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讀後感——楊國強不必太緊張

田海:《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讀後感——楊國強不必太緊張

田海:《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讀後感----楊國強不必太緊張

2017年,碧桂園全年銷售額5508億,超恆大500億,勇奪全國房企銷售冠軍。而在5年前,銷售額剛過1000億。碧桂園飛速發展的秘訣是什麼?在《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這本書裡,也許能找到部分答案。

在碧桂園當三年財務總監能掙多少錢,大約是1個億,只會更多不會少,年薪就是2000萬,分紅不會少於8000萬。一般的企業,按淨利潤率10%算,需要10億的銷售額。三年實現10億銷售額的企業,總投資應在20億左右。

最近幾天,一直在抽時間看《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這本書,作者是前財務總監吳建斌。吳建斌是從中海高管辭職到碧桂園的。

據說,這本書都被碧桂園主席楊國強全部買斷,但網上早已流傳。為什麼要買斷。我讀完書後還是想不明白。為了炒作?總資產已到5000億,沒必要借本書炒作;洩露了商業機密?也說不上。而且,就是有些企業經營中的內容,別人也不一定學的會。象學海爾、學海底撈一樣,別的企業只能驚歎,而學不來。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為了錢?肯定不是,三年碧桂園,吳已是億萬富翁,一本書的利潤他還看不上。為了名?可能有點。作者在中寫道: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歡著書立說,但書裡大多是央企經歷和觀點,若能換個工作環境,也許能寫出一本傳世作品。

所以,作者一到碧桂園就注意收集資料並開始寫作。而且這事楊國強也知道,並要他出版前給他看看。到離職時,基本就完稿了。

王通說過,企業最好的宣傳是讓客戶買廣告。這本書就起到了這個作用,而且這本書不但宣傳了企業,也宣傳了吳建斌,借勢借名借的好。如果不是這本書,不會有多少人知道吳建斌。

在這之前,我看了公眾號上的兩篇文章:《花了30億招了300人不算什麼!其實這才是碧桂園2年500億的秘密》和《碧桂園的人都不炒房,炒房能掙幾個錢,LOW爆了!》對碧桂園有了印象。

真正讓人們感興趣的是碧桂園的激勵機制和引進人才的力度。

加大人才的引進和獎勵力度,源於一場簡短的對話。

2013年春天的一個下午,楊國強與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董事長馬明哲一起打高爾夫。

休息時,58歲的楊國強問了同齡的馬明哲一個管理問題。楊國強問:“你管理平安萬億資產,有什麼秘方?”

馬明哲說:“我能有什麼秘方,就是用優秀的人。我這有很多年薪千萬的人。”

回去後,楊國強對時任碧桂園人力資源總經理彭志斌說:“我給你30個億,你去給我招300個人來。”

其實,在這場對話發生之前,碧桂園的高管年薪已達600萬元。但是這場對話發生之後,很快出現了年薪過億的區域總裁,獎勵力度之大,早已超過了平安保險。

碧桂園的激勵機制主要是兩個計劃:成就共享計劃和同心共享計劃。

成就共享計劃就是符合一定指標的項目,其中一項是年投資回報率達到30%,拿出稅後利潤的20%作為獎勵,其中獎勵總額的10%獎給總部人員,這樣,總部人員給下面支持也有了積極性。

推出這個計劃後,很多人都不相信,包括一些高管,房地產行業,20%的利潤不是小數目。但楊國強言出必行。

符合指標的項目約佔十分之一。2014年第一批成就就共享的獎勵項目有6個,總獎金近億元,當年就有區域總裁拿到千萬以上收入。而員工不需投入一分錢。

不能參與成就共享計劃的怎麼辦?如何調動這部分的積極性?後來又推出了同心共享計劃。即拿出10%的股份,讓高管入股,正式實行合夥人計劃,有高管抵押了北京的房產入股,為此還引發了家庭予盾。

在人才的打造上,實行培養和挖角相結合的方略。楊國強在2017年元旦致辭中寫道,“有人才有天下!”2016年,啟動未來領袖計劃,招聘重點大學成績前20%的博士200人,平均年薪40萬元,高出同業一倍。計劃到2020年,招1000名博士。

上億元的人力成本支出,對現有人員的衝擊,很多人不理解這個決策,為此,楊國強算了一筆賬:

一年後如果這些人中有一個人成才,公司給他1個億,他能賺回兩個億,那這項計劃的整個人力成本就回來了;如果有10個人成本,那回報就十分可觀了。事實確如楊國強所料。2014年,就有5人成為項目總經理,127人成為項目副總經理。

公司發展太快,內部培養的速度趕不上公司的發展,為些只能挖人,空降。“只要來,什麼都可以談。”

楊國強深信,沒有挖不來的人。

被楊國強挖來有的:中建五局總經理莫斌任總裁,中海集團董事朱榮斌任執行董事及聯席總裁……光中建中海系統就有幾十人加先後加入碧桂園。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必定是深諳人性的心理學家。

這本書,對企業經營者來說,有一些啟發,但是,楊國強,你學不來,所以,不必緊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