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小干部到封疆大吏,他的逆袭升职路有何妙招?

东晋时期,朝堂之上是世家大族门阀派系间的斗争,

想要出人头地,必须依附于这些家族。而桓温恰巧与颍川庾氏的庾翼自小相识,志趣相投。这回桓温替父报仇,打响了名声,庾翼顺水推舟,多次向朝廷举荐桓温。

桓温继承父亲的爵位,从六品基层小干部开始做起,正式踏上了仕途,在庾家庇护下倒也一直顺风顺水。加之桓温气度不凡,长得还挺帅,更是受到了晋明帝长女,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的青睐。被选为了驸马,上演了一出穷小子逆袭迎娶白富美的好戏,加拜驸马都尉,也在官场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东晋时期社会上流行谈玄论道,清谈名士广受欢迎,而这一切又与崇尚实干的桓温点格格不入。曾经有一次,丞相王导组织一场茶话会,桓温也受邀参加。那一场茶话会持续到了三更半夜才结束,会上大放异彩也是桓温少时好友殷浩,这是是个玄理清谈专家,他谈笑风生出口成章,众人听他的理论听得如痴如醉,而桓温竟然干坐了大半夜,一句话也没能插上。

殷浩的变化之大让桓温十分吃惊,当年殷浩只是桓温的一个小跟班,桓温玩腻了的竹马随手丢了,殷浩都会捡来继续玩。那个时候桓温便认定,这小子将来肯定不如我。

而这回欣赏了殷浩的表演,桓温内心很是佩服,但更多的是不服。对殷浩的不服,对清谈的不服。桓温内心暗暗发誓,当年认定殷浩不如自己,那便要说到做到,不靠这些空乏的玄学,走自己的路,也一定能创下一番功业。

而在神奇的命运驱使之下,未来桓温和殷浩真的成为了对手,相互影响了对方的一生。

庾氏坐镇荆州之地,兵强马壮,向来为朝廷所忌惮,另一大家族琅琊王氏对庾氏的打压也从未停息。与庾氏关系匪浅的桓温表现得相当低调,他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不参与站队,在水火不容的政治斗争中做到了明哲保身。

直到庾翼去世,庾家上下群龙无首,当时辅政的执政亲王司马昱有意彻底清扫庾氏势力,便禁止庾氏后人接管荆州的权益。那要由谁来掌管荆州方能服众呢?既是庾翼的朋友,又自成一派的桓温成了最好的人选。庾翼旧部信任桓温,而且桓氏家族也并不显赫,不足以动摇朝廷。

当时名士刘惔劝阻,认为桓温能力强,且心怀异志,迟早不是池中之物

。司马昱却依然选择信任桓温。桓温走马上任荆州刺史,长江上游的军政大权尽在掌握之中。这一年桓温三十三岁,已过而立之年,属于他的舞台来了。

从基层小干部到封疆大吏,他的逆袭升职路有何妙招?

渴望建功立业的桓温,将第一个目标锁定在了巴蜀的割据政权成汉。蜀地位于长江上游,对位于长江下游的东晋一直是个威胁。当年三国鼎立,魏灭了蜀之后,再灭吴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正所谓蜀道难于上青天,蜀地易守难攻,长期固步自封的东晋没有人有这个魄力彻底剿灭成汉,干脆放任自流。不过现在桓温有了权,便偏要往这虎山行一遭。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正当司马昱等官员连开数次研讨会商议究竟该不该出兵伐蜀时,桓温已经直接率万余大军出征了。朝廷为之震惊,尤其司马昱,一方面惊叹于自己钦点的桓温竟如此不受控制,另一方面对于这次出征的预测也是凶多吉少。到底还是刘惔了解桓温,他知道桓温是一个厉害的赌徒,有了足够的筹码,才敢去放手一搏。

另一边,桓温军的大船在三峡江面上逆流而上,桓温仰望绝壁天悬,俯视腾波迅急,感叹道:“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身为忠臣,便不能贪生怕死,此战桓温已赌上一切。

这次西征伐蜀之战颇具戏剧性,前期桓温率领晋军一路横扫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了成都城下。而成汉军殊死一搏,全军突击,与晋军在城外笮桥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当时战况相当激烈,战局瞬息万变,成汉军一度占据优势,甚至有箭矢射到了桓温面前。

主帅受到威胁,众军皆惊,下令鸣金收兵。可就在这时,负责击鼓的鼓吏不知是不是太过紧张,竟然误击了进军鼓,前锋军受到命令,振作精神,再度发起冲击。而成汉军却已是强弩之末,一败涂地。桓温收复蜀地,名扬天下。这时司马昱才发现,当初提拔用来制衡庾氏的桓温,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

桓温伐蜀归来之后,俨然已经是半独立的状态,蜀地荆州尽是其心腹,整日戎装打扮,一副英武之气。刘惔向来看桓温看得透彻,甚至直言调侃他:“老贼欲持此何作?”意思是你这老贼一天到晚穿这样是想干嘛,讽刺他靠军权割据。桓温现如今也是底气十足,对这些耍嘴皮子谈玄学的名士毫不客气,回了一句:“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

意思是我要是不领兵打仗,你们这些大话王哪能悠闲地喝茶聊天。

桓温的野心还不止如此,北方后赵内乱,政局不稳。桓温立即向朝廷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北伐计划。为了防止桓温进一步做大做强,司马昱等人选择无视桓温的提议,而扶持另一个人来统领北伐,这个人正是殷浩。

但事到如今,无论是谁挡住桓温前进的路,结局都只是被他碾过而已。(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