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牛叔叔的“黄崖洞保卫战”

十几年,一本书,他的家乡,黄崖洞保卫战,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坚守;当我和他一同落泪,恍然之间,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叫民族记忆,什么叫国家记忆——这一刻,我们有着同样的震撼,同样的感动。
「太行山下」牛叔叔的“黄崖洞保卫战”

7月25日下午,队员们在相关人员的引荐下见到了黎城县下赤峪村村民牛联方叔叔。牛叔叔在黄崖洞下长大,熟稔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加之对黄崖洞抗战历史的热情和坚持,使牛叔叔成为当地对相关历史颇有研究的当地“专家”。
「太行山下」牛叔叔的“黄崖洞保卫战”

牛叔叔条理明晰地向队员们讲述了黄崖洞兵工厂建造的原因及过程和黄崖洞保卫战的具体过程。1938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六中全会上提出“必须开展兵工基地建设”的方针指令。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奉朱德和左权命令将原先的榆社县韩庄村兵工厂总部转移至黄崖洞并进行扩建。一句话就可以总结概括的事情实施起来却艰难无比,一方面由于日军进攻和保障武器装备供应的压力,另一方面则由于黄崖洞险要的地理环境。牛叔叔为队员们讲述黄崖洞研制武器的一些细节,左权将军与黄崖洞的不解之缘、程志坚经历曲折人生关卡后投身兵工厂武器研制工作、传奇人物副厂长刘贵福、“五五式步枪”和“八一式步枪”命名的由来、武亭、卫立煌、郭大海等一个个名字下的不平凡……当队员们认真聆听长者口中讲述的鲜活历史,黄崖洞兵工厂、黄崖洞保卫战、一个个历史人物让队员们感到不复之前的距离感。
「太行山下」牛叔叔的“黄崖洞保卫战”

采访中队员们了解到,黄崖洞保卫战中发生过许多惨绝人寰的暴行。除了烧杀抢掠,当时的日本侵略者更是在黄崖洞久攻不下的情况下使用了毒气弹(相关遗迹在近期的黄崖洞风景区修缮工程中已被挖掘证实);在盘问当地工人彭庆礼黄崖洞藏武器装备的地点时,日军对彭庆礼的女儿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血腥的、令人发指的杀害;毫无人性地残杀儿童······大多数人看不了血腥的影片,可是比影片更加血腥暴力的场景就发生在现实中,他们侵略和杀害的,不是虚拟的人物、不是等待宰杀的牲畜,而是活生生的人啊!队员说,这一刻似乎真的有些明白张纯如在搜集整理南京大屠杀真实资料后遭受的心灵与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

世人皆知战争残酷,可是并非每个人都真正了解“残酷”的真正含义。面对令人发指的侵略现实,逃避无用,用和平的现实、泛泛的介绍麻痹队员们的想法,无用,无益。现实就是现实,无需隐瞒和美化。只能用残酷的事实时刻警醒国人,刺痛、敲打当代及后世中国人的神经,将这些苦难像永不愈合的伤疤、永不磨灭的图腾烙印在心头,激励、警醒后人,要自强、要和平!
「太行山下」牛叔叔的“黄崖洞保卫战”

牛叔叔一直坚守黄崖洞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至今已有15个年头。牛叔叔将自己十几年整理的资料整理撰写了一本书,叔叔视其如珍宝,在队员们再三请求下,叔叔小心翼翼搬出了自己的手稿。明晰的条目、及其认真的书写、反复修改的痕迹,让队员们对牛叔叔的敬佩之情再次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自愿搜集整理当地抗战历史的民间工作者,牛叔叔靠着自己的兴趣、责任和坚守将自己十多年来心血凝结成册。队员们需要、敬佩牛叔叔这样的民间工作者,各地的历史故事需要被挖掘和留存,这样才可以被当地的人民,尤其是青少年铭记自己的根所在何处;才可以使各地文化“求同存异”,挖掘发扬当地的精神文化特色。可是,牛叔叔表示抗战类题材的书籍并不畅销,甚至“卖不动”,自己写的书也迟迟没有交付印刷出版。

作为重要受众的当代青年,如何被本地历史、抗战历史吸引并主动学习,如何将历史与当今媒体的欢脱结合并保持历史的正确性,这是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此次走访咨询牛叔叔收获颇丰,不光是关于黄崖洞抗战史料的收集,更有来自情感上的震撼和认知的改观。虽说牛叔叔讲述黄崖洞保卫战的具体细节时声情并茂,但在聆听记录的全程,队员们感到无比压抑和沉重,那份压在心头的重量来自于所窥见的真实战争的一角,来自于对追寻、铭记“民族记忆”的必要性的反思。


「太行山下」牛叔叔的“黄崖洞保卫战”

队员说

英语中有一句俗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虽说正义也许会迟到,但迟到总比不到好,这是我所理解的最朴实却最适用的标尺。我们对抗战历史的整理记录、对抗战英雄的致敬纪念,每个人对家国历史、当地记忆的了解和学习,社会各方面对历史适应当代时代的传承和弘扬,都是我们理应做到的。这份“理应”可以迟到,但绝不能缺席。牛叔叔已然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我们,不要缺席。

——2017级翻译学院 宋俊

牛叔拿出他写的书,是一大摞厚厚的书稿,分成了很多很多章节,有的是手写,有的是打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想象不到这样一堆东西出自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村民之手。牛叔说,这些东西他谁都不给,要一直留着,等他不在了,就交给他的孩子,把这份历史留存下去,一定传下去,这些东西不能丢。那一刻,他讲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我眼中的泪水却还在打转。当他讲得眼睛里满含泪水,我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这片土地上的故事的珍藏珍重。当我和他一起因为曾经的侵略者给我们带来的苦难而落泪,恍然之间,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叫民族记忆,什么叫国家记忆——这一刻,我们有着同样的震撼,同样的慨叹,同样的感动——震撼于那个年代中国人的不屈,慨叹于我们脚下的的土地经历的沧桑与伤痛,感动于一切艰难终究过去,日子重归于风轻云淡。

——2016级翻译学院 李颖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