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一“正”一“奇”,被称为救时良相

唐朝历史上,说起贤相必然会想起《历代名臣奏议》里的一句话,“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房杜”自不必说,指的是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姚宋”指的是姚崇和宋璟,无论是在当时唐朝人们的心目中,还是在后来的史学家眼里,他们两人都是可以比肩房玄龄和杜如晦的相才。

2人一“正”一“奇”,被称为救时良相

他们四人都是相才,但论“奇”字,要数姚崇,他生性洒脱,从小行侠仗义,一直到20岁以后,才在朋友的劝说下,开始发奋读书。

他在官场上的起步是比较晚的,但只要有机会,他的才干立马就能展示出来。

在武则天称帝以后,东北最大的边患之一是契丹。

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作乱,大举南下,占领了河北的几个州,天下为之震动。

2人一“正”一“奇”,被称为救时良相

战争发生,最忙的两个衙门当属兵部和户部,兵部调兵遣将,制定战略决策;户部准备粮饷,保证后勤物资供应。

姚崇这时正在兵部担任郎中,他在这场战争之中谋划军务,处理军机算无遗策,且井井有条,使正在密切关注这场战争的武则天发现,在自己的身边竟有这样一个奇才。

武则天用人历来当机立断,她立即把姚崇由郎中提升为夏官侍郎,这相当于兵部的副尚书。

公元698年(圣历元年),姚崇被武则天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改任凤阁侍郎,兼相王府长史。

3年之内,由侍郎到首相,后来又出将入相,姚崇的才干在当时是有目共睹的。

2人一“正”一“奇”,被称为救时良相

如果说姚崇的一个特点是“奇”,那么宋璟的特点就是“正”,他做事堂堂正正。

他在做中书舍人的时候,武则天的两个内宠正诬陷魏元忠,并且让中书舍人张说作伪证,弄的张说左右为难,和张说同为中书舍人的宋璟鼓励张说道:“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瞻仰,在此举也”。《旧唐书·宋璟传》

宋璟认为,做人要注重名义和道义,如果张说因这件事被天后流放,他将要流芳千古;如果张说有危险,他一定回去皇上面前伸张正义,与张说同进退。宋璟的一番话说的张说慷慨激昂,使他见到武则天使能够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这一“正”一“奇”,也被史家称之为救时良相,也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立下汗马功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