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義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一趟意大利文藝之旅,走在羅馬或佛羅倫薩,隨時會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相遇,而文藝復興三傑是必定不會錯過的。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文藝復興三傑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被世人譽為“文藝復興三傑”,這三人中達·芬奇最年長,比米開朗基羅大23歲,拉斐爾最小,比米開朗基羅小8歲,而米開朗基羅卻是在世時間最長的,他活到了89歲高齡,在其他兩位都去世後,他還獨自活了44年。

儘管活了89歲,米開朗基羅卻終生未娶,最後孤獨終老。有人認為他終生未婚是因為文藝復興時期是個看臉的時代,加上其貌不揚的米開朗基羅有強烈的自卑情結,導致感情失利,也有觀點認為是因為他有同性戀傾向,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米開朗基羅與男性有過肉體關係,但米開朗基羅作品卻多少反應了他這點,他的詩洋溢著和男性友人的柏拉圖之情,他繪畫和雕刻女性角色的模特都是男人,其作品中的女性也通常是健壯有力,充滿男性氣質。

晚年的米開朗基羅曾在信中寫到“許多人認為,而且我也認為,我是被上帝安置在這個崗位上的,不管我有多老,我也不願放棄它,因為我願意為上帝的愛服務一輩子。”事實上,米開朗基羅將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藝術,直到他臨死前還在為聖彼得大教堂操心。

人文主義思想和對上帝的信仰,在米開朗基羅這裡似乎並沒有衝突,他一方面把自己當做上帝的僕人,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決心為上帝獻身藝術,一方面又在藝術創作中衝破宗教桎梏,不斷向世人展示人體之美。

早期作品

米開朗基羅1475年3月6日出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13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的工作室,最初師從貝託多學習雕塑,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當學徒。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戰鬥》,1491-1492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臺階上的聖母》,1491,佛羅倫薩博納羅蒂博物館藏

米開朗基羅16歲左右創作了浮雕《戰鬥》和《臺階上的聖母》,開始展現他的雕刻才華,米氏後期的大部分作品都可以從這兩件少年時的浮雕中找到些許影子,《戰鬥》中對人體肌肉的刻畫方式貫穿了他的一生,著名的《哀悼基督》也可以從《臺階上的聖母》找到些許源頭。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酒神巴庫斯》,1496-1497 ,佛羅倫薩巴傑羅美術館藏

當佛羅倫薩陷入混亂後,米開朗基羅於1496年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等,那年他才21歲。頭頂葡萄的酒神微醺著雙眼,看著手中的酒杯,彷彿想要繼續放縱,一醉方休;酒神的腳邊站著半人半獸的小牧神,正轉頭偷吃酒神手裡的一串葡萄。酒神和牧神都是享樂和放縱的象徵,米開朗基羅將酒神和小牧神放在一起,既表現了他對教廷禁慾主義的反抗,又代表著文藝復興對人性解放的精神。

哀悼基督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哀悼基督》,1498-1500,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藏

《哀悼基督》是第一件讓米開朗基羅名聲大噪的作品,開始創作這件大理石雕像時,米開朗基羅僅有23歲,他也被譽為是天才。米開朗基羅自己對這件作品也非常滿意,他曾說這是“羅馬現今最美的大理石雕像”。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哀悼基督》細節

《哀悼基督》取自聖經中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聖母瑪麗亞哀悼耶穌逝去的故事。雕像中,米開朗基羅一反傳統表現聖母哀痛愛子的模式,將聖母刻畫得寧靜柔美,耶穌橫躺在聖母的雙腿上,就像一個安詳熟睡的孩子。米開朗基羅將聖母塑造成年輕俊美的女子,同時故意將成年耶穌的體型做小處理來凸顯聖母形象。這獨特的藝術處理好似暗示在聖母眼裡,不論何時耶穌始終都是她懷裡的孩子,這既是基督教信仰中的愛,也是人類最偉大的母愛。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米開朗基羅簽名(聖母胸前肩帶上)

