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圍城》:愛你的你不要,你愛的求不得

再讀《圍城》:愛你的你不要,你愛的求不得

我們從不起眼的起點出發,一路兼程,篳路藍縷,也曾執著地去追尋過自己的方向,對世間萬物充滿了興趣,到末了兜兜轉轉,不過由城外進來,從城裡出去,並沒有走出多遠。

錢老說“結婚像是一座圍牆,城內的人出不來,城外的人想走進去。”其實結尾還有一句大概意思是說何止結婚這樣,人間之事,莫過於此。

不久前我無意間看到網上問,多少歲的時候適合讀圍城?網上觀點見仁見智——高中,也有說大學或是畢業以後的。但更多的觀點,還是建議成年以後再看。這倒不是因為書裡有什麼不好見人的地方。只是裡面所傳達的上至人性人情、思想觀念,下至寫作技巧、文法造詣有高下之分。

長大以後再讀《圍城》,心思比初讀更加認真,曾經在豐裕的時間裡讓很多好書從匆匆從眼前劃過,成過眼雲煙,時至今日遺憾多於坦然。在沒有真正體會到書中意趣的時候,也就只不過是你看看書上的字,書上的字看看你,兩者在經過了相遇的剎那之後分道揚鑣,似兩個擦肩而過的路人,或一別無期。

再讀《圍城》,感覺裡面的很多話都像在寫自己,雖然知道了結局,但還是想一字字的看審視心路歷程,和自己這些年來的情境相對照,唸到心酸而又契合處不禁為自己遺憾,唸到風趣活潑時也能發現幾處自己的影子,在這悲哀與活潑中,道出了一個具備社會普遍性的人物出來,方鴻漸是我,趙辛楣是我,他們卻又是千千萬相似的普通人裡的一個。

再讀《圍城》:愛你的你不要,你愛的求不得

能言善辯又性格懦弱,稍遇挫折又躊躇不前,不甘平庸卻缺少驚天動地的本事,興趣比心胸大,想法比行動遠。錢老正是描寫了這樣一個具備普遍性的人物形象,讓讀者都感覺這是在寫自己,文本的表現性與感染性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我想方鴻漸從法國回來的那艘郵輪應該跟錢先生回國那年與夫人楊絳同乘的那艘法國郵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年的“秋老虎”似乎也能突破時空的限制穿越到方鴻漸所在的輪船所處的三伏天裡去。而後錢先生又被困於已經是淪陷區的上海,於是那座“孤島”變成了“圍城”,想進的人進不去,想出的人出不來。

旭日東昇,沒人去抬頭看看天,思索夜是如何為而太陽陶醉又染上酡紅的。

這不僅僅是一篇描寫男女情愛關係的著作,方鴻漸、蘇文紈、孫柔嘉、唐曉芙這些新一代帶著新生自由主義的觀念試圖去反對一切封建禮教來決定自己的愛情,最後卻一個個都被撞的頭破血流。

愛你的人你不感興趣,你愛的人卻又求之不得,偶爾有兩個那麼看上去貌似情投意合的,再加上運氣好的話,也不過是有了搭夥過日子湊個十年八年的希望。

當激情轉為平淡,平淡中滋生厭倦,在厭倦中相互忍讓,忍讓到極致最終爆發,爆發後的虛無,原本那樁被看做幸福和甜蜜的婚姻,終於變成了讓人想要奮不顧身逃出的圍城,如此兜兜轉轉,循環往復。

後來讀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總能聯想到《圍城》裡面的一些情愛糾葛,二者雖有異同,可對描寫都市男女心中一直渴望的愛情的求而不得,似乎是深刻一致的。

可能不是每個人都像方鴻漸一樣從小說開始就有一個愛著他的蘇文紈,但至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在當代被稱之為方鴻漸的女神的因種種陰差陽錯而求之不得的唐曉芙。

再讀《圍城》:愛你的你不要,你愛的求不得

與你結婚的人和你心裡想要的人永遠不可能是一個人——慶幸的是錢老沒寫方鴻漸和唐曉芙在一起,不然文章更平添了沉鬱和刺裸裸的諷刺意味。

不得不認真審視的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爭分奪秒、時刻充滿著壓力與責任的時代,長久的情愛關係是否能禁得住多重社會壓力的衝擊,而維持愛情本真的模樣?

張愛玲說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多少人有勇氣脫下袍子並把它拿到陽光下曬一曬,輕輕抖掉那看不見的蝨子?

《圍城》裡面對人物生活的刻畫做到了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統一,是一種高於現實生活的聯想想象,創造出一個虛幻的生活,很多文學作品在還沒有興起的時候就已經湮滅,《圍城》時過八十多年仍然為人稱頌,與其表現社會生活的廣闊性和揭示人性人情的深刻性不無關係。

有人說《圍城》讀不懂是慶幸,讀懂了是釋然。它像是一罈深埋地下多年未開壇的古酒,少不經世事的毛頭小子喝上一口,“噗的一聲,哎喲!辣喉!”轉過身又回去追尋甜品飲料去了。

當人們領略了人間社會,世道滄桑,疲憊了生活的煩瑣和工作的艱辛,興許能感覺其醇厚與綿長,在古酒入喉如火燒般的辛辣間彷彿能追尋起當初的風光以及不堪。不由自主的用那被古酒刺激得沙啞的嗓子大罵一句“哈哈,還有不少人和老子一個樣呢,你看書中這些人,可不就是這熊樣兒。”

於是那些往事最後都隨著一罈好酒下肚,伴上兩碟花生米,一遍遍地消磨了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