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朱棣到底有多厉害?

用户58908522447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360年5月2日出生,1367年正准备登基称帝的朱元璋决定给当时他已出身的七个儿子的乳名改为正式名字,就是在这一年7岁的四皇子正式被命名为朱棣。1376年17岁的朱棣和一帮兄弟奉父皇朱元璋之命去外地就藩,他的封地是燕京北平,封号燕王。就封燕王之后的朱棣致力于同逃回草原的蒙古北元旧部之间的战争以捍卫明朝边疆,在这一过程中他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在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作为四皇子的燕王朱棣不仅手握一方军政大权而且在家族尊序上也成为了诸王之首。

当初朱元璋在分封诸王时为抵御北方蒙古势力的卷土重来而刻意加强了捍卫北方边疆的秦、晋、燕、宁诸王的势力。在朱元璋晚年诛杀功臣宿将的过程中北方各地的军政大权逐渐为诸王一手操纵。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册立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朱允炆刚一登基就意识到:自己那帮年富力强又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皇叔们压根就没瞧得上自己,于是他和自己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秘密商议削藩,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以燕王朱棣为首的地方藩王之间的矛盾。

1399年七月朱棣设计擒杀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命令自己的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随即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靖难之役。应该说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一开始是占尽优势的——毕竟他手中掌握着大明王朝的正规军,而朱棣手中只有北平一镇之兵。也许是因为朱允炆自以为稳操胜券竟命令前去平叛的将领”不许伤害燕王,不可使朕背负杀叔父的骂名“。朱棣得知此事后每每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平叛大军因皇帝有旨而不敢冒犯燕王,以致于平叛大军总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被燕王的军队击败。尽管朱棣一再战胜前来讨伐他的军队,但他也无力扩大自身地盘,毕竟对手的实力比他不是强一点两点。就这样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之后朱棣的地盘没增加多少,而朱允炆的军队也因投鼠忌器而拿朱棣没辙,双方就这么相持着。在这样的局面下朱棣的谋士道衍和尚姚广孝建议他:不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打,而是轻骑挺进直取南京。朱棣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在1402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四月燕军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军渡江攻克镇江后直逼朱允炆所在的南京。负责南京城防的谷王朱橞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主动迎接燕军入城,至此南京陷落,与此同时宫中发生了一场大火,建文帝朱允炆在这场大火中不知所踪。

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绝臣下连续多次的反复劝进后宣布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朱棣继位后首先要处理的当务之急其实和建文帝朱允炆一样——就是处理和地方藩王的关系:当初朱允炆就是因为处置不当逼反了朱棣,如今朱棣当了皇帝依然要削藩,只不过他做得更加巧妙。继位之初的朱棣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以安抚诸王。但当其皇位较巩固之后就继续实行削藩之策: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

朱元璋时代为强化皇权专制而废除了历代沿袭的丞相制度,从此中央六部直接由皇帝领导。这样做的负面效果是事无巨细都得皇帝亲力亲为,以致于皇帝自己加班加点也无法将政事处理妥当。有鉴于此的朱棣完善了内阁文官制度:在朱棣的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国家每一个角落。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效仿,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原始雏形。

北平作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经营多年,朱棣继位后一直有心迁都于此。同时北平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一直是明朝的边防重镇,朱棣担心若定都南京会使后世子孙沉迷于江南的繁华富庶而忘却北方的边防安全,从而不利于明朝的整体国防建设。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营建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北京故宫(当时称紫禁城),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天坛、太庙等如今的北京地标性建筑。

朱棣迁都北京后组建了拱卫京师的三大营,其中的神机营就是明军中专门掌管火器的部队,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支独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队。朱棣时代明文规定明军的日常训练科目为:五分习刀剑,三分习弓弩,二分习火器。尽管此时明军还是以冷兵器作为主要装备,但已有二成左右的明军装备了火器,这意味着火器在明军之中已不是零散的临时性装备了。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九月朱棣派遣吏部封验司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帖木儿帝国。陈诚鉴于当时西域流传的明朝迫害蒙古人和回教徒的谣言而特意精选“故元遗臣后人”随行。使团从北京出发,经玉门关进入西域,历经1年多长途跋涉,一路上陈诚以大明国使的身份先后册封达什干、迭失迷、赛兰、沙鲁海牙等国国王。次年十月使团抵达帖木儿帝国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城),帖木儿国王沙哈鲁特设盛大仪式欢迎陈诚一行。会见期间陈诚以其优雅的大国使节风范得到了沙哈鲁的敬重,然而帖木儿帝国内部出身元朝重臣的“仇华派”势力公然指责明朝是驱元而起,素来是蒙古人仇敌,此来不可不防。陈诚则针锋相对道:“国之运祚,在德不在威”,接着一一列举元朝的各族旧臣在明朝受到优待的事实并令使团里的回族官员萨都木当场“现身说法”。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十月陈诚一行人返国后向朱棣献上记录其出使心得以及中亚各地风貌的著作《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随同陈诚使团前来的还有中亚乃至西亚各国派来朝见的使团,最远的甚至有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使节,人数多达300人。大明与中亚、西亚国家的“朝贡关系”自此巩固下来。陈诚还向朱棣建言:开放与西方各国的互市贸易。朱棣采纳了陈诚的建议:在新疆哈密、甘肃凉州等地设立“互市”,允许西域各国商队来此贸易。这一政策的连锁反应是帖木儿帝国也重修了原本因战火而废弛的伊朗西部古驿道,使之一直连贯至土耳其乃至埃及地区。至此从元末开始荒废的丝绸之路重现商旅繁荣的盛景,中国的丝绸远销西亚和东非地区,中东甚至欧洲的商品与文化典籍也渐次输入中国,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宋元数学的著名成就“高次方程求解法”自元末失传后在这一时期由阿拉伯数学家重新传回中土。此后明朝虽国策变动,但这条商路始终未断,直至明朝末年的崇祯时期陕西西安和甘肃凉州等地依然是西方商旅云集的“国际化都市”。