米開朗基羅一生雕刻了眾多作品,但唯獨這件才有簽名。據說當時作品一問世便轟動全城,而有不明真相的人傳言該雕像是克里斯多佛洛·索拉里所作,米開朗基羅知道後,憤然在聖母胸前的肩帶上刻下了“佛羅倫薩的米開朗琪羅·博那羅蒂所作”,這便成為了他唯一的一件簽名作品。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哀悼基督》,1545-1555,佛羅倫薩大教堂博物館藏

米開朗基羅在70歲和88歲高齡的時候還分別創作了另外兩件《哀悼基督》,1545年米開朗基羅開始創作的第二件《哀悼基督》,又名《基督下十字架》,此時他已經70歲了,對死亡的理解和23歲創作時可謂完全不同。該作品斷斷續續創作了10年,貼著基督臉的聖母顯得面目模糊,既像是被淚水模糊了,又像是仍然還未完成,後方托住耶穌的老者的臉很像是米開朗基羅自己的臉,像是在表達米氏自己準備好了迎接死亡。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哀悼基督》,1563-1564,米蘭史佛薩古堡

1563-1564年創作的《哀悼基督》顯得更加粗獷,此時的他已經88歲高齡了,他已經能夠聽到死亡在向他發出召喚,有人看到他在臨死前依然還在修改這件作品。這件未完成的作品,不管是耶穌還是聖母都還留著刀劈斧鑿的痕跡,耶穌和母親緊緊的依靠在一起,聖母費力的用腿託著逝去的耶穌,奮力想重新扶他起來,有一種希望一起努力衝向天堂的感覺。

大 衛

1501 年,佛羅倫薩的執政官索德里尼邀請他的好友米開朗基羅從羅馬回來佛羅倫薩,委託他雕塑一座大衛雕像。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為保護以色列人殺死了巨人哥利亞,有很多藝術家都曾以此為題材創作過。米開朗基羅的師公多納泰羅(米的老師貝託多是多納泰羅徒弟)就曾有一座著名的青銅大衛雕像,創作於1440年,這座《大衛》被公認為是文藝復興的第一件古代裸體雕像,從此正式宣告了文藝復興開始。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大衛》,多納泰羅,佛羅倫薩巴傑羅美術館藏

當時26歲的米開朗基羅對如何表現這位少年英雄非常苦惱,他最初的雕像手稿還是以傳統的表現手法,大衛腳踩著哥利亞的頭,展示的是最後勝利,這個和多納泰羅的雕像非常相似,青銅《大衛》正是手持利刃,腳踩哥利亞頭的大衛。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米開朗基羅《大衛》初稿

通過不斷思考修改,米開朗基羅決定還是刪除哥利亞,重點表現大衛迎戰前自信的精神狀態,他最後花了四年時間完成這座著名的雕像。整座《大衛》都是在聖母百花大教堂後院完成的,完成後通過四十多個工人把它搬運到領主廣場,這短短的一段路當時就花了四天時間。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大衛》原作,佛羅倫薩美術學院藏

這座高2.5米的《大衛》(含基座高5.5米)在領主廣場放置了三百多年後,當地政府考慮到其珍貴性,1873年把它搬進了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大衛》細節

《大衛》被視為西方美術史上最優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其細節處理的非常豐富,他的右手青筋凸起,左手握著投石器,目光自信的望著前方,準備迎戰巨人哥利亞。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領主廣場復刻版《大衛》

領主廣場的原版《大衛》搬走後,這裡重新放置了一座復刻版雕像,常年吸引遊人駐足欣賞。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米開朗琪羅廣場大衛銅像

佛羅倫薩總共有三座米氏大衛雕像,除了美術學院的原版和領主廣場的復刻版,在米開朗基羅廣場還矗立著一座青銅版大衛,大衛站在廣場上俯瞰著整座佛羅倫薩,儼然是這座城市的一個衛士。

