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什么是拂尘?

拂尘又单称拂、或称作拂子。即在柄上扎束兽毛、棉、麻等而成的用具。拂尘是用以拂除蚊虫的用具。关于僧团中使用拂子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佛在广严城弥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比丘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见己,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我今昕诸比丘畜拂蚊子物。’”这是说由于比丘坐禅时,被蚊虫叮咬,搔痒不止,因此世尊才准允许比丘持拂子驱蚊虫。

佛陀允许之后,众中有人便以众宝作柄,以珍贵的毛牛尾为其拂。俗家的人看见了,就讥诮的说:“圣者!您虽剃发,而贪染却未除。”而去禀告佛陀。因此佛陀才制定做拂子的材质。据《毗奈耶杂事》说:“佛言:有五种怯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三用细裂氎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树枝梢。若用宝物,得恶作罪。”另据《释氏要览》说:“僧只律云:佛昕线拂、裂氎拂、芒拂、树皮拂。制若牛尾、马尾拂、并金银装柄者,皆不得执。”

这是说拂子的材料限于五种,即羊毛、麻、细裂氎布、已破旧之物、树枝树梢,而不许用珍贵的毛牛尾及其他宝物。

文化|什么是拂尘?

在拂尘当中,有两种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就是白拂和鏖尾。这两种拂尘只有在特定场合、特定身份的人才能执持。

白拂

据佛经记载,当初佛陀升到忉利天为其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就是手执白拂侍奉于佛侧。在经典中,也经常出现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陀罗尼集经》记载,观音菩萨左手、普贤菩萨右手都执持白拂。在佛陀时代,犀牛尾尤其是白犀牛尾与白马尾都很珍贵,用它做成白拂,一般比丘是无缘使用的。而且佛陀也禁止比丘们使用白拂或用较为华美贵重的物品制成的拂尘,只允许他们使用规定的五种物质制成的拂尘。

鏖尾

还有一种拂尘,是用鏖尾做成的,这种拂尘,也直接成为"鏖尾"。鏖是与鹿同类、比鹿稍大的动物,是鹿群的领头者,群鹿看到鏖尾所指的方向而追随其行动。佛教讲经法师取鏖尾,制成拂尘,希望能像鏖尾指挥群鹿那样,指授各位听众。北宋诗僧怀悟有《庐山白莲社》诗云:“楼烦大士麾鏖尾,十七高贤争扣几。”“楼烦大士”是被后人尊为净土宗初祖的慧远,他创白莲社,并以东林寺为结社之地,使东林寺成为盛极一时、名扬天下的南方佛教圣地,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慕名游览之地。诗句通过“麾鏖尾”这一动作,表现了慧远非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表达了对包括慧远在内的"庐山十八贤"的赞美与景仰之情。

称为“鏖尾”的拂尘,不能使用其他牲畜的毛尾制作,如果制作,就会犯下佛法规定的罪行。并且,普通比丘若执此拂尘,也犯堕罪。佛法规定,如果僧众中举行说法会,只要高座身体没病,其他比丘就不能趁机执持鏖尾,否则,即犯堕。

文化|什么是拂尘?

自唐代以降,禅门盛持拂子,或以之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住持者上堂时,持之为大众说法,此称“秉拂”。又执行秉拂之职务的前堂首座等五头首,称“秉拂五头首”。秉拂子之侍者,称“秉拂侍者”。或有得道者,其师则授予拂子。日本镰仓时代以来,禅林亦用此拂子,后来除了真言宗之外,其他诸宗于法会、灌顶葬仪时,皆视之为一种庄严具,为导师所使用。

此外,密教于灌顶时,通常以拂子去轻拂受灌顶者之身,作为去烦恼、除恶障的表征,故拂子亦是密教法具之一。拂子也是禅宗祖师最常使用的教学道具之一,因此而参悟的因缘极多。这样,拂尘从最初的驱赶蚊虫的工具,逐渐演变为以后讲授佛法的教学道具和显示佛法尊威的庄严器具了。

文化|什么是拂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