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可以應用到遍一切處

致虛極,守靜篤”,可以應用到遍一切處

致虛極,守靜篤”,可以應用到遍一切處

“致虛極,守靜篤”,在禪修時講的比較深入。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在歷緣對境中應用出來。

一般人,為人處事,往往帶著很多習以為常的觀念、成見、習性,但是自己不知道。看到什麼,就衝動地用習性去下論斷。認為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不會錯。但是,不知道被自己所欺騙,因為他的心是凹凹凸凸的。遇到所要的,就吸收、抓取;遇到所不要的人、事、物,就設法排斥。

這個習性,是在潛意識裡薰陶久了,形成的一種自然的心態。但是,這一種心態在運作,包括形成傲慢、主宰欲、強勢,在傷害別人,帶給別人痛苦,他也不知道,看不到自己的問題。認為我是好心,我是為你好,我這樣做是理所當然、應該的。

我在講課裡提到:每個人的心是一面鏡子。一隻兔子跑到這三個鏡子的面前,一個凹凸很嚴重,一個凹凸度比較不嚴重,一個是完全平整的鏡子,照見的結果差異那麼大!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裡就講:“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果已,方可信汝意。”“得阿羅漢果已”,就是一個很清靜的心,是一面平鏡,已經沒有任何的貪、嗔、痴、我慢,沒有任何的成見,沒有任何的自我的影子。這時候看萬事萬物,才會真的如實觀。

修行的過程,就是讓我們這一面心鏡,凹凸度越來越少。佛陀所講的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過程,都是修我們這面鏡子、修我們這顆心,不是去修理別人。

修行的關鍵核心就在這裡,你什麼時候能夠做到,你什麼時候就會覺醒、解脫自在。而這個覺醒,不必等到他方世界,也不是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你什麼時候有魄力去面對,這個問題就會解決。

“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工作、歷緣對境之中,心來到清靜無染的鏡子,沒有任何的成見、沒有任何的包袱,不被任何經典、法門所束縛。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當你去如實觀之後,你才會看到:大自然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這一部無字天書是那樣的奧妙!

為什麼空海在講經,一開始就講要歸零?就是要大家以一個敞開的心虛心學習。空海講經也經常用幻燈片做輔助教材,因為它比文字更接近真理實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