與達·芬奇世紀之戰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完成後,需要給藝術家委員會評審,當時這個委員會成員就有達·芬奇,達·芬奇對《大衛》給以了肯定的評價。相比達·芬奇對米開朗基羅才華的欣賞,米開朗基羅對這位年長他23歲的前輩似乎不太買單,年輕氣盛的他把達·芬奇視為自己需要超越的對手之一。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達·芬奇《聖母聖嬰》,1478-1480,聖彼得堡赫米塔基博物館藏

這段時間達·芬奇在佛羅倫薩有一個《聖母聖嬰》和《聖安妮像》的展覽,展覽非常成功,在佛羅倫薩引起了轟動,同時也刺激了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欲。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聖家族》,1503,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藏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米開朗基羅《聖母聖嬰》,1503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米開朗基羅 《聖母聖嬰》,1503-1505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布魯日聖母》,1503-1505,比利時布魯日聖母教堂藏

米開朗基羅通過創作同樣題材來回應達·芬奇的展覽,他在這期間創作了蛋彩畫《聖家族》,圓形浮雕《聖母與聖嬰》,雕像《布魯日聖母》,從作品成品來看,兩人的作品不分伯仲,各有千秋。

兩位文藝復興大師的直接巔峰對決發生在1503年,當時佛羅倫薩的執政者索德里尼希望在市政廳兩側的議事大廳中留下兩位大師的作品,於是分別讓兩人各畫一幅壁畫,其中吩咐51歲的達·芬奇畫《安吉里戰役》,28歲的米開朗基羅畫《卡西納戰役》。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米開朗基羅《卡西納戰役》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達·芬奇《安吉里戰役》

兩幅作品,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米開朗基羅表現的是戰爭開始前的緊張,達·芬奇表現的是戰鬥中的激烈廝殺,遺憾的是這場世紀對決的兩幅作品最後都沒有完成,彼此只留下了兩幅畫的手稿,其中《卡西納戰役》手稿原作已遺失,而《安吉里戰役》則成為一樁神秘懸案。傳言1505年達·芬奇已經在市政廳開始創作了這幅畫,但幾百年來沒人真正見過這幅壁畫,有不少人認為這幅畫依然藏在市政廳裡,只是還沒被世人找到。

西斯廷教堂·創世紀

米開朗基羅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除了是個偉大的雕刻家,還是偉大的建築家、畫家及詩人,而他最出名的繪畫作品都在梵蒂岡的西斯廷教堂。這裡有他最著名的《創世紀》天頂壁畫和《末日審判》壁畫。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米開朗基羅正在畫《創造亞當》

《創世紀》創作於1508-1512年,此時米開朗基羅才33歲,他將教堂的天蓬分成九個長方形空間,一大一下交錯排列,分別用《聖經》舊約的故事分三大塊佈局。

這塊天幕寬14米,長38.5米,這麼大的空間,米開朗基羅硬是靠自己一個人畫足了4年,他匍匐在自己設計的18米高腳手架上,仰著頭一筆一畫的進行創作。他常常在這不眠不休,通宵創作,到他四年後完成作品時,37歲的他已經孱弱的像個老頭。

只有當你親自到了西斯廷教堂,抬頭仰望頭頂的畫時,你才能真切感受到這是一個多麼浩大的工程,而這期間,教皇還時常意見不斷,甚至拖欠工資,米開朗基羅的兄妹也經常跑來向他伸手要錢,可以說這段時間是米開朗基羅最艱辛的時候,他也因此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這幅《創世紀》上。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創世紀》全貌

