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廬新建廊橋坍塌致八死三傷 建築質量問題存疑

浙江桐廬新建廊橋坍塌致八死三傷專家認為

7月27日晚上7時40分左右,浙江省桐廬縣合村鄉合村村琅玕自然村進村村道一座廊橋橋頂突然發生垮塌,導致8人死亡3人受傷,11名死傷人員皆為合村鄉合村村琅玕自然村村民。

廊橋橋頂坍塌時,當地颳起持續20分鐘的大風,並伴有雷電和降雨,事故原因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近年來,公共建築安全事故頻發,不斷敲響警鐘。自然災害固然不可避免,但如何及時預防、如何減少損害,是政府部門的職責所在。如何在預防天災的同時避免人禍,如何保障公共建築質量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極端天氣發生後廊橋坍塌

抵達琅玕村村口,老遠就能看到廊橋的基座,兩道彎形的拱門橫臥在長滿雜草的石灘上,橋面上只留下粗大的木質基座、殘破的木樁和瓦片,木質長廊垮塌留下的斷壁殘垣,靜靜地躺在石灘上,提示人們這裡曾經發生了什麼。

7月27日晚,村民們像往常一樣來到廊橋下納涼,誰曾想,大風大雨來臨,讓他們措手不及。

晚上7時42分,桐廬消防指揮中心接到報警稱,合村鄉琅玕村廊橋發生垮塌,造成現場多名納涼散步群眾被埋壓。

桐廬消防指揮中心立即調派3箇中隊,5輛消防車37名消防官兵趕往現場救援,同時立即報告杭州市公安消防支隊要求增援,支隊隨即啟動應急預案調派8輛消防車50餘名消防官兵及4條搜救犬趕赴現場,杭州市消防支隊支隊長何肇瑜率領全勤指揮部遂行出動。

消防官兵聯合民警、民間消防力量、民兵、村民開展拉網式、地毯式人工搜索,前後共進行10輪搜救。

搜救工作持續7個多小時,救出的3名受傷人員分別是一女兩男,經醫院救治,生命體徵穩定。

《法制日報》記者瞭解到,事發橋樑主體建於上世紀80年代,廊橋部分則建於2016年,通過公開招投標建造。橋長約60米,寬約5米,橋廊為木質、瓦片搭建,離橋面約3米高。廊橋平時主要用於行人走路和騎電動自行車經過,常有村民在此納涼停留。

7月28日上午10時30分,桐廬縣召開新聞發佈會。桐廬合村鄉黨委副書記朱曉東介紹,事發廊橋建於2016年,有很多村民提出躲雨納涼的需求,經過相關設計後建了廊橋。廊橋設計單位是浙江建院建築規劃設計院,施工單位是浙江天地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建造單位是合村鄉政府和合村鄉全域旅遊發展公司,建造費用為20多萬元。

“建造廊橋的程序是否符合相關的要求和標準,目前已經在進行專題調查了,我們會在調查結果出來以後第一時間向社會公佈。”朱曉東說。

發佈會上,桐廬縣氣象局局長陳斌進行了說明,事故當日發生的極端天氣在桐廬合村鄉氣象監測站歷史上為第一次出現,24.1m/s九級風,快接近十級大風的下限24.5m/s,之間只差了0.4m/s,氣象臺根據監測於16時46分發布了雷電黃色預警信號。

87歲老人徐榮清是此次垮塌事故中的倖存者,也是年齡最大的逃生者。他對記者說:“當時大風呼呼地吹,我活到現在,都沒有看到過這麼大的風。大風來時,我第一反應是趴下,但趴下時,橋頂已經坍塌,幸虧沒有被木柱壓到,我就從一堆木柱中爬了出來,慌忙地逃到了橋北側侄子家開的廊橋客棧。”

公共建築質量問題存疑

7月28日上午,桐廬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吳金福在新聞發佈會上說:“杭州、桐廬兩級政府已成立調查組,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進行調查,倒塌原因要等調查結果出來。”

“2016年造的廊橋,為什麼一場大雨、一場大風就被吹垮了?質量有沒有問題?”廊橋坍塌遇難者的家屬悲傷不已,對此次事故提出了疑問。

對廊橋質量存在疑問的村民不在少數。村民翁大姐說:“沒發生惡劣天氣,估計也沒事,但這個木製廊橋橋底下沒有根基,所以不牢固啊,我們老百姓都知道,如果根基不牢固,房子也是不牢固的。”

記者瞭解到,廊橋垮塌事件不是個例。

2018年7月22日下午,貴州省黔南州三都縣突發九級大風,造成三都縣城都柳江河面上風雨廊橋(名為同心橋)上的木質建築物部分發生垮塌,導致11人受傷、2人死亡。

2018年5月30日14時,因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影響,浙江省溫州市巖頭鎮上烘頭村發生一起木質廊亭倒塌事故,造成9人受傷、1人死亡。

2016年7月,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美麗鄉村省級示範工程一座新建廊橋風雨中轟然倒塌。

而更早的在2012年7月,位於南京市下關區的一處新建不到一年的跨河木質廊橋在風雨中發生坍塌,事故造成躲雨市民1死5傷。

新建廊橋在風雨中垮塌,百年老廊橋卻屹立不倒。被譽為“世界最美廊橋”的溫州泰順泗溪“姐妹橋”——北澗橋和溪東橋,只由木頭組建,風雨中屹立百年。

究竟是百年前的技術更成熟,還是如今天氣狀況愈發惡劣,抑或是設計施工存在問題?

