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魚弟」自殺的背後,究竟有幾個人認真反思過?

前幾天,“殺魚弟”的新聞轟動網絡,這個17歲的名叫孟洋的少年喝下百草枯自殺,目前正在醫院搶救。

“殺魚弟”自殺的背後,究竟有幾個人認真反思過?

新聞報道出來後,網友發現這個叫孟洋的少年在8年前也曾爆紅網絡,當年,年僅9歲的他因為一張正在殺魚的照片在網絡上走紅,網友們稱他“殺魚弟”。

“殺魚弟”自殺的背後,究竟有幾個人認真反思過?

當年他的照片傳遍網絡後,便有不少網友指責孩子父母,不讓孩子讀書,讓孩子殺魚,還利用孩子的名氣來招徠生意。

8年後,孟洋因為做生意時與顧客發生爭執,被父親批評,一時衝動吞百草枯自殺,這更是點燃了大眾憤怒的情緒。網友們紛紛在網上聲討父親。

很多人覺得這樣的事情,這樣得職業,怎能屬於一個只有17歲的孩子?大家紛紛聲討到底是怎樣蛇蠍心腸的父母,才能吧孩子逼到吞百草枯自殺的份上。

最後,憤怒的網友在網上拼出了一個“真相”,父親暴虐,養而不教,毒打孩子。孩子缺乏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陰暗的人格。總而言之,孩子今天的悲劇都是家庭教育的犯下的罪。

真相不重要,我只想釋放我的憤怒

最近《新京報》報道出的一些真相似乎與大眾認為的“真相”有些出入。

關於“父親打傷孩子眼睛”

小孟自己闢謠說,事發於2012年,是自己玩鞭炮不小心炸傷的。

關於“利用孩子名氣掙錢”

小孟父親說,寫著“殺魚弟”的魚攤招牌不是自己做的,而是市場做的,放置的時間也很短。

關於“從學校退學”

背景是孩子實在跟不上學校學習,蘇州上了一年,又回山東上兩年。孩子也不願意讀,於是又回了家。

關於“六個孩子”

小孟父親曾在以前一次節目中解釋過:其中有兩個孩子是小舅子的遺孤,他接過來撫養。

而對於這次百草枯意外,小孟母親說:普通父子,就是孩子青春期叛逆的一時衝動。

……

“殺魚弟”自殺的背後,究竟有幾個人認真反思過?

關於這對父子,大眾眼中的形象是怎麼樣的呢?

飽受虐待的孩子和禽獸不如的父親,這兩個詞語就是大眾貼在這對父子身上的標籤。

但事實沒有那麼稜角分明,人性也並非我們以為的那樣非黑即白。

就像孟洋在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為什麼喝百草枯,是因為一時衝動。

面對鏡頭,孟洋就像是一個做錯事的孩子,後悔自己衝動喝下百草枯自殺,哪裡有我們想象的對生活的絕望。

“殺魚弟”自殺的背後,究竟有幾個人認真反思過?

真相永遠是複雜的,事件的背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曲折離奇,模稜兩可。但大眾不會在意什麼真相。

他們看到的就是被虐待的孩子和虐待孩子的家長,這就是他們眼中的事實。

為什麼不願意相信真實呢?因為真實沒有那麼嚴重的衝突,不能點燃我們憤怒的情緒,不能給我們提供發洩的合理渠道。

所以我們寧願站在這個根本站不住腳的審判位置。

他沒有你的條件,所以看不到你的高度

孟洋一家曾經也得到過一段時間的曝光,2011年,父子受邀參加一檔節目《爸爸加油》。

節目中有三對父子,前兩位父親分別是醫生和動畫片導演,到了孟洋父親這裡,“殺魚的”。

節目組給他們華麗的衣服,但鎂光燈下,華麗的包裝更像是對貧窮的羞辱。

“殺魚弟”自殺的背後,究竟有幾個人認真反思過?

答題環節:

別人家的問題是:“孩子最喜歡去哪個國家?”

小孟家的問題是:“春運火車票提前幾日起售?”

第二環節,是辯論。

一幫人小鬼大的孩子,等著父子二人做完陳述後向他們提問。

孩子提的問題,聽起來和今天的一些網友很像——

請問你是不是利用你的兒子掙錢呢?

你想讓他長大了也和你一樣嗎?

你的兒子如此年幼,才10歲,你就讓他幹活,你是否忍心呢?

“殺魚弟”自殺的背後,究竟有幾個人認真反思過?

這些問題從本質看來,就像當年晉惠帝問的那句“何不食肉糜?”

“為什麼你要讓孩子殺魚?”

“你為什麼不問我們家為什麼要殺魚?”

因為窮啊,沒錢上學,能做的只能是殺魚?

“心不心疼孩子?想不想他長大後和你一樣?”

……

每一個問題都在逼別人回答“是”,這不是詢問,這是質問。

沒人幫他們反問,聚光燈下的父子倆,只好整場都笨拙地堅持著。

小孟只能倔強:魚是我自己要殺的。

父親只能懺悔:我真不該讓孩子幫我殺魚。

聚光燈下的這場節目充滿了雞湯和溫情,但對於這對父子而言,就是一場赤裸裸的審判和羞辱。

節目中討論先進的教育理念,討論高大上的出國旅行,討論合乎標準的學習習慣……

可哪一個是這對父子能夠談得了的。

節目請他們來,到底要他們討論什麼?!

所謂的培養,所謂的教育,這些光鮮亮麗的詞彙對這種家庭而言都是奢談。

“殺魚弟”自殺的背後,究竟有幾個人認真反思過?

《新京報》的評論員陳迪說出了這場網絡審判的無理之處:

“感情若是纖細精緻,在他們的立場上,日子是要過不下去的。粗糲的神經,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倖存的結果”。

貧窮面前,所謂的教育都是天方夜譚

前段時間,被北大錄取的狀元王心儀發表的“感恩貧窮”的作文受到了許多人的讚賞,感恩貧窮的話語再次成為許多人勵志的語錄。

但貧窮家庭中,能走出幾個王心儀呢?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正是因為少見,沒有人會報道哪個富裕家庭出了狀元,因為這個並不難,或者說很正常。所以王心儀的故事成為新聞的背後,恰好說明了寒門難出貴子。

王心儀是幸運的,她的父母雖然貧窮但認識到了教育重要性,她自己也很努力,最終如願以償。但更多的故事是怎樣的呢?

恐怕就是孟洋這樣,小小年紀在家裡賣魚,被父親送到學校卻不願讀書,最終在17歲的年紀因為一次衝動和下毒要自殺。

孟洋的故事是個誇大版的底層孩子的生活,但基本的內核應該就是如此。這就是來自底層的貧苦家庭的孩子。

“殺魚弟”自殺的背後,究竟有幾個人認真反思過?

就像最近上映的電影《小偷家族》一樣,電影中的父親只會一門“技術”就是偷竊,他也只能教會孩子這項本事。

孩子一出生認識的就是父母,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眼界。

在我們眼裡很正常的發展道路,但卻從未出現在一些孩子的腦海裡。因為他的環境中沒有滋生新思想的土壤。

如果你的教育只來源於你的父母,那麼父母的眼界就會決定你的一切。這也正是我們要讀書的原因。

但在貧窮面前呢?連讀書的資格都成為奢談,批判的再多有什麼意義呢?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端有一句話:

“每當你想批評任何人的時候,要記住,不是每個人都有過你擁有的優越的條件。”

與君共勉

“殺魚弟”自殺的背後,究竟有幾個人認真反思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