中間的主畫由三組故事組成,第一組分別是《宇宙初開》《創造日月星辰》《創造海與陸地》,第二組是《創造亞當》《創造夏娃》《伊甸園人類原罪》,第三組《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宇宙初開》:上帝從混沌中醒來,懵懂中翻身,從此天地間有了白天和黑夜。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創造日月星辰》:在小天使們的簇擁下,上帝大手一揮,日夜星辰就出現了,然後上帝滿意地轉身飛向遠方。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創造海與陸地》:上帝在空中開天闢地之後,將大地分為陸地和海洋。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創造亞當》:這是整個《創世紀》中最出名的一部分,它的知名度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不分上下,同樣充滿神秘色彩,同時它也是被眾多人模仿、借鑑甚至惡搞的對象,斯皮爾伯格的經典電影《E.T》就借鑑了這幅畫,海報中人類與外星人手指接觸的靈感就來源於此。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E.T》電影海報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創造夏娃》:夏娃是上帝拿亞當的肋骨創造的,亞當倒在旁邊沉睡似乎與這事無關。整個《創世紀》中部米開朗基羅採用四大五小的佈局創作,其中創造人類分別用了兩個大畫幅,而《創造夏娃》是其中的小畫幅,有人認為這跟米開朗基羅對女性的“性別歧視”有關。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伊甸園人類原罪》:大畫幅表明作者對這個故事的重視,人類不是神謄養的寵物,人性讓人類必然會走出伊甸園。這幅畫分為兩部分,左邊是亞當夏娃偷吃禁果,右邊是亞當和夏娃被驅趕出伊甸園。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諾亞獻祭》:人類墮落後,上帝要開始懲罰人類了,虔誠的諾亞為此用牛羊祭拜上帝,希望獲得上帝的原諒。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大洪水》:上帝見諾亞如此虔誠,便派使者讓他建造諾亞方舟,之後便向人世發起了大洪水,米開朗基羅在此畫中突出表現的是人類在災難中扶老攜幼,似乎通過災難學會了愛和關心。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諾亞醉酒》:大洪水過後,年邁的諾亞卻開始放縱自己,喝醉了酒,畫的左邊一位勤勞耕種的紅衣男子,正是年輕時候的諾亞,或許是米開朗基羅意識到人性的複雜,才用兩個諾亞做如此對比。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創世紀》是一幅人類前所未有的史詩鉅作,中間9幅主畫由5組20個裸男鑲嵌在壁柱上,明暗光影讓他們就像米氏雕像健壯有力,主畫周圍米開朗基羅還畫了7位先知、5位女祭司的12組故事,兩側8組基督祖先故事,四個角落4組聖經故事,343個人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這幅巨畫一經完成,就引起了轟動,時隔五百多年,如今站在教堂底下仰望,依然震撼無比。

西斯廷教堂·末日審判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西斯廷教堂

1512年完成的《創世紀》轟動了整個羅馬,24年後,米開朗基羅已經61歲了,當時的教皇又把他召喚到西斯廷教堂,要求他創作一幅《末日審判》。米開朗基羅在創作《末日審判》時因為空間不夠,把之前彼得羅·佩魯吉諾(拉斐爾的老師)的畫覆蓋掉了,對佩魯吉諾的粉絲來說是個遺憾,最後這幅《末日審判》和《創世紀》連在了一起。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末日審判》,1536-1541

這也是一幅巨畫,220多平米的畫面,米開朗基羅為其設計了四百多個人物,他一個人在這裡畫了將近6年才完成。為了表達不滿,米開朗基羅還把教皇畫到將被判罪去接受地獄煎熬的一群人中,而他把自己則畫成被人手提的一張人皮,痛苦憤怒的表情似乎在控訴自己任人宰割,表現了米開朗基羅正經歷著的精神與信仰危機,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繪成人皮的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受但丁《神曲》的地獄篇啟發,最初無論善惡幾乎所有人物都是裸體的,後來教廷覺得這些裸露的人體太過淫穢,嚴重不符教廷禁慾精神,曾經考慮把畫除去。在眾多反對意見中,最後選擇了折中方案,叫人給這些裸體畫上了衣服,遮擋了關鍵部位,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末日審判》是和諧版的。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和諧版《末日審判》

教皇陵墓計劃·奴隸

米開朗基羅一生都受梵蒂岡教皇的藝術盤剝,不僅花了將近十年時間為西斯廷教堂創作《創世紀》和《末日審判》,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還逼迫他為自己設計陵墓。不過諷刺的是,米開朗基羅在這個陵墓計劃中創作的很多著名作品基本都是在尤里烏斯二世死後完成的,這個陵墓計劃最後也不了了之。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被縛的奴隸》左,《垂死的奴隸》右,法國盧浮宮藏

