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都城遷移和疆域變化過程

越國的立國可追溯至夏少康封庶子無餘于越(公元前2079年),戰國末期國君無疆伐楚不成反被滅,楚置江東郡,宗室後裔南遷分裂,到秦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公元前222年)”,自此越國絕祀,總共一千八百多年曆史,其間越國或為擴張,或被迫於國內紛爭而多次遷都,疆域也隨之不斷變化,筆者今天要說的就是越國都城遷移和疆域變化的大致過程。

越國都城遷移和疆域變化過程

春秋時期越國

越國都城遷移過程

越國立國時定都於秦餘望南(紹興花街),商朝時越候俶在前1598年遷都於埤中(諸暨店口),西周時前1046年越子訶遷都至大部(諸暨楓橋),春秋時前770年越子騮又遷都至山南(東陽六石),前621年越候無壬將都城遷至嶕峴(義烏稠城),前538年,越候允常稱王,遷都至勾嵊(諸暨牌頭),前489年,越王勾踐遷都至會稽,後又遷至琅邪,公元前379年,越王翳遷都吳(今紹興)。

越國都城遷移和疆域變化過程

越國都城遷移路線圖

越國疆域變化過程

越國國都在不斷變化的同時,其疆域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勾踐之前越國疆域比較穩定,緩慢擴張,到吳越大戰的時候越國疆域已近千里,吳敗越之後成為附屬國,疆域縮小至百里。勾踐滅吳後越國進入高速擴張期,南下甌越,北至齊魯邊界,西奪楚之廣陵,成為春秋最後一霸。越王翳即位後越國陷入國內紛爭,其疆域再無擴張,直至最後一位君主無疆上位後才曇花一現,不過時間很短,在越楚之戰中分崩離析,其後裔退入閩浙一帶。這就是越國疆域變化的大致過程,下面我們再來分階段的解析。

越國在允常之前因為缺乏史料,我們無法瞭解它的真實情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當時越族比較鬆散,其主要分支有分佈在今湖南、江西的楊越,有分佈在浙江南部的于越,有分佈在閩浙交界的甌越等。我們通常說的越國一般指的是于越,後來稱霸一時的春秋越國也是由於越一族發展起來的。

越國都城遷移和疆域變化過程

百越區域圖

允常繼位後率越人北上發展,逐漸將勢力擴張至吳國邊境。公元前496允常死,勾踐即位。吳王闔閭攻越失敗受傷而死。其子夫差於公元前494年在五湖打敗越王勾踐,逼得勾踐自請附庸,而當時夫差志在北上爭霸,因此並未派軍隊佔領越國,而是在奪取了越國新開發的吳淞平原後,將越國安置在其故地百里範圍內。

勾踐事吳三年,以隱忍獲得夫差信任後被放還歸國,夫差又從吳國發展實際考慮,對越國“增之以封。東至於勾甭,西至於攜李,南至於姑末,北至於平原,縱橫八百餘里。”勾甭在今寧波市一帶,平原在今浙江海鹽縣。從攜李、平原至姑末八百餘里土地,已接近恢復到原來的國土了。

越國都城遷移和疆域變化過程

吳國增封越國後越國疆域

勾踐為了便於越國生聚,回國後的第三年(公元前489年),把都城遷到會稽(今紹興越城)。

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勾踐於公元前473年滅吳。越滅吳後,佔領吳國全境,實力大增。此時,越國疆域在北方與魯、齊、宋等接壤;西與楚相連;南面向浙南和福建拓展。勾踐在消化了吳國勢力後,繼續向外擴張,前472年派相國吞併東南部的東甌部族,之後繼續南下,征服了更南方的閩越,一時間越國版圖擴大幾倍,勢力大增,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霸。

越國都城遷移和疆域變化過程

越滅吳後越國大致疆域圖

勾踐登上霸位之後,為了確立和鞏固霸主地位,也為了提高聲譽,籠絡諸侯,勾踐退還了一部分原來吳國霸佔的土地。比如“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疆域有一定縮小。

越國都城遷移和疆域變化過程

巔峰時期越國疆域

勾踐於公元前465年在琅邪病亡,後繼者仍居於霸主地位,期間越國疆域也有一定發展。如前414年越王朱勾滅滕、郯等幾個小國,版圖繼續向山東半島擴展。

越國都城遷移和疆域變化過程

楚滅越後其後裔勢力圖(上為東甌、下為閩越)

公元前379年,越王翳遷都吳。此時越國內訌不斷,越王的主要精力轉入國內紛爭。直到前343年無疆即位之後,越國才又逐漸強盛起來,為了恢復祖上霸業,無疆於公元前306年先是聯楚伐齊,後受齊唆使又轉而攻楚,最終被謀劃東遷的楚國全力一擊,無疆身死,其江東之地為楚國所並。

經過此役,越國精華部分被併入楚國,而其後裔南逃至其祖地,隨後又陷入宗室內部紛爭,逐漸分裂諸多小國,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將王翦平定江南,降百越之君。在越地置會嵇郡,越國才最終滅亡。不過其還有餘部一直堅持到了漢武帝才最終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