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什麼是拂塵?

拂塵又單稱拂、或稱作拂子。即在柄上扎束獸毛、棉、麻等而成的用具。拂塵是用以拂除蚊蟲的用具。關於僧團中使用拂子的由來,在《毗奈耶雜事》中說:“佛在廣嚴城彌猴池側高閣堂中,時諸比丘為蚊蟲所食,身體患癢,抓搔不息。俗人見己,問言:‘聖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聖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許。’以緣白佛,佛言:‘我今昕諸比丘畜拂蚊子物。’”這是說由於比丘坐禪時,被蚊蟲叮咬,搔癢不止,因此世尊才準允許比丘持拂子驅蚊蟲。

佛陀允許之後,眾中有人便以眾寶作柄,以珍貴的毛牛尾為其拂。俗家的人看見了,就譏誚的說:“聖者!您雖剃髮,而貪染卻未除。”而去稟告佛陀。因此佛陀才制定做拂子的材質。據《毗奈耶雜事》說:“佛言:有五種怯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三用細裂氎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樹枝梢。若用寶物,得惡作罪。”另據《釋氏要覽》說:“僧只律雲:佛昕線拂、裂氎拂、芒拂、樹皮拂。制若牛尾、馬尾拂、並金銀裝柄者,皆不得執。”

這是說拂子的材料限於五種,即羊毛、麻、細裂氎布、已破舊之物、樹枝樹梢,而不許用珍貴的毛牛尾及其他寶物。

文化|什麼是拂塵?

在拂塵當中,有兩種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這就是白拂和鏖尾。這兩種拂塵只有在特定場合、特定身份的人才能執持。

白拂

據佛經記載,當初佛陀升到忉利天為其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就是手執白拂侍奉於佛側。在經典中,也經常出現菩薩或長者手執白拂的記載,如《陀羅尼集經》記載,觀音菩薩左手、普賢菩薩右手都執持白拂。在佛陀時代,犀牛尾尤其是白犀牛尾與白馬尾都很珍貴,用它做成白拂,一般比丘是無緣使用的。而且佛陀也禁止比丘們使用白拂或用較為華美貴重的物品製成的拂塵,只允許他們使用規定的五種物質製成的拂塵。

鏖尾

還有一種拂塵,是用鏖尾做成的,這種拂塵,也直接成為"鏖尾"。鏖是與鹿同類、比鹿稍大的動物,是鹿群的領頭者,群鹿看到鏖尾所指的方向而追隨其行動。佛教講經法師取鏖尾,製成拂塵,希望能像鏖尾指揮群鹿那樣,指授各位聽眾。北宋詩僧懷悟有《廬山白蓮社》詩云:“樓煩大士麾鏖尾,十七高賢爭扣幾。”“樓煩大士”是被後人尊為淨土宗初祖的慧遠,他創白蓮社,並以東林寺為結社之地,使東林寺成為盛極一時、名揚天下的南方佛教聖地,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慕名遊覽之地。詩句通過“麾鏖尾”這一動作,表現了慧遠非凡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也表達了對包括慧遠在內的"廬山十八賢"的讚美與景仰之情。

稱為“鏖尾”的拂塵,不能使用其他牲畜的毛尾製作,如果製作,就會犯下佛法規定的罪行。並且,普通比丘若執此拂塵,也犯墮罪。佛法規定,如果僧眾中舉行說法會,只要高座身體沒病,其他比丘就不能趁機執持鏖尾,否則,即犯墮。

文化|什麼是拂塵?

自唐代以降,禪門盛持拂子,或以之為莊嚴具。住持或代理住持者上堂時,持之為大眾說法,此稱“秉拂”。又執行秉拂之職務的前堂首座等五頭首,稱“秉拂五頭首”。秉拂子之侍者,稱“秉拂侍者”。或有得道者,其師則授予拂子。日本鎌倉時代以來,禪林亦用此拂子,後來除了真言宗之外,其他諸宗於法會、灌頂葬儀時,皆視之為一種莊嚴具,為導師所使用。

此外,密教於灌頂時,通常以拂子去輕拂受灌頂者之身,作為去煩惱、除惡障的表徵,故拂子亦是密教法具之一。拂子也是禪宗祖師最常使用的教學道具之一,因此而參悟的因緣極多。這樣,拂塵從最初的驅趕蚊蟲的工具,逐漸演變為以後講授佛法的教學道具和顯示佛法尊威的莊嚴器具了。

文化|什麼是拂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