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即挖矿,究竟是变革?还是,变花样的收割?

交易即挖矿,究竟是变革?还是,变花样的收割?

新兴的产物必然是在不断试错过程中成长。

——贾不浪

每一次新的技术变革,都将快速颠覆业内格局,新贵上位?还是旧统治者维持宝座?

流量为王,在交易所这里演绎的更加“淋漓尽致”。

平台币的“厮杀”即是交易所“战争”的开端。

交易即挖矿,究竟是变革?还是,变花样的收割?

交易所的暴利时代:

2017年Binance推出平台币BNB,一年之内,市值迅速飙升,成为交易所之首,市值高达85亿元。

上币费高达4000万。

交易即挖矿,究竟是变革?还是,变花样的收割?

2018年初,火币推出投票上币机制,随后,HT从2美金暴涨至6美金,火币一举奠定江湖地位;

上币费高达3500万。

交易即挖矿,究竟是变革?还是,变花样的收割?

2018年5月底,fcoin推出交易挖矿机制,半个月币价暴涨100倍,成交量远超其他巨头交易所,新贵火速上位,新兴模式开始颠覆。

上币费为0,刷单成本200万。

交易即挖矿,究竟是变革?还是,变花样的收割?

原始平台币:

基于交易所自行发放的代币,一般只在本平台流通。使用功能有:抵扣交易手续费,投币上票以及平台VIP的权利。

如OKB,即是OKEx平台所发放的基于OKEx交易所而流通的代币,也称OKB全球通用积分。

而平台币也会随着平台的发展而产生对应的价值提升,交易所也会定时开启回购自身的平台币,以及上币投票玩法,持有平台币不定时空投等,从而对币价产生向上的价值效应。

5月份的小牛市也是平台币最后的辉煌之路,6月份“交易挖矿”兴起,也以此对旧统治者的挑战以此“拉开序幕”。

“交易挖矿”原理是什么?

交易所利用低廉的成本创造某个代币,吸引用户“交易挖矿”,平台再将用户在平台上所产生的交易手续费以一定比例反还给用户交易所所创造的代币。

吸引用户的同时,也会给交易所创造的币价带来向上的效应。而用户,在交易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自己手续费的反还。吸引更多用户进来交易。

以此,让用户和交易所产生双赢的局面。

“交易所搬砖”如何产生利润?

这里以FT为例,FT“交易挖矿”反还用户自身消耗手续费的80%,被邀请的新用户会在三个月内获得自身交易手续费的100%,以及额外返利自身交易手续费的20%给邀请人。

藉此,量化机器人大军入场,选择相对稳定的币种,以程序制定交易,不停消耗手续费,以此“交易挖矿”从而获取更多手续费返还。

以FT为例,在“挖矿币”币价跌幅每天小于20%,量化刷量确实能做到稳赚不赔。而“挖矿币”价格,也必然会暴涨暴跌。

这里如果大家不太能理解,我们计算个简单的例子:

例如被邀请人在FCoin消耗1个BTC的交易手续费,那么被邀请人可以得到交易手续费的100%返还,即当天价值1BTC的FCoin的代币FT。而邀请人可以获得被邀请人20%手续费返利,即价值0.2BTC的FCoin代币FT。

而普通玩家,真的需要“交易挖矿”吗?

“挖矿币”的价格,前期涨幅往往最高,随着币越挖越多,价格越来越低,而往往前期追涨的人们,很难逃脱深套,且永无解套之时。

“交易挖矿”的前景在哪里?

对于交易所而言,“交易挖矿”只是一种吸引用户的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留住客户。

交易挖矿,必然会导致“挖矿币”的暴涨暴跌,一部分人获利,更多人深套且很难有解脱之日。

对于玩家来说,又一次被收割罢了。

最先吃螃蟹的成为赢家,效仿者不知多少,又泯灭不知凡几。

“零和游戏”在这里上演的更加淋漓尽致!

最后的检验结果在于“交易挖矿”结束后,能留下多少客户?又能转化多少真实用户?

交易即挖矿,究竟是变革?还是,变花样的收割?

FCoin相对来说,已经软着路,以“交易挖矿”起家,从而延伸了更多的玩法。而后进入的交易所,在自身名气,能力,底蕴不足下,反而破发,跑路更加频繁,更暴力的割韭菜。

FCoin尾部效应聚合的同时,也很少筛选项目。号称“全球第一”交易所,浪哥在这里的理解是“全球第一好上币”的交易所。

上币门槛“全球最低”的FCoin上币机制为:投票上币。

“投票上币”官方的解释是:持有某币种的用户,在某币种申请上线时候,充值进FCoin的创业板,不限制充值金额。一个地址充值算一票,最终票数在前五的币,上架FCoin创业板。

据说这样可以确定此项目方拥有一定量的实际用户。

而实际上在不验证其他信息,地址充值就算投票的情况下,这不是扯淡吗?

在浪哥看来,不过是FCoin为了多获取用户的手段:让项目方帮忙拉用户。

据浪哥了解,所谓的“上币投票”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项目方自导自演的一场游戏。

交易即挖矿,究竟是变革?还是,变花样的收割?

相对于币安上币费4000万,OKEX3000万,FCoin的“刷单上币”所需要的花费不超过200万。

动辄几千万的上币费,确实卡主了一部分做事的项目,但是卡住了更多想割完韭菜就跑的项目方。

资本,本就是一个能力的判断面。

未打算长久做事的项目,你觉得它会选择哪一种?

而低廉的代价的同时,也必然会上架更多“割韭菜”项目。

“投票上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是一个多方获益的项目。

低廉成本上币的同时,项目方、交易所、黑客、矿工,每个人都会从中获取利益,但是最终买单的会是谁呢?

【更多区块链,更多数字货币行情分析,可以访问--石小猴财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