陈诚一生五次出使西域,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陈诚第四次携中亚各国回访使团500人返归北京时朱棣特意派6000精锐骑兵从肃州开始一路护送回京。次年使团抵达北京后朱棣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集10万大军,还在明军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中挑选精兵为使臣们表演马术骑射、步兵突击、火器操练等军事科目。又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项目。此举使观礼的27个国家的使节在目睹明军之强大后都纷纷表示归附。

从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率明军对蒙古势力展开北伐:1410年(永乐八年)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1413年(永乐十一年)朱棣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 随后明军一直进入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举行第二次北伐亲征,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击败据险而守的瓦剌首领马哈木,追至土剌河,马哈木逃遁。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朱棣率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是为第三次北伐。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将其击败。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朱棣发动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大军驻师不进。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朱棣对蒙古各部的一系列打击被后世史书称为”五出漠北,三犁虏庭“。

1400年越南陈朝外戚胡季犛篡夺了陈朝的皇位,改国号为大虞。不久让位给次子胡汉苍,自己则仍以太上皇的身份实际执掌朝政。3年后宗主国大明王朝终于结束了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俩争位的靖难之役,朱棣以大明天子的身份正式接见各藩属国的使节。越南使节自然要对本国改朝换代一事作出解释——在胡汉苍的授意下越南使节向朱棣解释称:陈朝皇室绝嗣,胡氏以陈氏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为帝,请大明天子予以册封。朱棣遣使陪同越南使节前去调查,此时已掌握越南实权的胡家父子自然早已做好应对准备,明朝使节在越南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胡家父子特意安排的,自然什么异常也没查出来。明朝使节回国向朱棣奏报后朱棣就顺水推舟对越南胡朝予以册封。然而没多久明朝方面就发现:在明朝和越南的边境上不断有自称是越南陈朝遗臣的人越境而来,而他们反馈给明朝方面的信息和越南官方公布的信息截然不同。1404年(明永乐二年、越南虞开大元年)一个名叫陈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称是陈朝宗室后裔并向明朝方面直陈胡氏篡位的实情,请求明朝出兵,协助自己恢复陈朝。朱棣也无法判断究竟这个陈添平的真实身份,于是他在未知会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节的情况下让陈添平和自称陈朝遗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对此没预案的越南使节一时间乱了方寸以致不知该如何反应。这一切没逃过朱棣敏锐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感觉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让越南使节回国给胡氏父子带话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谢罪并表示愿将皇位归还陈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黄中护送陈添平归国即位。当明军行至越南支棱关时突遭埋伏于此的越军伏击,陈添平被越军抢走并处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军队被藩属国的军队伏击并抢走受大明王朝保护之人后勃然大怒,随即于当年9月以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新成侯张辅为右副将、丰城侯李彬为左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领兵八十万南征。此时越南胡朝同时面对国内陈朝残余势力和明军的双重打击,到1407年(明永乐五年、越南胡开大四年)明军俘获胡家父子并成功占领越南。在对越南的战后处置问题上朱棣一开始还算打算册封陈氏后裔为越南国君,不过他很快得知:越南陈朝已无后裔在世,于是朱棣改变了想法——他转而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越南重新纳入中国直接管辖的郡县体系。

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刘江为辽东总兵官,负责辽东防务(刘江本名刘荣,因替父参军故冒用父名刘江)。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刘江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四刘江获悉望海埚东南王家山岛(今长海县广鹿岛)夜有火光,断定倭寇将至,于是急遣马、步军至望海埚待机。次日倭寇2000余人分乘战船31艘,登岸后成一字长蛇队形,径奔望海埚。刘江急命都指挥钱真、徐刚率兵伏于山1下;百户江隆率壮士潜烧倭船,断其归路;自率步兵迎战,诱倭寇入伏。倭寇窜至埚下,刘江举旗鸣炮发令,伏兵骤起,钱真率骑兵断敌退路,徐刚率步兵冲入倭阵,大败倭寇。溃败倭寇逃入附近樱桃园空堡。刘江下令围三缺一,纵敌西遁,乘势夹击,斩倭千余,生俘百余。残余倭寇窜至海边,皆为江隆所俘。刘江因此功封广宁伯,至此才恢复自己的名字刘荣。此战系明朝抗倭首次大捷,此后百余年倭寇不敢复犯辽东。

早在1402年刚在靖难之役中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乐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这其中日本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此时的日本实际上并没一个统一的朝廷号令全日本,而是分为南北两朝互相撕逼,在长期的内战中大量战败方的武士啸聚海上骚扰中国和朝鲜半岛沿海地区,被称之为倭寇。永乐初年倭寇累累侵犯浙江沿海,直至江苏境内长江口区。朱棣派王抒巡视。王抒时为都御史,赴任后即将倭情上达朱棣。朱棣派郑和出使日本交涉。1404年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郑和下东洋成就了中日关系中一件前所未有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在此之前日本始终游离于以中国为核心的册封朝贡体系之外,具体的表现就是:其他邻国几乎无一例外都会接受中国的册封并向中国朝贡,作为中国的藩属其首领只能称王,而不能称皇帝,而日本却称天皇并在宋、元两朝中断了和中国的一切官方联系。当然历史上也有汉光武帝册封汉倭奴王、魏明帝册封亲魏倭王等事,不过那时还并不存在统一的日本国家,只能说当时日本列岛上的倭奴国、邪马台国曾被纳入以中国为核心的册封朝贡体系,但这两国和后来的日本大和皇室究竟有无瓜葛已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了。然而就是这个心高气傲到一直不愿接受中国的册封朝贡体系的日本却在郑和下东洋时正式接受了明成祖朱棣的册封,正式成为大明的藩属国之一。

