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層小幹部到封疆大吏,他的逆襲升職路有何妙招?

東晉時期,朝堂之上是世家大族門閥派系間的鬥爭,

想要出人頭地,必須依附於這些家族。而桓溫恰巧與潁川庾氏的庾翼自小相識,志趣相投。這回桓溫替父報仇,打響了名聲,庾翼順水推舟,多次向朝廷舉薦桓溫。

桓溫繼承父親的爵位,從六品基層小幹部開始做起,正式踏上了仕途,在庾家庇護下倒也一直順風順水。加之桓溫氣度不凡,長得還挺帥,更是受到了晉明帝長女,南康長公主司馬興男的青睞。被選為了駙馬,上演了一出窮小子逆襲迎娶白富美的好戲,加拜駙馬都尉,也在官場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東晉時期社會上流行談玄論道,清談名士廣受歡迎,而這一切又與崇尚實幹的桓溫點格格不入。曾經有一次,丞相王導組織一場茶話會,桓溫也受邀參加。那一場茶話會持續到了三更半夜才結束,會上大放異彩也是桓溫少時好友殷浩,這是是個玄理清談專家,他談笑風生出口成章,眾人聽他的理論聽得如痴如醉,而桓溫竟然乾坐了大半夜,一句話也沒能插上。

殷浩的變化之大讓桓溫十分吃驚,當年殷浩只是桓溫的一個小跟班,桓溫玩膩了的竹馬隨手丟了,殷浩都會撿來繼續玩。那個時候桓溫便認定,這小子將來肯定不如我。

而這回欣賞了殷浩的表演,桓溫內心很是佩服,但更多的是不服。對殷浩的不服,對清談的不服。桓溫內心暗暗發誓,當年認定殷浩不如自己,那便要說到做到,不靠這些空乏的玄學,走自己的路,也一定能創下一番功業。

而在神奇的命運驅使之下,未來桓溫和殷浩真的成為了對手,相互影響了對方的一生。

庾氏坐鎮荊州之地,兵強馬壯,向來為朝廷所忌憚,另一大家族琅琊王氏對庾氏的打壓也從未停息。與庾氏關係匪淺的桓溫表現得相當低調,他展現出了極高的政治智慧,不參與站隊,在水火不容的政治鬥爭中做到了明哲保身。

直到庾翼去世,庾家上下群龍無首,當時輔政的執政親王司馬昱有意徹底清掃庾氏勢力,便禁止庾氏後人接管荊州的權益。那要由誰來掌管荊州方能服眾呢?既是庾翼的朋友,又自成一派的桓溫成了最好的人選。庾翼舊部信任桓溫,而且桓氏家族也並不顯赫,不足以動搖朝廷。

當時名士劉惔勸阻,認為桓溫能力強,且心懷異志,遲早不是池中之物

。司馬昱卻依然選擇信任桓溫。桓溫走馬上任荊州刺史,長江上游的軍政大權盡在掌握之中。這一年桓溫三十三歲,已過而立之年,屬於他的舞臺來了。

從基層小幹部到封疆大吏,他的逆襲升職路有何妙招?

渴望建功立業的桓溫,將第一個目標鎖定在了巴蜀的割據政權成漢。蜀地位於長江上游,對位於長江下游的東晉一直是個威脅。當年三國鼎立,魏滅了蜀之後,再滅吳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不過正所謂蜀道難於上青天,蜀地易守難攻,長期固步自封的東晉沒有人有這個魄力徹底剿滅成漢,乾脆放任自流。不過現在桓溫有了權,便偏要往這虎山行一遭。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溫上疏朝廷,請求伐蜀。正當司馬昱等官員連開數次研討會商議究竟該不該出兵伐蜀時,桓溫已經直接率萬餘大軍出征了。朝廷為之震驚,尤其司馬昱,一方面驚歎於自己欽點的桓溫竟如此不受控制,另一方面對於這次出征的預測也是凶多吉少。到底還是劉惔瞭解桓溫,他知道桓溫是一個厲害的賭徒,有了足夠的籌碼,才敢去放手一搏。

另一邊,桓溫軍的大船在三峽江面上逆流而上,桓溫仰望絕壁天懸,俯視騰波迅急,感嘆道:“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身為忠臣,便不能貪生怕死,此戰桓溫已賭上一切。

這次西征伐蜀之戰頗具戲劇性,前期桓溫率領晉軍一路橫掃勢如破竹很快打到了成都城下。而成漢軍殊死一搏,全軍突擊,與晉軍在城外笮橋展開了最後的決戰。當時戰況相當激烈,戰局瞬息萬變,成漢軍一度佔據優勢,甚至有箭矢射到了桓溫面前。

主帥受到威脅,眾軍皆驚,下令鳴金收兵。可就在這時,負責擊鼓的鼓吏不知是不是太過緊張,竟然誤擊了進軍鼓,前鋒軍受到命令,振作精神,再度發起衝擊。而成漢軍卻已是強弩之末,一敗塗地。桓溫收復蜀地,名揚天下。這時司馬昱才發現,當初提拔用來制衡庾氏的桓溫,才是真正的洪水猛獸。

桓溫伐蜀歸來之後,儼然已經是半獨立的狀態,蜀地荊州盡是其心腹,整日戎裝打扮,一副英武之氣。劉惔向來看桓溫看得透徹,甚至直言調侃他:“老賊欲持此何作?”意思是你這老賊一天到晚穿這樣是想幹嘛,諷刺他靠軍權割據。桓溫現如今也是底氣十足,對這些耍嘴皮子談玄學的名士毫不客氣,回了一句:“我若不為此,卿輩亦那得坐談?”

意思是我要是不領兵打仗,你們這些大話王哪能悠閒地喝茶聊天。

桓溫的野心還不止如此,北方後趙內亂,政局不穩。桓溫立即向朝廷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原的北伐計劃。為了防止桓溫進一步做大做強,司馬昱等人選擇無視桓溫的提議,而扶持另一個人來統領北伐,這個人正是殷浩。

但事到如今,無論是誰擋住桓溫前進的路,結局都只是被他碾過而已。(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