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 恩威並施扼功臣

長安在呂氏掀起的血雨腥風中飄搖了很多年頭,直到劉恆登上帝位才逐漸安定下來。但安是安了,要定下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曾經因為呂氏外戚的存在,劉氏宗親和朝中功臣才將矛頭一致對外,而今呂氏消亡,安撫這些矛頭就成為了劉恆上任後的當務之急。

西漢時期 恩威並施扼功臣

然而,在代國安居十數年的劉恆,對於朝堂紛爭是能遠則遠,能避則避,哪裡來的人脈和根基呢?在所有人眼中,自己都是憑空得了皇位,不過是運氣好罷了,那些跟隨劉邦打拼天下的老功臣以及殘存的劉氏子弟,能有幾人甘心臣服呢?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讓不讓他劉恆做皇帝,是人家說了算,讓他當了皇帝,能不能坐穩這個位置,也很有可能是人家說了算,畢竟這麼大一個“便宜”總不是白撿的。但畢竟迎劉恆做皇帝是眾人的決定,即便心裡不服氣,該有的君臣之禮還是要有,因此宋昌在渭橋上阻擋了周勃的舉動,是在第一時間打消了有些人慾把劉恆當軟柿子捏的意圖。

而這只是個開始,要真正解除當前赤手空拳的困境,讓自己在這些功臣和以後要面對的各種勢力面前,不至於完全處於被動而任人宰割,劉恆必須有所行動,且不能有失偏頗。

西漢時期 恩威並施扼功臣

劉恆的動作倒也不慢,在入主未央宮的當夜,劉恆就封宋昌為統領京城南北軍的衛將軍,任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管理殿中事務,將皇城中的文武兩項重要職務迅速轉移到了自己人手裡。

進京時僅帶了宋昌、張武等六人的劉恆,很快就憑藉這些舉措,保障了自己在京中的安全,避免了讓自己成為一個被人挾持的“空殼子”。

在保護好自己的安全之後,就要開始安撫人心了,尤其是朝中功臣和劉氏宗親這兩個陣營。

劉恆倒是很懂得如何把握分寸。登基後不久,他就將平定諸呂中的有功者一一封賞,之前被呂后貶斥的劉姓諸侯王也被恢復了爵位和土地。凡是平叛有功的,一律有賞。

而外臣中功勞最大的陳平、周勃和灌嬰,分別被任命為左丞相、右丞相和太尉,其中以周勃得到的封賞最多,食邑萬戶,賞金五千斤,陳平與灌嬰的所得加起來都比不上週勃的封賞,可見周勃之功。這倒也應了劉邦生前那句“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

安天下的功勞著實大,大到春風得意的周勃,沒多久便忍不住飄飄然。每每散朝時,都小步疾出,洋洋得意,反而是身為皇帝的劉恆常常目送他離去,頗為恭敬。

凡事有一則有二,有周勃開頭,其他人未必不會效仿,甚至會得寸進尺,如此一來,這朝綱何在?

對於高祖皇帝的功臣,恭敬要必要的,但君臣之間的分寸更重要。因此在旁人的勸諫之下,劉恆倒也狠了狠心,在打壓老功臣的囂張氣焰一事上,一改往日的溫和:他先是逐漸擺出了君王應有的威嚴氣派,讓周勃自覺敬畏,後來兩度罷免周勃丞相一職,更是讓老骨頭一把的周勃去監獄裡走了一遭。

第一次罷相,是周勃主動提出,不過那也是因為先前在殿堂上週勃身為丞相,對於劉恆的問話是一問三不知,讓他羞愧難當;第二次罷相,是在周勃二度拜相不到一年的時候。

那時劉恆為了壓制在京功臣的勢力,下詔命京中列侯都回自己的封國去,美名曰:“吏卒運輸物資辛苦,且列侯在京不方便教化封地百姓”,但封地的條件怎麼比得上京城,故很多人一直推脫滯留。所以,周勃就被劉恆點了名:身為丞相,那便身先士卒,做個表率吧。

回到自己封國的周勃,後來被人誣陷有“謀反”之意圖,就這樣被劉恆丟進了牢獄。在獄中備受欺凌的周勃,幾乎散盡家財才得以脫身,後回到封國待了六七年便去世了。

周勃被罷相後,灌嬰繼任丞相一職,而灌嬰也在一年後離世了。隨著陳平、灌嬰、周勃的相繼西去,也就意味著老功臣再無實力左右朝政。又因漢文帝恩威並施,其他人也不敢興風作浪了。

西漢時期 恩威並施扼功臣

當然,在這些老功臣逐漸退場的過程中,漢文帝劉恆也不忘扶持和培植屬於自己的新勢力:一是以宋昌、張武為代表的代國舊臣,另一是以張蒼、賈誼等人為代表的新覲之臣。

自此,朝局已然維穩妥當,而那些被分封的劉氏諸侯王也隨之安分了嗎?並沒有。想來也是,曾經奮力反呂的劉氏廢了多少心血,如今倒便宜了劉恆,那些所謂的自家人比起外臣,倒是覬覦著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