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悦读」穿越回古代,七夕怎么过

「文化悦读」穿越回古代,七夕怎么过

「文化悦读」穿越回古代,七夕怎么过

提起七夕,人们就会想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及其承载的美好爱情。今天,七夕多以“情人节”的面目示人,可在古代,七夕却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看看古人如何过七夕。

晒书曝衣,珍惜时令物候

和多数传统节日一样,七夕也与农业社会的时令密不可分。记录了东汉乡村岁时生活与风俗的《四民月令》记载,每到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这样解释为何选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曝书:“子日沐,令人爱之。卯日晒,令人白头。”他解释说,当时的人认为在七月初七这天,阳光好,霉菌能很快被太阳晒死,书页也很容易被晒透。如果错过了这个日子,太阳不那么如意之后,晒了半天,书页可能仍然晒不透,连头发都会被急白。

七夕的日期与立秋相近,潮湿多雨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开始,在这个时候晾晒书籍和衣物,可以防霉烂生虫。

「文化悦读」穿越回古代,七夕怎么过

晒衣、曝书一直是七夕节风俗的重要一环,唐代在宫中还设有曝衣楼,专供宫女们在七夕这天曝衣之用。开元年间的诗人沈佺期在《七夕曝衣篇》中写道:“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今天读来还仿佛能看到当时皇宫中七夕曝衣的热闹画面。

望月拜星,祭祀牛郎织女

一条银河横贯夜空,漫天繁星中最亮的那颗星就是织女星,银河对岸,织女星的东南方向,有一大两小一字排开的三颗星,中间那颗最明亮的星就是牛郎星。星空之下,人们搭起供桌,摆上新熟的瓜果、精巧的手工,对着明亮的星星和皎洁的银河默默地向织女祈祷。

「文化悦读」穿越回古代,七夕怎么过

在凉爽的夜晚赏月观星是七夕的一大乐事,七夕正值瓜果飘香的时节,把新鲜的瓜果献给织女正是应时之举。除应时瓜果,七夕节食品中最有名的就是巧果,巧果以油、面、糖、蜜为主要材料,先将白糖放在锅中溶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再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炸至金黄,手巧的女子还会把面团捏成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更添乐趣。

皇宫里过七夕的排场更大,甚至为七夕专起楼观,称为“彩楼”。

高台之上不仅视野开阔,便于观星,在中国传统天宫图中,紧邻织女星东侧,有四颗星为一组名为渐台。在世人的想象中,渐台就是织女登高眺望的地方,而在七夕之夜,宫女们登彩楼观星与织女登渐台以望牛郎相呼应,人间节趣也是天上故事的再现。

对月乞巧,祈愿美好生活

以女性为主角的七夕,最丰富的还是乞巧活动,“穿针乞巧”是较早也是最普遍的乞巧方式。在七夕的晚上,年轻的女性对着月光穿针引线,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在月亮之下穿针引线,不仅需要手巧,还得有好眼力,乞巧所用针线也都是特制,线是彩缕,乞巧针也有双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的规格,材质则有金、银、黄铜和天然铜等,种类繁多。据南朝顾野王《舆地记》一书记载,齐武帝曾经专门把一层楼观当作“穿针楼”供宫娥们使用。唐代开元年间的大诗人崔颢的《七夕词》也描写了当时都城长安的七夕之夜家家乞巧、户户穿针、朝野上下共庆七夕的盛况:“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足见“穿针乞巧”这一活动的重要性。

「文化悦读」穿越回古代,七夕怎么过

女子们向织女乞巧,而织女是否回应了她们的祈愿则以喜蛛为媒介,小小的喜蛛寄托着乞巧女子得到织女眷顾的愿望。每年七夕之前,女子们四处寻找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盒子如果发现蜘蛛结的网又大又漂亮,就代表着盒子的主人会成为灵巧的女孩子,形体小巧的喜蛛也因此被乞巧的女子们视为吉祥的象征。

到了宋代,市民文化空前发达,庆祝七夕的活动更加繁盛。据《岁时杂记》记载,当时人们从七月初一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到七夕前三五天达到了顶峰,到了七夕这天,“乞巧楼”楼上摆放着来自异域的“摩睺罗”,更为七夕之夜增添了一种新鲜和异域色彩。

「文化悦读」穿越回古代,七夕怎么过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七夕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珍惜物候与时令的心情,今人与古人却是相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