在迫使日本称臣的同时朱棣也加强了中国同朝鲜、琉球等传统藩属国之间的宗藩关系:1402年9月朱棣派俞士吉去通知朝鲜王李芳远他登基之事。11月朝鲜国王李芳远派使者请求新的印玺和敕封;1403年李芳远又派一个使团要求取得医治其父疾病的药材,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明朝和朝鲜之间定期互派使节的惯例:朝鲜人进贡土产品——如人参、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1429年之前最重的负担是年贡150两黄金和700两白银。作为回报皇帝赐给朝鲜王及其使者丰厚的礼物——丝绸、精美的衣服、药材、书籍和乐器;他还授予朝鲜王及其太子以荣誉的称号。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中山国国王察度去世。1404年(永乐二年)2月中山王世子武宁来朝告父丧,朱棣遣行人时中赴琉球祭吊,继而颁诏宣布世子武宁袭爵位,由此确立了琉球国王登基必须获得明朝册封的惯例。

如果说日本、朝鲜、琉球等国还处于传统的东亚汉字文化圈之内的话,那么郑和下西洋则将明朝的国威远播南亚、中东、东非等地: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三宝太监郑和奉朱棣之命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此后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远航,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造访了30多个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世人誉之为”国威所至,远迈汉唐“。郑和下西洋不仅仅只是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强化了明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存在:1407年为便于郑和舰队的补给朱棣在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设立大明旧港宣慰司,此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机构,也是当时明朝领土的最南端。明朝的这一宣慰司辖区包括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国和菲律宾一部分。而在更早之前的1403年明朝就已设立缅甸宣慰司,明朝疆域一度囊括了今天缅甸绝大部分领土并拥有印度洋出海口,而在下西洋后明朝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随着明朝国威的远播,前来朝贡的使团日渐增多,朱棣为此下令重置市舶司:于是在福建、浙江、广东分设来远、安远、怀远三市舶司负责接待各国来使,而于京师设会同馆以待国宾。为了与各国来人交流同时还设置了四夷馆,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永乐九年(1411年)春明成祖任命海西女真出身的宦官亦失哈为钦差太监,让他率领官军千余人,乘坐大船二十五艘前往东北女真部族聚居地巡视。正是在亦失哈的努力下明朝得以在东北女真人聚居区建立奴儿干都司和辽东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亦失哈在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供奉观音的寺庙,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故名“永宁寺”。勒石为碑,作“永宁寺记”。记述自己奉奉命巡视奴儿干,抚慰各部民众以及修建永宁寺的情况。碑身左右两侧分别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永乐年间十世班禅大师所出身的文都千户家族的首领赏思曾进京朝贡,受到朱棣的封赏。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文都千户家还保存着朱棣赐给赏思的敕书和铜牌。朱棣还试图把当时宗教人物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请到明廷。到15世纪初宗喀巴主张的一种新的和更严格的寺院生活很受人注意,所以在1407年朱棣请他来朝廷。宗喀巴拒绝了,1413年朱棣再次发出邀请,宗喀巴派了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释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释迦也失从1414年至1416年留在南京,随即获准带了丰厚的礼物回藏。格鲁派继续与明朝朝廷交换礼物并派去使团,直至15世纪30年代。朱棣在藏区推行“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政策,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藏区的主权。

和上述一系列军事、外交、民族政策相伴随的还有一件足以彪炳千秋的文化功绩: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朱棣在位期间重开大运河、编修《永乐大典》、建哈密卫、设努尔干都司、册封朵颜三卫、西南改土归流、册封西藏活佛、通西域、下西洋、南征交趾、威服日本、五出漠北......可谓丰功赫赫,然而这一切丰功伟绩都需要大笔经费作为支撑。朱棣充分意识到了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朱棣在位时期负责经济工作的是他任命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然而就是这个夏元吉曾差点没让朱棣给杀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靖难之役后夏元吉被自己的政敌五花大绑押去见朱棣,说他在靖难之役中助纣为虐。气头上的朱棣问夏元吉作何解释,夏元吉不慌不忙地回答:“君上殉难,臣子理当死节,只是请殿下容臣三天。”朱棣一愣:“为什么?”夏元吉答:“户部尚有账目未点算完毕,此事关乎黎民生计,请容臣三天内做完,再随先君赴死。”就是这句话使朱棣认定自己继位后的户部尚书一职非此人莫属。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四月朱棣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夏元吉在反复考察水情后力排众议更改传统治水方法,提议从吴淞河至太湖之间开凿运河并在沿途设置水闸,控制流量,以求“涝则分洪,旱则灌溉”之效。他这一治水方法直到200年后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中才被西方国家掌握。在朱棣五出漠北、七下西洋等大动作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提议用增加赋税的办法解决筹款问题,而夏元吉总是坚决反对这样的主张并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筹款主张“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庶民,且便商贾”,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裁减闲杂人等,实行精兵简政以减少行政开支;增加对富户阶层的税收,减免贫民阶层税收;清理各地仓库,杜绝贪腐行为;由商人向北征蒙古的出发地集中输送粮食以换取特许经营的盐引;停止滥发纸币,紧缩银根,以维持明代宝钞的经济价值;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到永乐三年(1405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1.从能力上来看,他是个十分有本领的人。先不说后来的功绩。就从他奇袭乃儿不花,兵不血刃的让人家投降。就能看出他有勇有谋。相比之下,其他藩王都黯然失色。(洪武二十三年,王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



2.关于篡位,出了建文削藩以外他自己更表现出了主动想做。靖难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大事,把宁王拉入火,以一藩王之力与中央抗衡(其中建文帝太“善良”屡次让朱棣死里逃生,这也能看出建文帝很矛盾想平定叛乱,又不想背负骂名。而朱棣可不能犹豫,一旦开始靖难就没法停下来。除了成功就是死亡别无选择!)

