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再現重大信號,公攤面積或將作古

樓市嚴控的大背景下,疑似樓市灰色地帶的公攤面積問題再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近幾日,央級和全國性媒體密集發聲,矛頭直指公攤面積的合理性,並借專家之口提出:

應全國推廣銷售套內面積。

8月1日,新華社刊文《買100平米房子只得70平米,“公攤面積”讓我們很受傷!》,尖銳地指出,“既然國際上基本都是按套內面積計算房價,為何我國計算房價、物業費等都要包括佔比頗高的公攤面積?職能部門治理房地產行業亂象之時,能否回應公眾關於公攤面積問題的關切?”

8月5日,中國之聲發表《公攤面積收費遭質疑,專家:銷售套內面積的“重慶模式”應全國推廣》,提到,“公攤面積一直處於法律的灰色地帶,甚至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一種做法,顯然,這並不合理。”文章以專家之口建議“按照套內面積來銷售更科學”,並指出,降低或取消公攤面積會推高“房價”之談是危言聳聽,“因為壓縮公攤面積或改成按套內建築面積計價造成的價格上漲,本身只是一個數字問題,並不會真正提高購房者負擔,相反會降低購房者的未來資金壓力。”

8月6日,中新社刊文《公攤面積"套路”太多:消防場所已算公攤,又劃成車位再出售》

, 指出,“事實上,公攤問題積弊已久。近年來,隨著房價上漲,部分開發商趁機推高公攤比例。”文章除了再次提出“建議取消公攤,按照實際使用面積來計算房價”外,還針對目前的樓市現狀提出,給開發商或代理銷售中介一項強制義務,即向購房者明示“到底分攤了哪些面積”。

樓市再現重大信號,公攤面積或將作古

值得注意的是,8月3日,澎湃新聞刊發社論《告別公攤面積,需要拿出改革勇氣》,提出:“在之前,中國房地產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相對於房價的飆升,公攤面積的問題容易被忽略。如今中國房地產發展又到了十字路口,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氣來徹底拋棄不利於業主權利申張的公攤面積概念。”

這一系列涉及公攤面積問題的文章中,反映了自誕生之初,公攤面積就有著“不公開、不透明”的原罪,並因此在日後成為開發商變相漲價的肇因。

近段時間,《買100平方米的房子只得70平方米,這麼坑的“公攤面積”到底怎麼來的?》的文章在網絡熱傳,不過是藉助自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把公攤面積能“極端”成什麼樣擺在了更多人面前--2010年,山東就出現過公攤係數超過52%的樓盤,去年,南京某商住公寓一些戶型的公攤面積竟然比套內面積還大,得房率只有42%。

2016年至今,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斷加碼,開發商紛紛以精裝修形式推出房源,公攤面積的問題愈加凸顯,“公攤面積算在精裝面積之內”成為精裝修維權目前的主要問題。

比如在武漢,有業主反映,一樓盤開發商對電梯、走廊等公攤面積也按室內精裝價收費,且價格虛高。一套125平米的房子,精裝修標準是2500元/平米,公攤比例為28%,這樣一算,每套房子通過公攤多收了8萬多元。

而在成都,同樣的問題也在發生。有業主因為精裝費用包含公攤面積而發生維權,並在業內引起較大反響。

眼下,央級和全國性媒體針對公攤面積不合理現狀的集中發聲,不能不讓人聯想到高層或將在這方面做出實質性的動作。

公攤面積這一概念源自香港,但從2013年起,香港已經開始告別公攤面積,要求按照實用面積出售房產。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重慶自2012年起就以套內建築面積作為計價依據,而廣州、北京等地也開始出現按套內建築面積計價的探索。

現在的問題是,其他地方離告別公攤面積,按套內面積計價還有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