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即挖礦,究竟是變革?還是,變花樣的收割?

交易即挖礦,究竟是變革?還是,變花樣的收割?

新興的產物必然是在不斷試錯過程中成長。

——賈不浪

每一次新的技術變革,都將快速顛覆業內格局,新貴上位?還是舊統治者維持寶座?

流量為王,在交易所這裡演繹的更加“淋漓盡致”。

平臺幣的“廝殺”即是交易所“戰爭”的開端。

交易即挖礦,究竟是變革?還是,變花樣的收割?

交易所的暴利時代:

2017年Binance推出平臺幣BNB,一年之內,市值迅速飆升,成為交易所之首,市值高達85億元。

上幣費高達4000萬。

交易即挖礦,究竟是變革?還是,變花樣的收割?

2018年初,火幣推出投票上幣機制,隨後,HT從2美金暴漲至6美金,火幣一舉奠定江湖地位;

上幣費高達3500萬。

交易即挖礦,究竟是變革?還是,變花樣的收割?

2018年5月底,fcoin推出交易挖礦機制,半個月幣價暴漲100倍,成交量遠超其他巨頭交易所,新貴火速上位,新興模式開始顛覆。

上幣費為0,刷單成本200萬。

交易即挖礦,究竟是變革?還是,變花樣的收割?

原始平臺幣:

基於交易所自行發放的代幣,一般只在本平臺流通。使用功能有:抵扣交易手續費,投幣上票以及平臺VIP的權利。

如OKB,即是OKEx平臺所發放的基於OKEx交易所而流通的代幣,也稱OKB全球通用積分。

而平臺幣也會隨著平臺的發展而產生對應的價值提升,交易所也會定時開啟回購自身的平臺幣,以及上幣投票玩法,持有平臺幣不定時空投等,從而對幣價產生向上的價值效應。

5月份的小牛市也是平臺幣最後的輝煌之路,6月份“交易挖礦”興起,也以此對舊統治者的挑戰以此“拉開序幕”。

“交易挖礦”原理是什麼?

交易所利用低廉的成本創造某個代幣,吸引用戶“交易挖礦”,平臺再將用戶在平臺上所產生的交易手續費以一定比例反還給用戶交易所所創造的代幣。

吸引用戶的同時,也會給交易所創造的幣價帶來向上的效應。而用戶,在交易的同時,還可以獲得自己手續費的反還。吸引更多用戶進來交易。

以此,讓用戶和交易所產生雙贏的局面。

“交易所搬磚”如何產生利潤?

這裡以FT為例,FT“交易挖礦”反還用戶自身消耗手續費的80%,被邀請的新用戶會在三個月內獲得自身交易手續費的100%,以及額外返利自身交易手續費的20%給邀請人。

藉此,量化機器人大軍入場,選擇相對穩定的幣種,以程序制定交易,不停消耗手續費,以此“交易挖礦”從而獲取更多手續費返還。

以FT為例,在“挖礦幣”幣價跌幅每天小於20%,量化刷量確實能做到穩賺不賠。而“挖礦幣”價格,也必然會暴漲暴跌。

這裡如果大家不太能理解,我們計算個簡單的例子:

例如被邀請人在FCoin消耗1個BTC的交易手續費,那麼被邀請人可以得到交易手續費的100%返還,即當天價值1BTC的FCoin的代幣FT。而邀請人可以獲得被邀請人20%手續費返利,即價值0.2BTC的FCoin代幣FT。

而普通玩家,真的需要“交易挖礦”嗎?

“挖礦幣”的價格,前期漲幅往往最高,隨著幣越挖越多,價格越來越低,而往往前期追漲的人們,很難逃脫深套,且永無解套之時。

“交易挖礦”的前景在哪裡?

對於交易所而言,“交易挖礦”只是一種吸引用戶的手段,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留住客戶。

交易挖礦,必然會導致“挖礦幣”的暴漲暴跌,一部分人獲利,更多人深套且很難有解脫之日。

對於玩家來說,又一次被收割罷了。

最先吃螃蟹的成為贏家,效仿者不知多少,又泯滅不知凡幾。

“零和遊戲”在這裡上演的更加淋漓盡致!

最後的檢驗結果在於“交易挖礦”結束後,能留下多少客戶?又能轉化多少真實用戶?

交易即挖礦,究竟是變革?還是,變花樣的收割?

FCoin相對來說,已經軟著路,以“交易挖礦”起家,從而延伸了更多的玩法。而後進入的交易所,在自身名氣,能力,底蘊不足下,反而破發,跑路更加頻繁,更暴力的割韭菜。

FCoin尾部效應聚合的同時,也很少篩選項目。號稱“全球第一”交易所,浪哥在這裡的理解是“全球第一好上幣”的交易所。

上幣門檻“全球最低”的FCoin上幣機制為:投票上幣。

“投票上幣”官方的解釋是:持有某幣種的用戶,在某幣種申請上線時候,充值進FCoin的創業板,不限制充值金額。一個地址充值算一票,最終票數在前五的幣,上架FCoin創業板。

據說這樣可以確定此項目方擁有一定量的實際用戶。

而實際上在不驗證其他信息,地址充值就算投票的情況下,這不是扯淡嗎?

在浪哥看來,不過是FCoin為了多獲取用戶的手段:讓項目方幫忙拉用戶。

據浪哥瞭解,所謂的“上幣投票”大多數情況下,不過是項目方自導自演的一場遊戲。

交易即挖礦,究竟是變革?還是,變花樣的收割?

相對於幣安上幣費4000萬,OKEX3000萬,FCoin的“刷單上幣”所需要的花費不超過200萬。

動輒幾千萬的上幣費,確實卡主了一部分做事的項目,但是卡住了更多想割完韭菜就跑的項目方。

資本,本就是一個能力的判斷面。

未打算長久做事的項目,你覺得它會選擇哪一種?

而低廉的代價的同時,也必然會上架更多“割韭菜”項目。

“投票上幣”只是個冠冕堂皇的藉口,是一個多方獲益的項目。

低廉成本上幣的同時,項目方、交易所、黑客、礦工,每個人都會從中獲取利益,但是最終買單的會是誰呢?

【更多區塊鏈,更多數字貨幣行情分析,可以訪問--石小猴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