3.我简单读过龙床这本书,但我在豆瓣上看书评几乎一致认为在写朱棣那里时是不是黑的太狠了,其实不然。如果你要从一个人身上找到点阴暗面后,你就会无限的将他放大。下面会详细补充。

4.其实隋炀帝和朱棣很类似,在大业8年前,隋炀帝所做的事几乎可以算是英明神武,但就因为在高句丽的连续战败后,国家在经过了太多的大型项目下没有修养生息,而最后只有把连续战败的错误丢个人民。然后天下大乱。在永乐时期其实都差不多,在下西洋时多次有很多官员不同意。在北伐蒙古时也一样。特别是第三次亲征,居然出现了四个部的尚书同时不同意,在中国历史也算是绝无仅有的。最后也出现了唐赛儿起义也是说明民不聊生,(由于靖难的主战场在山东,到永乐后各种大型项目又主要经过山东,最后北伐又经过山东,山东真是没法活了。)

如果细细道来,七件国家大型工程也是把盛世粉饰到顶峰。“北伐蒙古、南征安南、扩建北京城、下西洋、疏通大运河、兴建武当山、修长陵、兴建大报恩市。”“永乐四年秋起夫,只今三载将何如。无贫无富总趋役,三丁两丁皆走途。山田虽荒尚供赋,仓无余粟机无布。前月山中去未回,县檄仓忙更催去。去年拖木入闽关,后平山里天正寒。夫丁已随瘴毒殁,存者始惜形神单。穉子多孤母多老,几度临门望归早。火伴还家始报音,遗骸已润荒山草。官家役簿未除名,孤儿嫠妇仍登程。去年丁壮已殒殁,今年孤弱知无生。君门如天多隔阻,圣主哪知万民苦。但闻木数已将完,王事虽劳莫怀土”。(《袜线集》卷一九)

5,朱棣确实很暴虐成性的,本来他也是汉家皇朝中少有的马上天子常年征战有暴脾气是很正常的但确实太过暴力了,最后无论是明史还是现代很多学者都认为朱棣最大的缺点就是这个残暴不仁


永乐十九年。刚修好的北京紫禁城才三个月,三大殿造雷击。也许是偶然的极端天气引起的,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简单。很快由于当时防火措施很差,而且三大殿是用的大量易燃的建筑材料。尽被焚毁。朱棣立即觉得可能是上天惩罚,立即下诏书令群臣直言朝廷政务的缺失,比如敬天事神是否礼数有缺,是否有小人得志、贤士遭殃之事,拍马屁、唱赞歌的升官,说实话、提意见的靠边站,刑狱是否总有冤假错案,百姓的赋税是否太重、赋役不均,财政支出是否过度、浪费过多,工程建设是否劳民伤财,军事活动是否频繁、粮饷供应不上等等许多问题,希望大臣们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说错了也没什么关系。 时任礼部主事的萧仪(上面提到的《袜线集》的作者)就果然耿直的指出了,朱棣这十几年的修筑紫禁城和南征北伐等大工程的弊端,应该暂时让人民休息十几年,暂时不要重修,和停止迁都的。朱棣顿时就怒了,最开始做事时都是反复争议了几个月,现在出了事你们就否定。不管你是否忠言逆耳,反正朕是没错的,错的都是你们出尔反尔。在杀萧仪前,大家们都畅所欲言,萧仪被杀后,舆论导向自然就变了,谁也不敢再说皇帝了,言官们只好转而指责当权的大臣们,说他们的工作严重失误。朱棣可能是讨厌这些人喋喋不休,于是下令大臣和言官们一律跪到午门外,争论迁都的利弊。言外之意,你们要争论都给我跪到午门外边去,离我远点,别在我跟前乱哄哄地对骂。你叫人家直接说不要怕,结果把人家杀了。这TM还不残暴?


6.历史各种评价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梁启超(在明粉看法)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 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 、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 可掩哉——明史(传统历史看法)

明成祖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剑桥中国明代史》(外国人看法)


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明史讲义》(比较中肯的看法)

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那珂通世(日本人看法)

7.新更,买到龙床读了一遍朱棣篇写的很精彩,引人入胜。 但是其中的对建文帝削藩居然一笔带过。这也能反应朱棣的成功和建文的失败。
对大臣们,建文帝从来都是礼貌有加,温文尔雅。即便对败军之将李景隆,他不但不杀,反而委以重任。(最后发现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命他守卫金川门,结果李景隆第一个开门迎降。)

对百姓们,他不断减轻赋税,甚至取消了对苏州的重税,(重八爷,对苏州地区给的税很高几乎是其他地区两倍)删除了《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并受到后人的好评。
但是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他勤劳不懈,一举一动都遵循圣人之言,他勤劳不懈,诸项措施都本着先贤美意。他减轻天下赋税,取消严刑峻法而代之以宽大的法律。他重用儒臣,试行井田制,全面建设儒家的理想社会。没想到四年努力换来的是穷途末路。这四年来几乎没有一家勤王之师。
想象一下如果朱棣正在即将渡长江时。突然得报,山西某某和山东某某,还有河南某某勤王起义。那你很棒棒哟!(评论区有说是,朱棣最后直接奔南京,不再争一地之利。而且速度很快,明军没有反应过来。虽然有些冒险,但确实有用)
为什么他被困在京城,天下无一人前来!
1398年6月登基,你知道他有多急!仅仅建文元年还没过完连续废掉5个叔叔!其中湘王举家自焚!这么残忍的家伙你说他仁慈?还有那句著名的“勿使朕负杀叔之名”,好家伙你都逼死了叔叔全家,还怕多杀一个叔叔!怕是想让底下的人背锅吧,人家不背啊!