除了廊橋,其他建築坍塌事件也時有發生。就在2018年7月26日,安徽省六安市碧桂園工地一活動板房發生坍塌,造成6人死亡。六安市安監局、住建局等部門相關人員表示,天氣是事故的原因,但事故本身並未定性,最終結論仍需要進一步調查。

記者發現,這些事故的共同點是受強對流天氣影響,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安全生產事故。類似事故的調查結果表明,惡劣天氣是廊橋倒塌的誘因。2012年南京廊橋遇暴雨垮塌事件,存在著承包方沒資質施工也不規範、降低工程質量標準以及未認真履行工程質量監管職責的情形。事故調查技術組出具的專家意見認為,惡劣天氣是導致本次事故的重要因素,是倒塌的誘因;設計單位未針對仿古木結構體系抗側移能力偏弱的特點採取必要的加強措施,施工單位未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和規範要求施工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兩名直接責任人,於2014年被法院以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二年,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記者調查瞭解到,此次桐廬縣垮塌廊橋的設計單位浙江建院建築規劃設計院,成立於1996年,是省內為數不多的綜合性科研設計單位。近年來在浙江省乃至全國範圍內完成了數千項建築工程設計與城鄉規劃項目,是浙江省勘察設計行業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誠信單位及企業文化建設優秀單位。

施工單位浙江天地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是一家綜合性園林企業,在桐廬市設立了分支機構。根據其官網介紹,幾年來公司承接的園林、市政工程合格率為100%,優良率達到85%以上。

由此可見,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都具備足夠的資歷和經驗,對惡劣天氣的考慮應當於設計、施工時理應將之納入質量保障範疇,對其破壞力有充分預估。

此外,記者也注意到,合村鄉地處山地,水系豐富,有滑坡、泥石流等潛在地質災害。2016年12月,合村鄉鄉政府曾公開招標,治理合村村的下山塢山腳滑坡、屋後崩塌等工程。

安全之弦要時刻繃緊

從過去的“樓塌塌”事件到如今時有發生的廊橋倒塌事件,建築質量安全問題警鐘長鳴。

事發廊橋為新建部分,原先的水泥橋較簡單,新建廊橋一為村民躲雨納涼、二為了美觀。但新建部分與水泥橋本身的設計吻合度、材質合適度以及橋樑的承重量、牢固度還有待調查。

類似設計的廊橋還有不少,位於杭州鳳起路和建國路交叉口的太平橋也在原本的水泥橋上新建了廊橋,很多市民經常去納涼。廊橋建築是否安全、是否存在為了增加美觀忽略了安全的問題?同樣亟待有關部門進行進一步排查。

就在事發當天,國務院召開全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進一步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安全監管執法,強化安全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加強安全基礎能力建設,依法嚴懲違法違規和失職瀆職行為,堅決防範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事實上,公共安全事故的教訓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桐廬廊橋事故發生當天上午,我們在省府大樓開會時還講到杭州地區這兩天將出現強對流天氣,沒想到晚上桐廬就出了這麼嚴重的事故,令人痛心。”

楊建華分析說:“對於此次事故的其他因素,調查組還在調查中。但除了惡劣天氣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家對惡劣天氣的重視不夠,對於災難性天氣可能造成的損害預估不足,應對能力不夠。桐廬縣氣象臺根據監測於下午就發佈了雷電黃色預警信號,但是相關部門並沒有對易發生災害的公共場所進行檢查,做好提前預防準備。同時,廊橋的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職責是否到位也需進一步調查確認。可以確定的是,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對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無論事後如何追查、如何補救,8條逝去的生命已不可能再回來。”楊建華說,“安全之弦要時刻繃緊。特別是存在安全瑕疵、容易發生公共安全事件的場所,有關部門一定要重視起來,檢查再檢查,預防再預防。”

浙江工業大學文化與法制研究中心主任石東坡認為,透過這一安全事故,要從城市安全監管的視角出發,加強政府部門對包括廊橋在內的公共建築物安全管理的職責,通過安全監測、安全維護及其資金保障,還有創新社會治理和居民自治,共同守牢安全防線;同時著眼於城市公共安全監督管理的法治思維,加強事前風險防範,加快建立健全公共建築安全法律的制度設計與制度配置,確立長效制度保證。

浙江桐廬新建廊橋坍塌致八死三傷 建築質量問題存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