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留村周”文武双全,村名源于“永乐扫北”还是“先祖留客”

即墨五大望族之一的周氏,除了"章嘉埠周"之外,还有"留村周"一脉,据清同治己丑进士周铭旗著《即墨乡士志》载,明朝洪武初年周姓始祖周安住由河南汝南迁居于此。"留村周"人丁兴旺,世代不衰。"章嘉埠"一名与朝廷表彰嘉奖有关,那么"留村"之名又是如何而来的呢?世传,"留村"一名,有两个说法。

青岛:即墨“留村周”文武双全,村名源于“永乐扫北”还是“先祖留客”

永乐扫北图

一说来自"永乐扫北"。相传,在明成祖朱棣执政的永乐年间,山东东北部一带发生了一次大的战乱,史称"唐赛儿起义"。当时永乐帝定都在南京,他下令"扫北",就是对京城以北的广大地域进行一次大清洗,即墨民间传说,留村就是明军官兵杀到即墨留村村口时,突然接到皇上圣旨"停止三光政策",而幸免于难的唯一村子,因圣旨而留,称为"留村"。无论这个说法是否属实,经过这场大战乱,胶东地区笼罩在战乱的阴影之下,许多村镇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这个传说也是老百姓对于战乱阴影,在心底的真实反映。

青岛:即墨“留村周”文武双全,村名源于“永乐扫北”还是“先祖留客”

即墨周氏族谱

另一个说法,就是与明代开国功勋中山王徐达有关。据留村《周氏族谱》记载,"魏国公徐辉祖奉命经营鳌山卫事,遇公于墨,度地授田、俾奠厥地。公曰:'留公之泽未有艾也',因号所居曰'留村',传十六世为公"。意思是,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奉有皇命到胶东半岛来建设鳌山卫,在即墨这个地方,遇到了周氏一世祖,由河南迁居于此地农耕的周安住,周留其食宿,并赠给徐辉祖田地,帮助他开展工作,并对与徐辉祖的这段友谊念念不忘,称之为"留公之泽未有艾"。周氏一族因此改称此地为"留村",取留住魏国公徐辉祖之意,纪念两家当年的友谊。那么。周安住又为什么从汝南动迁到沿海的胶东一带呢?据说,明朝初年连年战乱,胶东一带人口稀少,贼寇丛生。为了巩固统治,明朝决定从河南、云南等地移民至此,充实户口,安顿城市,或许因为这个"移民政策",周安住就来到了即墨。

青岛:即墨“留村周”文武双全,村名源于“永乐扫北”还是“先祖留客”

家训

现在大多人,都比较认可第二种说法,就是"周氏留客"说。自"留村周"的一世祖周安住起,周家世代在此农耕为生。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到了周家第六世,终于出了一位官员,他叫周郊,明代嘉靖岁贡,历任山西代州、江南亳州同知,河南赵王府审理。诰赠大中大夫,骠骑将军、右军都督府佥事。据说他任职亳州同知时,安徽亳州一带盗贼横行,当地官吏无法治理,民怨纷纷。为此,周郊"单骑搜捕之,一年穷治贼尽",异常勇猛。

青岛:即墨“留村周”文武双全,村名源于“永乐扫北”还是“先祖留客”

影视作品截图

除了这位六世祖,"留村周"中,还有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叫周鸿图。《即墨市志》中记载,周鸿图(生卒年不详),字子固,号昌龄,明代万历丙午年(1606年)选贡,授予略阳(今属陕西省)县令,后改宿迁(今属江苏省)县令。他善于带兵,地方上镇压白莲教有功,很快升任贵州监军同知。

在贵州任职期间,贵州少数民族频行暴乱,时贵州土司安邦彦、奢崇明起兵,爆发了明朝末年西南川贵历史上著名的,被称为打碎大明帝国最后一块落井石的"奢、安之乱",黔省连续奏章告急。贵州巡抚王三善多次出兵平叛,擒获奢崇明、蔡金贵、张向极等匪首,却让安邦彦、奢社辉等土司首领逃匿,贼势复起。王三善率军平叛,因后援不继,粮饷断绝,于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遭叛军追击被执遇害,诸将战死百余人。当地军民惊恐万分。

时周鸿图驻贵州龙里卫,因守城有功,贵州总督以军事委任给他。周鸿图率领大军,冲破重重阻碍,出入深山丛林中,出奇制胜,终于平息了数百处叛乱的苗寨,使当地社会生产得以安定。

后来,周鸿图因军功被授予平越知府,升任新镇道副使、思石道参政,1630年奉旨赴山西,镇压农民起义军王嘉任部。后任陕西靖远道左参政,他虽然为明末朝廷赢得苟延残喘的时机,却是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客观上安定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积极的意义。

青岛:即墨“留村周”文武双全,村名源于“永乐扫北”还是“先祖留客”

《乾州志》书影

除了战功勇猛的将军,"留村周"还有不少著名的文人,其中介绍一下近代的同治年间进士周铭旗(即墨周氏族谱也作"周铭旂")。周铭旗(1828---1913)字懋臣,号海鹤,即墨留村人。晚年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也叫"致事")居住在即墨城里新会街路南,周铭旗次子周汝霖撰写有《周铭旗年谱》记载其详细资料。

青岛:即墨“留村周”文武双全,村名源于“永乐扫北”还是“先祖留客”

中兴名臣左宗棠照片

周铭旗是即墨留村周氏的代表人物,他少年勤奋好学,清道光五年(1825年)贡生,咸丰九年(1859年)考中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曾任大荔知县、醴泉县知县、署西安府事等,于庚子(1900年)、辛丑(1901年)两次任会试内监试。

周铭旗四十三始从政,八十岁致仕,为官三十六年,他政声颇佳,史书称其"朴诚兼达,实心为政",为时任陕甘总督的"同光中兴三大名臣"之一的左宗堂赞赏。

青岛:即墨“留村周”文武双全,村名源于“永乐扫北”还是“先祖留客”

《乾州志稿补正》

史料载周铭旗缮写苏体,其年谱载九岁书写即"楷法端正",著有《筹赈记略》《荔原保赈事略》 《乾州诗稿》 《遂闲诗集》 《出山草》等。重点说一下,他还曾任《即墨乡土志》总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维新官员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也作冶秋,湖南长沙人。清末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有中国近代"大学之父"的美誉)任学部尚书,奏请光绪帝御准,天下郡县纂修乡土志,"用备小学课本"(作为小学课本的备选,不再使用传统四书五经和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宗旨为"务使人人由爱乡以知爱国"。

青岛:即墨“留村周”文武双全,村名源于“永乐扫北”还是“先祖留客”

即墨古城照片

周铭旗作为即墨人,特别对胶东即墨一带的历史、风土、人情了解较多,自然是当仁不让。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周铭旗为即墨县志的总编纂,编修了《即墨乡土志》,该书分上下两卷,志书中对即墨名门望族周、黄、蓝、杨、郭、江诸大姓之原籍及迁徙来墨等资料进行整理记录,在"兵事"栏中,对"德兵占据青岛"及侵扰即墨、杀害无辜百姓等事都作了记述,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但《即墨乡土志》一书最终只有手抄稿,未能刊印,或许与清朝气象已尽,强弩之末民怨四起,已经顾不得这些年鉴史志。现即墨史志办依据其手抄本,已经加以刊印,成为研究即墨历史的重要史料,遗荫于后世,可谓功德无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