8,当攻破南京后朱棣不但去了朱元璋陵,还派兵急忙保护他弟弟周王。
周王:“奸恶屠戮我兄弟,赖大兄救我,今日相见,真再生也。”
朱棣:“此非我之力,乃皇父皇母在天之灵保佑的结果!” 人家这水平。

结尾为了安抚降臣,他命令把建文宫中收藏的千余封奏章一把火烧掉,以表示绝不追究他们反对自己的责任。此举让人大为感动。大部分建文遗臣都很快转变立场,成了永乐帝的鼎力之臣。


由于靖难的理由是“诛奸臣”。所以首当其冲,黄子澄和齐泰肯定跑不了,就是他们主张最粗暴的削藩。方孝儒也成为了壬午殉难的高潮和结局。

晓木曰兮


在中国的历史上,明朝可以说是最霸气的朝代了,而若论明朝的巅峰时期,那无疑就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打造的永乐年间。

这朱棣到底有多牛呢?有书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1 治国方面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四年,实行宽仁的治国政策,深得人心。但当时的时局表面上是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是诸多势力虎视眈眈看着大明这块肥肉。

朱允炆性格优柔寡断,却在削藩一事上急于求成,和他的叔父们发生冲突,最后激起朱棣举兵反对皇帝,成就了靖难之役。

这个历史的拐点让我们看到了朱允炆的短板,也看到了朱棣开创了一个历史先例——藩王造反成功。

朱棣起兵反叛侄儿朱允炆后,一直试图开辟一个不朽的帝国。

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卫所、越南北方开设了交阯布政司,一一剪除和遏制了可能造成威胁和不稳定的因素。

利用对于宗教的尊崇,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控制;完善军事屯田制,确立对后来全世界的政治体制都有所影响的内阁制度。

郑和下西洋;治水江南;推行铁血政治,试图阻止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在帝家的渗透。

编纂完成举世闻名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迁都北京以及建造紫禁城,诞生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开通大运河……

文一出、武一出、政治一出、经济一出,这一出出的好戏,一扫盛唐后的颓势,有书君看得鼓掌称赞:建文帝常有,永乐大帝不可多得啊!

2 军事方面

朱棣对外族的战争,可以与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位杰出的皇帝相比,都不会逊色。我们就拿汉武帝刘彻与唐太宗李世民来跟朱棣PK一番吧。

汉武帝刘彻的对外战争,是建立在父辈积累的经济财富之上,外加捡到了两个军事天才——卫青和霍去病。但其实真正的战役中,汉武帝刘彻依然是胜少败多。

唐太宗李世民的战争,是建立在其李氏门阀的深厚底蕴之上,人才的大力辅助之中。李世民也算少数文能治国,武能打天下的皇帝了,可是李世民仍然使用了和亲这样的手段来求稳定。

和亲固然或多或少地缓解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但不免有屈辱妥协的味道,大家也对此举也是褒贬不一。

而朱棣的军功,是建立在孱弱的经济之上的。永乐初,明朝是被元朝奴役后刚刚缓过气的小酸枣,朱棣为了稳定国内局势,甚至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之后朱棣在儒家文人的抨击与反对声中,亲自率领军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北征。

第一次:重挫,几全歼鞑靼部

第二次:重挫,几全歼瓦刺部

第三次:鞑靼部不敢与之交锋

第四次:望风而逃

第五次:望风而逃

当了皇帝后还亲自冲锋陷阵的,朱棣貌似是独一例吧,他彻底改变了中原骑兵不敌北方部落骑兵这个历史看法。

补充一点,朱棣统治期间,明朝的水师堪称世界最强,英国舰队和葡萄牙海军曾试图挑起战争,都被明朝的大炮给轰退。

永乐大帝在位期间,一个普通百姓能毫不怀疑地认为,没有哪个外族敢不开眼地挑衅我们,我们也不会在自己的国土上看到外族军队,那是何种的骄傲!

3 对后世的影响方面

说起永乐大帝朱棣,他最重要的影响,也是最让有书君钦佩的,就是为后世子孙树立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风骨。

这样的气魄,代表着理解“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的君王使命感与责任感,代表着汉民族不屈压迫、自强不息的心愿。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反清复明?

因为在汉人的心目中,宋代表着屈辱,而明之风骨,听之,心向往之。

在实干、铁血、风骨的朱棣大帝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百姓安乐,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大帝朱棣就是这么牛!


有书共读


朱棣执政期间,做的大事很多,如果换成其他皇帝的话,估计都能亡国好几次了,但是朱棣做到了,明朝在他手上反而蒸蒸日上,为日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简单的讲一下朱棣做的大事。


  1、永乐大典——文治
  朱棣真正名垂千古的依仗。或许人们会忘了他800亲兵被迫起义,四年靖难,登基九五的辉煌,但绝不会忘了永乐大典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地位和贡献,这一切要归功于朱棣。这是“千古五帝”评价标准——文治武功中重要的参考标准:文治。
  永乐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这是朱棣一辈子做的最伟大一件事,靠着他,朱棣足够让千年后的人们记住他。
  2、五征漠北——武功
  元朝破灭后,蒙古族并未灭绝,而是逃回他们曾经熟悉的大草原,继续他们的游牧生活,同时也恢复了过去对中原的劫掠,黄金家族时刻梦想着打回中原,恢复元朝
  的统治。为了稳定边疆,解决北方的问题,朱棣做了很多准备,包括迁都北京、修缮长城、疏通京杭大运河等。五次出兵漠北,极大的打击了北元的实力,虽然没有
  彻底没绝北元,但为北方的稳定起了长足的影响。
  3、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对明朝最经典的两句话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天子守国门”说的就是今天的主角——朱棣。朱棣为了解决北
  方蒙古的骚扰和战乱,决定迁都北京,亲自镇守北京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故宫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为日后明清首都和新中国的首都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4、修缮长城——国防工事
  大家现在在北京八达岭参观的长沙叫做“明长城”,就是在朱棣手上修缮的。大家可能会问,万里长城不是秦始皇修的吗?秦始皇是修过,但是一千多年来,秦长城早已破损不堪,不能发挥军事作用,朱棣下令修缮长城,才有了今天的万里长城。
  5、疏通京杭大运河——利民工程
  京杭大运河隋炀帝期间开凿,在元朝哪些棒槌手上几乎毁于一旦,其实毁在元朝手上的何止一条运河呢,“宋朝之后再无华夏,明朝之后再无中华”可不是瞎说的,
  其他的以后会降到,这里只谈运河。朱棣迁都北京,人口的增加和军队的驻扎都需要大量的粮食和消费品,古代靠着驴子拉是不现实的,因为驴子拉一车到北京,它
  自己要吃了半车,效率低不说,还成本很大。所以,水运在古代的地位很突出,于是朱棣下令疏通京杭大运河,为迁都北京做准备。
  6、三征交趾——无功而返,劳民伤财
  交趾,当时又叫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朱棣三次出兵征讨,效果不明显,反而使得大军深陷泥淖,难以自拔,大军被拖在那里几十年,劳民伤财,后来被证明这是朱棣的错误决策。

