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著在外打拚,農村爸媽卻不願帶娃了,爲什麼?

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孩子給在老家農村的爺爺奶奶帶,每月寄生活費,每年只能在春節見一次。

然而,現在很多農村老人都不願意幫忙帶孩子,孩子父母也不願意讓他們帶了,這是為什麼呢?

忙著在外打拼,農村爸媽卻不願帶娃了,為什麼?

婆媳問題

婆媳關係一直是無解的難題,引發了無數的家庭矛盾。

老人帶孩子平時還好,可是隻要孩子不小心磕著碰著,兒媳就會挑剔、埋怨。

相反,兒媳帶孩子不小心磕著碰著,老人嘴上不說可心裡卻想看把我寶貝孫子都摔傷了。

老人好像吃力不討好卻總受氣!

忙著在外打拼,農村爸媽卻不願帶娃了,為什麼?

年紀大了

農村老人最少也五六十歲,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開始下降,讓年老的父母照看活力無限的小孩,大人都受不了這費心費力的事情,老人家的身體更折騰不起了。

有時還會因為力不從心而釀成災禍。

老人確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忙著在外打拼,農村爸媽卻不願帶娃了,為什麼?

隔代教育理念不同

父母那一輩很多依然是封建觀念,從小慣到大,總是喜歡為孩子代勞,讓孩子沒有機會學自立。

同時也喜歡監督和懲罰孩子,讓孩子失去自信,從而養成自卑、膽怯的性格。

每年春節回家,父母發現孩子不聽話,學習成績不好了,還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老人。

老人幫忙帶孩子,辛苦不說,還要耽誤自己幹農活。

沒有了收入,卻還要倒貼,但是做了卻得不到感恩,反而是責怪。

忙著在外打拼,農村爸媽卻不願帶娃了,為什麼?

老人只求晚年安靜不鬧騰,好好養老。

自己的孩子本來就該自己帶。

父母的鼓勵和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發展需要的。

畢竟是兩個不同年代的人,您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