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說這句話的陳湯,爲什麼差點被滅族?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這麼解氣的話出處在哪?就是陳湯打敗郅支單于後上疏中說的。雖然現在已經被演繹成“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被罵成豬”了。

陳湯數次求出使外國。先來看一下背景。當時,匈奴已分成五個單于,其中呼韓邪單于與郅支單于最強大,但呼韓邪搶先和漢朝交好了,郅支心懷怨恨,漢朝派衛司馬谷吉把郅支的質子送回去,他卻殺了谷吉。郅支索性和漢翻臉,與康居王通婚交好,還攻擊烏孫。接著,郅支殺掉了康居王女和貴人,奴役和屠殺康居百姓,還派人去向闔蘇、大宛諸國勒索歲遺。

在這種局面之下,陳湯與甘延壽出使西域。陳湯看出了郅支的野心:侵陵烏孫、大宛,欲降服康居;然後北擊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離烏弋,“數年之間,城郭諸國危矣”,對於這種漢朝的心腹大患,不能縱容。幸好郅支無城可守,如果發屯田吏士,再驅使烏孫等國的軍士,就能打敗郅支。甘延壽不敢擅自出兵,陳湯則不願等朝中諸臣的討論再作決定。他趁甘延壽生病了,矯制發兵;甘延壽想制止,被陳湯用劍脅迫。於是乎,延壽只好從命,詳細布署,漢兵、胡兵一共出兵四萬餘人。

陳湯等用計抓住了康居貴人,裡應外合,與康居兵一起,大敗郅支,郅支單于被斬首,“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終於立下奇功。

好,回來該論功了。結果因為陳湯貪婪,貪了不少擄獲之物,半路上差點就被司隸校尉逮起來查辦了,陳湯上書說:“我好不容易殺掉郅支單于,萬里振旅,你們不擺食勞軍不說,反而要來抓我入牢,是在為郅支報仇嗎?”元帝這才派人勞軍。可那邊中書令石顯與丞相匡衡、御史等人不答應了,都說,矯詔這種事,不誅,就算你運氣了,還想封侯!以後大家都跟你們學怎麼辦?元帝覺得兩邊都有理,久久沒有結論。

這時,學術大師、宗正劉向說話了:郅支這個混蛋,陛下想收拾他想了很久了,甘延壽和陳湯幹掉他,也正是體會了您的聖意啊!現在大漢揚威四方,呼韓邪也更死心塌地地歸附於我們,這是千載難逢的好事啊。您想想,貳師將軍李廣利派了五萬大軍,花費億萬,耗時四年,才得到駿馬三十匹、斬了大宛王;其他小罪過還不知道有多少。孝武帝念他辛勞,不但不追究他的過錯,還封拜兩侯、三卿、二千石百多人。今天呢,康居國強於大宛,郅支的名望比大宛王高,殺使者的罪名大於留馬不發的罪名;而甘、陳二人不動用漢軍,不耗費軍糧,其功德高於貳師百倍!雖然他的確有小過,但這麼大的功勞,可比歷史上的名臣都強多了!您一定要好好封他啊!

元帝終於下定決心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陳湯爵關內侯。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說這句話的陳湯,為什麼差點被滅族?

這種思路沒問題。“不以小眚掩大功”,陳湯後來也被證實確是外政的一把好手。幾年後,西域都護段會宗為烏孫兵所圍,驛騎上書,打算髮城郭敦煌兵以自救。朝中大臣都爭論不決。陳湯掐指一算:不用救,現在圍早就解了,按路程,五天後,我們就能收到戰報了。結果,四天後軍書到了,說解圍了。大家都佩服得不得了。陳湯明法令,擅長因事為勢,他所說的,皇帝多聽從。

假設事情到了這裡結束了,那麼就一切簡單了,就沒有多少可爭議的了。然而,陳湯是一個極為伶俐又極為狡詐的人,他對名與利,汲汲營取;朝中也不乏別的伶俐又狡詐的人,為了自己的名與利,與他作對。陳湯自己的屁股又不乾淨,根源,就是在一個貪字。

成帝上臺時,宿敵、丞相匡衡以陳湯以前貪汙了康居國的財物為由,讓陳湯免官了;後來,陳湯又上書稱康居王質子不是真的王子,結果一查,陳湯是造謠,下獄當死,後來奪爵為士伍;陳湯因為貪利,又與將作大匠解萬年建議成帝遷陵,成帝聽從了,結果極度勞民傷財,成帝悔之不及,下詔罷陵,準備處理他。

本來,一般人犯了這幾宗事,就得趕緊夾著尾巴做人。奈何陳湯藝高人膽大,無所畏懼,還經常拿了錢為人辦事,比如說,幫人求封,幫有罪的大臣開脫,諸如此類。

朝中本來恨他、討厭他的人就不在少數,多項罪名下來,治了他一個“大不敬”。成帝念其有功,免他為庶人,徒邊。最後,成帝還是捨不得他,把他召回了長安。

想簡單地把陳湯這樣的人三七開或七三開,挺困難的。如果陳湯活得更長些,他一定還能貪得更多,折騰得更厲害。陳湯的功與陳湯的過,都是他的狂妄大膽的性格的一體兩面。所以,他的一生像過山車一樣,一會有功封侯,一會論罪當誅。但,如果是一個從不犯過失又墨守成規的老好人,也不能指望他有多大魄力立下多大功勞。

每個時代都有這麼一些人,你說不清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甚至他立的功勞裡,也是惡行與貪慾堆壘起來;而他的罪過當中,也許會剝離出良好的動機;你很難把灰色都一一還原成黑色和白色。最後,你就會發現每一個被審查的高官都是陳湯;他們曾有多麼的滿載殊榮,後來則就會被貶得多麼的罪大惡極。

沒辦法,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令人如此絕望。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說這句話的陳湯,為什麼差點被滅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