  7、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的贡献不用我详
  细说,他的积极作用难以估量。有人责怪郑和为什么不搞殖民主义,我只想说殖民主义是杀鸡取卵,和平贸易才是繁荣富强的双赢局面。我想朱棣做了这么多耗费民
  力的事情,国家不仅没有动摇国本,反而出现了永乐盛世,为日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我想郑和下西洋带动的国际贸易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点。
  好了,就到此为止吧。朱棣做的其他事情就不讲了,因为在这七件事足以让人们觉得朱棣这个人。

运河陶山


大明国永乐太宗文皇帝朱棣,在位19年,好人当过坏人也当过,是不折不扣的枭雄皇帝。至于庙号,朱棣刚死的时候庙号就是太宗,成祖是嘉靖皇帝下令改的。历史上能称庙号为”祖“的也只有屈指可数,可想而知朱棣的成就还是相当大的,至少功大于过的。

借用《明朝那些事儿》里评价:他不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个好皇帝!!

是啊,好人是当不了好皇帝的,朱允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可是他的江山不是被所谓的坏人朱棣夺过去了吗?

至于朱棣的功绩确实堪称完美,比如: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组建内阁、下令修撰《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修缮长城、疏通大运河、五征漠北、南征安南等等等等,一个好皇帝应该做的他都做了。

再来说说他的残暴,是的,确实可以用残暴这个词,最有名的就是诛灭忠臣方孝孺“十族”,历史上也只有这唯一的“诛灭十族”的案例,杀死所有不孝忠他而孝忠建文帝的重臣。再把这些大臣的妻女送去“教坊”充作妓女供官兵轮奸泄欲,景清剥皮,铁铉油炸等等酷刑也没少用。

《教坊录》有明确记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右韶舞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身,节除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三岁的女儿,奉钦依由他,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又奏黄子澄的妻,生一个小厮,如今十岁也。又有史家,有铁铉家个小妮子,奉钦依都由她。

一个坏皇帝能做的他也做了。

历史上对朱棣的评价争议实在是争议太大,挺他的人说他奠定了大明300年江山的好皇帝,恨他的人只有一句:他是篡位的,而且嗜杀!更是一个暴君.

但我要说的是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结论如下:

  1. 迁都北京,虽然元朝的大都就在现在的北京,毕竟是外族入主,真正开创由汉人在北方统治整个全中国大陆地区的,这个功劳也只有朱棣可以夺得。宋朝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

  2. 修建紫禁城,北京紫禁城就是南京紫禁城的放大版,由大都改名为北京,紫禁城的规模和繁荣程度不亚于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城群。

  3. 组建内阁,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4. 编纂《永乐大典》,永乐二年,朱棣命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其编纂宗旨原文如下:“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5. 郑和七下西洋,永乐三年,朱棣命郑和下西洋,他所创造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不仅在航海史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经济、文化及政治上和平友善的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他的就不说了,太多太多的功劳,单单以中国以后600年的时间段来看,他的”千古一帝“的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当然康熙也是千古一帝,那是后话。

谢谢各位看到最后,回答的不是太好,希望各位指正一二,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非常史官


1.朱棣放松海禁,促进国际交往空前大发展。

在这一点上,明成祖比他的父皇朱元璋显得开明和有气魄。朱元璋出身雇农,后来只是在马背上学会点文化,思想意思比较狭隘,称帝后不务远略。他厉行海禁,不许下海,出允许周边几个国家和地区来中国"朝贡"外,没有更多的国际往来。明成祖则显得胸怀博大,他虽然未明令废除海禁,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大大地放松了。他遣使四出,广通友好,并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在亚非国家间至今传为佳话。他恢复了被朱元璋废除的市舶司,恢复了对日交往,并一度基本解决了所谓的倭寇问题。他使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与中国重归于好,外国来华的使臣“络绎不绝”。正是在永乐年间,有4个国家和地区的国王7次来华访问,并有3个国王死在中国,葬在中国,成为中外有好的历史见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交往增强了亚非国家间人民的友谊和了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并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2.朱棣迁都和营建北京,这是对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贡献。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随着几千年来民族大融合历程的推进,建都北京已成为客观历史要求。明成祖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果断地决定由南京迁都北京,并对北京进行大规模营建,从而大体奠定了今天的格局。自明成祖迁都北京,至今570余年而未改,充分证明了这个决定的正确和富有远见。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以的岁月中对中华民族起到一种凝固的作用,并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得发展。

