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做对了什么

至今票房已逾二十四亿(人民币,下同)的《我不是药神》被誉为今年以来最好看、最感人和最催泪的国产电影,以致新片上画对它也没有冲击,预测三十多亿的票房似无悬念。观众多认为幕后创作人有心、有诚意炮制了一部有惊喜的电影,一位电影教授认为是原型的故事打动了编剧,编剧打动了监制和导演,终于拍成的电影感动了千万甚至亿计的观众。这些看法不是不对,但要“复制”这样成功的电影,就得放弃感性由技术角度去分析。究竟《我不是药神》做对了些什么。

《我不是药神》做对了什么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宣传海报

制作电影必须作大大小小的决定,如重要的决定错了,电影便返魂乏术。在电影的开发期,最重要的决定是题材,题材通常来自资讯,简单说就是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多年前的“沙士”,香港有人想拍舍己为人的医护人员,终于没有开拍,因为考虑到观众未必想重温那愁云惨雾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主人翁没有出路。《药神》一片的原型是其中一个白血病人,替病友顺便由印度购入平价药物,做的是善事,而且善有善报,因此而被撤销卖假药的检控。故事正面,以病开始,几经折腾,以爱结束,令人动容。所以,编剧韩家女选对了题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故事是真实故事,只要故事精神不变,必然能感动观众,因为原本的事实就感动了病友,病友和观众都身处同一天空下,容易感同身受。

编剧还做对了一件事,就是找宁浩当监制,他的市场触觉和创作经验可以为《药神》画龙点睛。宁浩在创作上做的改动,最重要的是男主角徐峥的角色并非病人而是一个投机主义的失败者,顿时为电影加入了很大的创作空间,黑色幽默和明快的节奏都归功于这个改动。

当然,宁浩亦看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他与徐峥合作亦是正确的选择,徐峥的精彩演出不容置疑,其他几位主要演员亦非常出色,角色写得好,选角更具慧眼。导演文牧野是宁浩的选择,以新的导演来说,这影片的完成度非常高,监制没有选错人。

《药神》的出现就是因为做对了以上的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却包含了对人性的了解、电影的知识、创作的技巧和制作的经验,其实不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