1513年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逝世後,米開朗基羅完成了《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兩件作品,這兩件雕塑本來都是作為陵墓裝飾用的,後來被法國國王弗朗西斯看中了,把它們搬回了法國,現在這兩件作品藏於法國盧浮宮。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垂死的奴隸》

米開朗基羅1505年被教皇尤里烏斯二世徵召到羅馬為其修建陵墓,中途因受不了教皇的頤指氣使,他曾經逃回了佛羅倫薩,1508年的時候又被重新抓回來繼續完成這個宏大的陵墓計劃,這段時間可謂是米開朗琪羅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候,然而他最終創作的《垂死的奴隸》臉上卻沒有一絲痛苦,反而給人一種很享受的錯覺,這個和他23歲創作的《哀悼基督》中的基督表情有些相似,是一種充滿祥和安寧的死亡。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裡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這大概說的就是米開朗基羅這種對藝術的熱愛了。

教皇陵墓計劃·摩西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摩西》拱龕建築,聖彼得鐐銬教堂

尤里烏斯二世陵墓計劃中一個比較完整的作品就是《摩西》,據說摩西的藍本就是尤里烏斯二世本人,目前整個拱龕建築放在聖彼得鐐銬教堂。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創作《摩西》的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創作《摩西》時已經四十歲了,但當時的他實際看起來像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儘管衰老不堪,儘管這項工作是被教皇的權威裹挾的,但米開朗基羅對自己的作品絲毫沒有懈怠,他一定要把作品打磨到最完美。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摩西》

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和當時的他可謂正好相反,雖然他把摩西塑造成一個老人的形象,但摩西長長的髯須,健壯發達的手臂肌肉,暴突的青筋和血管,卻讓人感受不到一點年老的氣息。《摩西》正是那個帶領族人出埃及,劈紅海的摩西,也成為米開朗基羅最著名的的雕像之一。

教皇陵墓計劃·囚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囚》系列, 1523,佛羅倫薩美術學院藏

教皇陵墓計劃中還有一組特別的《囚》系列作品,這組作品本是和《垂死的奴隸》一個系列的,但這四件作品和米氏的其他作品都不太一樣,更像是一組未完成的雕像。

米開朗基羅從45歲開始創作《囚》系列,直到他去世,四十多年的時間,這四件作品一直留在他身邊,沒有出售,也沒做過任何展示,這也給這四件作品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這究竟是未完成的作品,還是米開朗基羅故意把它們雕刻成這樣,因為四十年,他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它們,它們為什麼最後是這樣的,只有留待後人去猜測了。

美第奇陵墓·晝夜晨暮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洛倫佐》和《晨》《暮》,1519-1534

1519~1534 年,44歲的米開朗基羅又重回到佛羅倫薩,當時的教皇利奧十世又強迫他為美第奇家族的聖洛倫佐陵墓製作雕像,他這段時間在聖洛倫佐教堂完成了洛倫佐陵墓和朱利安諾陵墓。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朱利安諾》和《晝》《夜》,1519-1533

美第奇家族的洛倫佐和朱利安諾也因米開朗基羅的這兩組作品而留名歷史,傳言當時有人質疑洛倫佐的樣子和實際不符,米開朗基羅回應說“上千年後,沒人會在意洛倫佐長什麼樣子”,如今事實正是如此,沒人關心洛倫佐是否就是這個樣子,人們只記住了這個《洛倫佐》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米開朗琪羅的師公多納泰羅,就是雕刻青銅《大衛》的那位文藝復興先驅,他死後也葬在了美第奇家族墓地,再次見證了藝術家的影響力。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晨》是一名剛從睡夢中醒來的裸體女性,像是連接著生的使者。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暮》則像是生命的終結,一箇中年裸男斜躺在棺木上,正轉頭沉思,似乎在回憶今生往事。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晝》是一個臉部粗獷模糊的肌肉男,扭曲的肢體展示著陽光的力量。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夜》是一名沉睡的女性,手枕一個醜陋的面具,腳踩著一隻猙獰的夜梟,沉靜中漂浮著死亡的氣息。