3.朱棣浚通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联系和发展。

大运河始凿与隋,当时以洛阳为中心,几乎绕了一个半圆形的大弯,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几乎没发挥什么作用。元代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开凿,南北大体取直,不在绕道洛阳。但是,当时的京杭大运河并没有全线通航,古“终元之世,海运居多”。洪武二十四年(1393)因黄河决口南灌,大运河几乎全部停航。明成祖命宋礼浚通会通河,兼治黄河,陈瑄开凿清江浦,京杭大运河这才真正全线贯通。从此以后,大运河就成了一条繁忙的水道,南方的粮饷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输往北京,海运遂罢而不用。在运河两岸,陆续兴起了像淮安,济宁,临清等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在全国经济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经常以长城,大运河而感到自豪,但人们知道,长城只是起一种防御作用,而大运河才真正推动了全国经济的联系和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明成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卓有成效地经营边疆,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朱棣对东北地区进行积极的开发和经营,设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奴儿干都司,把黑龙江中下游大片疆土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当时,在奴儿干都司辖环内修通了四条通道,沿途设有驿站,以便商旅往来。这四条通道南接辽东,直达北京。内地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源源不断地运往东北,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些土特产运往内地,从而使当地与内地的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力地促进了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明成祖积极经营西北,设立了哈密卫,加强了对大西北地区的管理和羁縻。终明之世,西北地区一直比较安定,没出现大规模的祸乱,这与明成祖的经营是分不开的。明成祖加强对西南土司的管理,并最先实行改土归流,设立了贵州布政使司,形同内地,有力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和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成祖封赠乌斯藏诸法王,修筑西藏地区通往内地的通道,加强了西藏地区和内地的联系。明成祖还积极经营南海诸岛,对那“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进行勘察和命名,对那里进一步开发和管辖,其业绩将永远彪炳于中国史册。


文史江湖


在中国历史上,永乐皇帝是一个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气度非凡,大有作为的皇帝,一生南北征战,废寝忘食,最后死在了远征蒙古征途之中。

明成祖统治的永乐时代,是明朝初年的一大盛世。这一时期明王朝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国泰民安,国力强盛。明初的综合国力远超以前的封建王朝,康熙皇帝称赞朱棣统治时期“远迈汉唐”是不无道理的。

1、五次亲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是少有的。五次亲征北元,打垮了北元的中央机构,基本消灭了北元军事力量,为大明延续20余年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永乐皇帝的基础,就没有大明200余年江山。

2、七下西洋,谱写了中华民族航海外交史上壮丽篇章,涌现了郑和,马欢等一大批著名航海家。在远航之中,宣誓了大明的国威,宣传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主张,扩大了属国数量,影响远至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消灭了土匪陈祖义,维护了世界和平,很多国家派出史节回访,甚至国王亲自来华朝拜,彰显了我大明的国际影响力。

3、维护了中华国土统一。东北设置了努尔干都司,管辖东北各民族,远至勘察加,雅酷特,楚科奇半岛,各个渔猎,使鹿,使犬部落。南方收复了交趾,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使交趾独立于中央400年后重新回归。南洋,设置了旧港宣慰司,管辖南洋。西南,设置了老挝司,管辖老挝,设置了三宣六慰(包括老挝),管辖整个缅甸,泰北各民族。西藏设置了三个宣慰司,管辖整个西藏,包括拉达克,今天的不丹、锡金、罕萨、吉尔吉特、巴乐缇斯坦。西北据敌于国门,挡住了瘸子帖木尔的入侵,使中央腹地免造生灵涂炭。北方就不必说了。在七下西洋中,记载了南海各岛,为南海属于中国提供了诸多证据。对纳土纳群岛,阿南巴斯群岛,淡美兰群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科科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查戈斯群岛,毛里求斯等,进行了记载,郑和多次登陆、补给,进行有效管辖,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记载的国家,这些领土本着谁发现属于谁的国际规则理应属于中国,可惜的是朱高炽即位后很快就以耗费巨大为由,禁止下海,伟大的航海,发现新大陆戛然而止了。

4、编写《永乐大典》。它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可惜的是,今天只留下副本800余册。

5、改革吏治。明太祖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6、迁都北京。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原名北平)的事件。因发生于永乐年间,故名。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

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7、建造紫禁城。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


8、开创了大明盛世。永乐时期也是明朝真正意义上的盛世时期,正是因为明朝初年国库充盈,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才使得营建北京,营建长陵,疏浚大运河,建大报恩寺,营建武当山这些浩大的工程得以开展和完成。没有强盛的国力支撑是难以完成的。此外永乐一朝战事频繁,南征北战,都需要浩大的国力才能支撑下去的,没有这些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是决不能完成的。永乐之后的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继承洪武,永乐以来开创的伟业,持守成之策,将明朝的中兴大业继续下去,开创了广为史学家称道“仁宣之治”。明朝开国的六十年间,是大明王朝最为繁荣强盛的时代,其中最耀眼的当属永乐时期。


9、发展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代表了当时中国领先于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其技术之高超,装备之精良,船队规模。堪称当时世界一流。最大船舶已达4000余吨,整个舰队人数达2万余人。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上肤浅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片云2


