638年(崇禎十一年),清軍大舉進攻,十一月,進攻高陽。賦閒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縊而死。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孫承宗時年七十六歲。朱由檢聞訊後哀傷悲嘆,命有關官員從優撫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