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品牌的「無印良品」爲何成爲大品牌?

1980年年初,日本正瀰漫著重視品牌與修飾性的設計風潮,這引發了另一最反品牌反體制的力量,無印良品的命名者慧眼獨具地選中了“無印良品”這個名稱。“無印”可以引中為“無品牌”,取其包裝簡單、不構泥於品牌的特質;“良品”則是意指“好東西”,是對其所開發商品品質的承諾。

沒有品牌的“無印良品”為何成為大品牌?

如今,這個創業至今才40年的年輕品牌,獲選為“世界100大品牌”,甚至排名還在時高盟主Gucci與百年精品老店Hemes之前。應該說無印良品的成功,絕非偶然,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關鍵因素:傾聽生活者的聲音、鼓勵生活者參與。從創業之初,無印良品每個月都進行消費者訪談與消費者情況調查,然後將收集的意見和概念商品化。

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們,經常深入生活,收集消費者意見以瞭解消費者對日常用品的需求。

此外,日本無印良品每年還舉辦獎,一方面通過這個獎項挖掘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可讓消費者感覺到自己也參與品牌商品的開發過程。

沒有品牌的“無印良品”為何成為大品牌?

明確的細分市場與產品定位。無印良品起源於超市,原本希露創造出簡單素推、價格使宜的商品,但後來卻成為崇高自然、強調簡單的品牌,這種轉變緣於上班族、學生對其的喜愛。這群顧客不那麼熱表名牌,也不喜歡低價產品。於是,無印良品適時地不斷提供合理價格,卻又能讓顧客享受品質與品位的生活用品,滿足他們的日常需求。

沒有品牌的“無印良品”為何成為大品牌?

成功的品牌、命名、廣告與促銷活動。無印良品並不採用一般商品/服務的銷售手法,通過廣告將意義附加在所銷售的商品或服務上,而是很聰明地只給予了“空”的意象,以“沒有符號”就是符號的對立概念,讓生活者自行附加意義,於是“無印良品”四個字不只是品牌,也是廣告與營銷傳播活動的最住主題。

所謂反品牌競爭就是不按照品牌競爭的方式進行的營銷競爭,在策略原則上顛覆一貫的品牌管理思想,出奇制勝地佔領市場。正如上例所揭示的經營方法,不拘足於常規的品牌營銷手法而獲得市場的認可。

品牌有各種各樣的反競爭,如定位反競爭,形象反競爭,策劃反競爭,傳播反競爭。公關反競爭,營銷反競爭,亞品牌反競爭,管理反競爭,營銷反競爭,網絡反競爭等等。日本有的企業有情報部,專門收集競爭對手在哪裡。另外按照品牌硬件劃分,有產品反競爭,技術反競爭,體制反競爭,人才反競爭。

沒有品牌的“無印良品”為何成為大品牌?

在進行反品牌競爭的時候,就要找到誰是最主要的競爭者,主競爭模型,在反品牌競爭中,有主競爭者、次競爭者、亞競爭者。主競爭者中,下面幾個類型,我們是要重點研究的。

第一,相同行業及其產品形式相近,產品形式差不多,工藝、包裝基本上都差不多,性能也差不多的競爭對手。

第二,生產規模較為接近,因為生產經營規模相距甚遠,彼此構不成競爭對手。

第三,消費者目標群體比較相同,實際上消費者是營銷的起點也是終點,同樣

也是品牌的邏輯起點與立足點,目標客戶的相同,相同的終點、立足點、制高點的爭奪戰,其競爭無法避免。

第四,次品牌、次競爭模型和亞競爭模型。亞競爭方式千姿百態,有時候,同一行業的不同產品、不同願望、不同款式、不同定位、不同價格、不同通路、不同規模,甚至風馬牛不相及的,也能跟你的產品展開競爭。有時候不同款式,不同價格,為了爭奪共同的消費者,也會發起進攻,這就是亞競爭模型。我們研究反競爭的要素分析,我們要研究競爭者難在哪裡,這裡有一個黃金分剖原理,也叫三七規律。這是什麼規律呢?一般地講,你要研究市場佔有率最大的前十家公司,這是一個規律。然後呢,跟你競爭規模差不多的相關公司,另外跟你目標市場相近的公司,這是你的主要競爭對手,要研究他的主要特點。對於每個企業來講,我們要研究對手的規模、廠房、設備、員工數、生產能力,這個看起來跟品牌沒關的,對手資金實力、生產流動資金、各種應收款、銀行借款、資金運作,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生產能力、營銷方式及營銷等級,包括營銷戰略、價格、渠道、終端,對手的新產品、新技術,對手的品牌戰略,包括定位、核心價值、個性、形象,對手的傳播及公關策略,包括廣告製作、事件營銷等,對手的老闆風格及企業文化。當然,非常詳細的分析也很困難,能知道得越多越好,越清晰越好,這樣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的放矢。當然你也不要將所有的競爭對手都研究,那顯得勞民傷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