朱棣(1402年一1424年在位)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发展经济,开疆拓土,改革政治制度使明初社会迅速安定发展,史称永乐盛世。朱棣原为藩王(燕王)靠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的天下当上皇帝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有一拼,饱受后人诟病是其人生最不光采的一面。朱棣的英明神武开创一代盛世的历史功绩也同样受后人称颂。.朱棣在世时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在政权建设上朱棣进一步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庭中逐渐发展成内阁制雏型,奠定了明清两朝政治格局,影响明清五百多年政治体制形式,这套体制也被西方国家沿用。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做了许多对后世比较有影响的大事。一,迁都北京。北京是朱棣老巢龙兴之地统治稳定,是北方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北建都可北控蒙古向南统御中原,天子守国门。从1405到1421年十多年大规模营建,北京初俱规模成为首都的开始。二,输浚大运河永乐九年命工部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派员凿通淮安清江浦一带运河,使於塞已久的大运河畅通无阻促进了南北经济发展。三,开疆拓土,(1406年一1407年)趁安南国內乱,三次派张辅挂帅征服安南,置中央政权直接管辖。派宦官亦失哈巡视东北在黑龙江附近没努儿干都司下设卫所管辖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并在永宁寺立碑宣示主权。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西南地区国防。为打击北元残余势力从1410年到1424年)朱棣亲帅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北伐鞑靼和瓦刺蒙古势力保证了北方边境的安全。四,大阅兵,不战而驱人之兵为善之善者也。明初强敌环伺,周边国家大部分为北元蒙古姻亲势力,朱棣通过北伐打击北元势力提高威威信外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举行一场规模宏大的阅兵式。朱棣从北京怀来调集十万精锐军队,选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其中神机营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军队演习包括骑兵奔袭和步骑合击战朮。演习中请来三十多国家使节来观礼,宣示了大明赫赫国威使这些国家一直同明朝保持友好往来。五,郑和下西洋。为加强对外联糸建立朝贡体糸从1405年到1433年明朝派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士乓乘宝船六十四艘西下洋,郑和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到安南国占城,马六甲,印度尼西亚苏门答刺,锡兰印度洋沿岸各国家三十多个国家,最运达非洲东海岸,而且还在菲律宾和巨港设置行政机构。郑和船队先后八次下西洋是世界船海史上的壮举,比西方航海家远洋航行早了半个世纪。六,编攥《永乐大典》,永乐元年朱棣命谢缙,姚广孝,王景和邹辑等人攥修套大型文化典籍《永乐大典.。这是我国古代最大百科全书比当时十八世纪《大英百科全书》还早三百多年。朱棣在位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都是领先世界的,朱棣文武全才,宽严并齐,知人善任,用兵应变,机智神勇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著明的伟大帝王。






关东侠客


朱棣时代的永乐盛世代表了大明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朱棣不仅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还是纵横天下无可匹敌的军事家。他五征蒙古,安定北疆;他收复安南,扩充版图;他通使西洋,万国来朝;功勋卓著,堪称古代君王中的典范。

朱棣打小跟着老爹朱元璋革元朝的命,对战陈友谅、张士诚等乱世枭雄,在实战中一步步的成长起来。不仅把老爹的政治手腕继承的很好,而且常年跟着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当世名将南征北战,既勇武过人也能统帅全局,逐渐锻炼成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时代英才。

朱元璋死后,帝位传给了自己的侄儿朱允炆,本就让这位野心勃勃的叔叔心理不平衡了,再加上侄儿要大力削藩,朱棣为了生命的延续与荣誉而战,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的北军以少胜多击败了朱允炆的南军,荣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帝王宝座。

他是那个时代的国家信仰,“天子守国门”精神的忠实捍卫者。国都从烟雨江南迁到荒凉北疆,即便是年迈也不惜披甲上阵一马当先,使得瓦剌、鞑靼等蒙古政权不敢犯境,成为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

他致力于宣扬国威,沟通海洋,开展和平外交。在永乐盛世的推动下,促成了郑和七下西洋的盛举,使得明朝威名远播,沿途小国心悦诚服并来华学习交流,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

作为朱氏家族中的一员,他可能不是个好儿子、好兄弟、好叔叔,但是作为大明帝国的统治者,他的确是当之无愧的伟大帝王。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关注评论。


纳兰轩若


朱棣,太祖四子,(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1402年于南京登基,年号永乐,后称永乐大帝。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简称太宗文皇帝。后于嘉靖朝因大礼仪之争,改庙号成祖。

太祖以放牛娃而君临天下,念创业之艰,体守成之难,对太子朱标寄予厚望。不幸朱标英年早逝,太祖爱屋及乌,立其子允炆为皇太孙。

明太祖朱元璋

其时,皇太孙朱允炆虽自幼熟读儒家经书,却多怀理想主义,性情温文尔雅,以宽大著称,与其祖父相去甚远。太祖对于其性格懦弱、遇事少有决断不太满意,也担心他以后守不住江山。得知太祖的心思,朱棣便寻找机会在“帝王之气”上做文章。

太祖的儿子们大都流氓气太重,在各自的封地纸醉金迷、为非作歹、不守法度,唯有朱棣在燕国安抚民众,不爱“折腾”,因此“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君人之度”。

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将军蓝玉征蒙古回师,为了巴结权势显赫的朱棣,将一匹俘获的名马送给他。不料,马屁拍到马腿上,被朱棣训斥一通:“将军俘得名马,理当先送朝廷。送到我这里,是不尊重君父”。太祖闻言,欣慰不已。

洪武28年(1396年),太祖68岁生日,兄弟们搜刮了各种奇珍异宝,敬献父亲,朱棣却只送了几株嘉禾(结穗特别大的稻禾)。太祖出身贫农,少时吃不饱穿不暖,一度以乞讨为生,自然对庄稼特别有感情。嘉禾自古就是祥瑞,因此大喜。

明成祖朱棣

除了在父亲面前表演,同时朱棣也非常重视下属的口碑。靖难之役途中,他见一病卒在路边呻吟,便将自己的马让给病卒骑。随从们劝阻,朱棣回答说:“人命和马命孰轻孰重?我岂是看重马而不看重人呢?”此言一出,燕军官兵无不感动。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让人觉得他是个仁义的君子,等他登上大位以后,朱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奸臣”。当年建议建文帝削藩的大臣以及靖难之役中率军抵抗他的将领都被灭门碎尸,家中女眷则被送入教坊司充当军妓,名士方孝儒更被灭了十族。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月十一,教坊司官员在皇宫右顺门口禀奏:某“逆臣”的一个姐姐、两个外甥媳妇,另一个“逆臣”的妹妹平均每天被20条大汉轮奸,“年纪小的都怀身,节除夜(即除夕)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个三岁的女儿”。朱棣听了,竟嘻皮笑脸地说:“依由他,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他不再表演那些仁慈博爱,因为他已经得到了皇位。

靖难之役路线图

当然,朱棣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徙富民以加强对豪强的控制,完善文官制度,设监察,遣御史巡按天下,兴科举,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修成了名垂青史的《永乐大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修建紫禁城,迁都北京,以示天子御国门。派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华文明传播世界,宣扬国威。

紫禁城(明)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