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大量民辦教師未能「轉正」的真正原因

提示:歡迎您點擊標題下紅框「關注」閱讀「楚有微詞」更多原創首發文章.

民辦教師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中國成立後的近50年中,我國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農村中小學,他們與公辦教師在崗位上幾乎平分秋色,但同工不同酬,拿的卻是微薄的補貼以及和農民朋友一樣的“工分”。

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大量民辦教師未能“轉正”的真正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戰爭洗禮的神州大地迅速走向安定繁榮,人口急劇增長,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大,靠高校培養的“公辦教師”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於是,很多初中或高中畢業的優秀青年便通過教育部門的招聘,走上教育工作崗位,成為教育戰線的重要力量。

民辦教師特別能吃苦,他們任教的學校大部分是公辦教師不願意去的偏遠學校,條件十分艱苦,住的是土木結構的房子,有的學校的校舍是破舊的神廟或是祠堂。他們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晚上守著一盞孤燈備課和批改作業,在寂寞中打發自己的青春時光。

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大量民辦教師未能“轉正”的真正原因

他們的工作十分辛苦,任教的大部分是複式教學班,兩個以上的年級安排在一個教室上課,“講”與“練”交替進行。學生們“動”了“靜”,“靜”了“動”,但老師卻一刻都不能“靜”下來,一天五節課沒有一節能抽得開身,中午還要當炊事員幫助學生蒸中飯。那時沒有電話,聯繫家長很不方便,碰上學生有病的情況,老師便承擔著父母的職責,求醫尋藥或是將學生揹回家中。

他們的最大願望是有朝一日能夠“轉正”成為“吃皇糧”的公辦教師,為教育事業奮鬥終生。為了“轉正”,他們週六、週日不能休息,跋涉很遠的山路到鄉鎮所在地的學校參加函授學習,把一本本很厚的《中師教材》“消化”,像個學生一樣坐在座位上聽課、做作業,然後是到縣城參加嚴得如高考一般的考試,以便在拿到畢業證後為“轉正”增加籌碼。

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大量民辦教師未能“轉正”的真正原因

但那時大部分民辦教師“轉正”的希望都變成了“肥皂泡”。不是他們不努力,其實他們付出了十二分的艱辛,無論是能力和工作業績,他們都都能和大部分公辦教師媲美,而是因為控制人口增長政策的落實,適齡兒童銳減,加上改革開放後大量培養師範生任教,逐漸地一步一步地把他們擠出了教育戰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