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剪影下的中山裝

時代剪影下的中山裝

“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多麼有力量的一首歌!適逢1980年,鄧小平與英國撒切爾夫人會晤談話的大背景下,一首《我的中國心》橫空出世,唱出多少人心中的中國心中國情,特別是海外華僑。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成績有目共睹,身處其中的人無不感受到生活水平的巨大變化。可謂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洋裝雖然穿在身”,是在國家一貧如洗的環境下,改革開放大旗下,中國開始了招商引資,學習外國的工商知識、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這三十多年的“幹中學”,中國一日千里,經濟體量躍升到全球第二。“洋裝在身”是迎客之道,更是學習心態的一個縮影吧。今天,“倉稟實而知禮節”,中國人文化裡固有的民族精神風貌也得以再次彰顯。數月前,一北京朋友在朋友圈分享到,他在外資企業工作,特地弄了兩套大方得體的中山裝,以作上班適當場面之用。明顯的,有著燦爛悠久文化的中國再次雄起,中國人民當然自豪起來了。“衣以載道”,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在服飾上可見一斑。

服裝的歷史是時代變遷的一面鏡子。1923年孫中山先生首創中山裝,留下了這個時代的風貌。鴉片戰爭後的中國,救亡圖存是當時全國各界人士的共同志向。由孫中山發動的革命推翻滿了清王朝的統治。隨後,全國各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風起雲湧。然而,舊的中式服裝風貌與新時代的革命運動格格不入,因此,製作一種符合中國革命特色、順應世界革命潮流的服飾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得刻不容緩,因此中山裝應運而生。在中山裝之前,是留洋歸來的西裝和中式長袍馬褂兼而有之。在晚清,中華民族何去何從?引來無數仁人志士激辯爭論。對自己民族固有文化的不自信,一部分人支持全盤西化。相反地,害怕改革影響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另一部分人則一味守舊。中山先生以為兩者的態度皆不可取。在服裝的設計表達上,中山裝崇洋但不媚外,師古而不泥古,緊跟時代步伐。“中國從前是守舊。在守舊的時候總是反對外國,極端信仰中國要比外國好;後來失敗,便不守舊,要去維新,反過來極端的崇拜外國,信仰外國是比中國好。因為信仰外國,所以把中國的舊東西都不要,事事都是仿效外國;只要聽到外國有的東西.我們便要去學,便要拿來實行。”這兩種極端的態度,中山先生都不贊成,他推崇師夷之長、世界大同的理念。他的審美價值取向崇尚的是中西合璧、取長補短,求真務實的態度:“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與諸民族並驅於世界”。

“發揚吾固有之文化”決定了中山裝的中國味——中國固有文化的味道。文化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而一國之文化猶如人之個性,使人於茫茫人群中一眼可辨。中山裝是時代下的產物,反映著民國當時特定的審美取向。而這種審美取向根植於中國固有之文化,文化長存,是中山裝經久不衰常穿常新的緣故。是的,作為一種時代背景下的民族精神的載體,中山裝——國服是也一——依精神而長存。這種民族精神表現在服裝的審美意味上,是一種威武雄壯的力量美、一種經濟實用的素樸美和一種中西合璧的時代美。顯而易見的,中山裝蘊含著一種時代精神,也蘊含著中國之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吸收外來先進文化之精華部分。壯哉!中華文化之包容性。由“衣”觀之,中國文化博大而湛深。

我上一次聽到這首慷慨激昂的《我的中國心》,是在張五常教授的一個記錄跟進中國三十年經濟研究的視頻裡。張教授無疑是個情繫家國之人,也是我的英雄。學習經濟解釋的緣故,我也知道中國在08年之後經濟發展上的困難。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成績使舉世譁然,中國人又一次煥發出中國範中國之精神風貌。但現在看,是未富先驕不可取,期待吾國國運亨通,傲立世界民族之林,中山裝也能更一步飛入尋常百姓家,使所有中國人都身著中山裝“威風”一把。

(徵文選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