米開朗基羅為兩個陵墓創作的《晝》、《夜》、《晨》、《暮》四個人物比洛倫佐和朱利安諾兩人的雕像還要有名,在佛羅倫薩米開朗基羅廣場的《大衛》銅像底座就有這四個雕像的複製品,在那裡晝夜晨暮地陪伴著大衛,成為佛羅倫薩的地標雕像。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大衛》正面的《晨》《暮》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大衛》背面的《晝》《夜》

聖彼得大教堂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卡比託利歐廣場

美第奇家族陵墓是米開朗基羅作為建築師給世人留下的其中一座建築,他同時設計了美第奇圖書館,在羅馬留下了卡比託利歐廣場(Campidoglio),他設計的羅馬市政廳建築群,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建築的最佳代表,不過這座廣場建成時他已經離世了。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聖彼得教堂和聖彼得廣場

要說米開朗基羅最出名的建築作品那一定是他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的42.34米的巨大圓形穹頂了。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個浩大工程,整座教堂凝聚了多納託·布拉曼特、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貝尼尼等眾多大師的心血,如此浩大工程直到1626年才竣工,而此時米開朗基羅已經逝去62年了。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1506年時最早由米開朗基羅的死對頭布拉曼特設計建造,布拉曼特去世後,1546年左右米開朗基羅開始接手,此時他已經71歲了。儘管布拉曼特是自己的死對頭,但此時的米開朗琪羅不再像年少時那麼激進,已經學會了尊重他人才華,他在設計中延續了布拉曼特的最初理念。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聖彼得大教堂穹頂

米開朗基羅最終決定給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一個象徵宇宙的圓形大穹頂,在他86歲時完成了木製模型,他還給圓頂增加了一個像帽子一樣的塔頂。米開朗基羅1564年逝世,沒來得及看到他設計的這個著名圓頂。

去意大利看米開朗基羅,你得先了解這些

聖彼得大教堂穹頂圓塔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結尾說:“我不認為普通人能在高山之頂生活,但不妨每年去一次登高朝拜。在那裡,他們可以更換肺部的空氣與血管中的血液。在山頂,他們會感覺到更接近永恆。以後,等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平原時,就會充滿勇氣地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戰鬥。”

看米開朗基羅的作品,無論是雕像、繪畫還是建築,都是一次登高朝拜,給每個觀者不同的震撼,所以如果你下次遇見了米開朗基羅,不妨多花點時間駐足欣賞,一定會有所收穫。

PS:米氏主要作品時間簡表

1475.03.06 出生

1491(16歲)完成《臺階上的聖母》

1492(17歲)完成《戰鬥》

1496(21歲)完成《酒神巴庫斯》

1498(23歲)創作《哀悼基督》

1500(25歲)完成《哀悼基督》

1501(26歲)完成《大衛》

1503(28歲)完成《聖家族》

完成《聖母聖嬰》

對決達·芬奇,創作《卡西納戰役》

1505(30歲)完成《布魯日聖母》

1508(33歲)創作《創世紀》

1512(37歲)完成《創世紀》

1513(38歲)完成《垂死的奴隸》

《被縛的奴隸》

1515(40歲)完成《摩西》

1519(44歲)創作《洛倫佐》《晨》《暮》

創作《朱利安諾》《日》《夜》

1523(48歲)創作《囚》系列

1533(58歲)完成《朱利安諾》《日》《夜》

設計美第奇圖書館

1534(59歲)完成《洛倫佐》《晨》《暮》

1536(61歲)創作《末日審判》

1541(66歲)完成《末日審判》

1546(71歲)接手聖彼得大教堂設計

1550(75歲)設計卡比託利歐廣場

1555(80歲)完成《哀悼基督》

1561(86歲)完成聖彼得大教堂圓頂木質模型

1563(88歲)創作《哀悼基督》

1564(89歲)逝世

文_ 候鳥旅行

參考文獻_ 蔣勳《破解米開朗基羅》、羅曼·羅蘭《名人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