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茶几,搶東西,不看書,一歲多的寶寶,到底是想幹啥?

爬茶几,搶東西,不看書,一歲多的寶寶,到底是想幹啥?

一歲多寶寶爬茶几、搶東西,不看書,你家娃是這樣嗎?

一位媽媽問我:怎麼給一歲多的孩子立規矩呢?

情況是這樣的:孩子一歲兩個月,喜歡爬茶几,不讓爬就不幹,媽媽又擔心孩子磕著碰著,又怕現在爬茶几管不好,孩子再長大一點,會淘氣得不得了。所以想問問有沒有什麼辦法,給孩子講講什麼是“規矩”,並且讓孩子知道自覺遵守。

另一位媽媽問我:我家孩子喜歡搶東西怎麼辦?

情況是這樣的:孩子一歲多,大人手裡拿什麼、桌上櫃子上放著什麼,都想拿在手裡看,拿不到就搶,搶不到就哭。媽媽就著急了,孩子這麼任性怎麼辦呢?

還有一位媽媽問:我家孩子快兩歲了,看書還是坐不住怎麼辦?

情況是這樣的:媽媽帶孩子看書時,孩子總是被別的東西吸引,聽不上幾分鐘,就跑掉了。媽媽就想問問,怎麼才能讓孩子坐下來安安靜靜地多看會兒書。

這幾個情況,其實在一歲多寶寶身上都很常見,或者說,簡直就是這麼大的寶寶最明顯的特點。

這時候,它不是淘氣問題,不是任性問題,也不是不專注的問題,媽媽需要的既不是給孩子立規矩,也不是“管教”孩子的“任性”,或者把孩子摁在那兒乖乖看書,以培養“專注力”,而是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表現,他到底是想幹嘛,然後採取正確的行動。

爬茶几,搶東西,不看書,一歲多的寶寶,到底是想幹啥?

一歲多的寶寶最喜歡的,是探索與掌握“世界”

一歲多寶寶,最喜歡的事兒是什麼呢?是探索和掌握“世界”。你可能會奇怪,這太誇張了吧,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能說到“世界”呢?

其實,對於這麼大的小寶貝來說,他身邊的一切——客廳裡那個茶几、桌上那個不認識的東西、媽媽手裡的炒菜鍋鏟——都是他的世界,他都想摸摸、動動、敲打敲打,看看會發生什麼。

著名早期教育專家伯頓·L·懷特在《從出生到3歲》中,詳細描述了14-24個月的寶寶的行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探索”與“掌握”。

探索——這麼大的孩子,“每天會花大量時間對儘可能多的物體的不同特性進行探索”。從玩具到商品包裝,從鍋碗瓢勺到爸爸媽媽的電腦手機;探索的方法包括觀察、敲打、扔掉、撫摸表面等等,當然,也包括攀爬,茶几、桌椅、樓梯,都是孩子特別喜歡爬的東西。

掌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細動作,他會利用一些小物體,反覆練習一些技能。懷特列舉出的“掌握”行為包括:

  • l扔和投擲物體;
  • 把裝有合頁的東西,比如小盒子,反覆合上再打開;
  • 把門和抽屜打開再關上;
  • 把物體(比如積木)立起來再擊倒;
  • 把物體放在一起再分開;
  • 把各種東西放入容器再拿出來;
  • 控制所有能夠產生光亮或者聲音的開關。等等等等。

看到這兒,估計不少媽媽都會拼命點頭:太對了,太對了,我家孩子就是這樣,到處“淘氣”,而且怎麼說都不聽。

至於希望孩子能乖乖坐下來聽媽媽講完一整本書,那就是隻能當成美好願望了,因為按照懷特的說法,這麼大的寶貝,如果能連續玩一個迷人的遊戲或者小東西超過15秒,就可以稱為“積極的遊戲”,而如果他們被限制著呆在某個地方,或者被要求非做某事不可,他們可能連15秒的積極遊戲都做不到。

那麼,怎麼辦呢?爸爸媽媽們可能會採取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的探索和練習,一種方法是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為他立規矩。兩種方法,會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爬茶几,搶東西,不看書,一歲多的寶寶,到底是想幹啥?

正確的方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時保護好孩子

兩種方法中,比較好的方法,或者說正確的方法,是滿足孩子,讓他跟著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身邊的世界。

比如,他想爬茶几,就讓他爬爬茶几,他想拿櫃子上的東西,就讓他拿櫃子上的東西,他想把爸爸媽媽大衣櫃的門開開關關,就讓他這麼玩一會兒……

爸爸媽媽儘可以放心,被滿足了爬茶几願望的孩子,不會到了五六歲,還喜歡呆在茶几上,想拿櫃子上的東西的孩子、玩大衣櫃門的孩子,也不必然發展成在家裡家外混作混鬧的熊孩子。——等過了這個最好奇、最喜歡到處探索的階段,他又會有新的樂趣,你想讓他這麼玩兒,他都會覺得無聊了。

很多爸爸媽媽想制止孩子的探索,是怕孩子發生危險,或者打壞東西。

我們家的辦法是,把家和傢俱儘量弄得安全,同時不讓容易讓孩子受傷或者打壞了大人會心疼的東西出現在孩子的視線之內。

我家大寶一兩歲時,家裡有個茶几,鋼、木、玻璃混合材質,非常好看,大寶剛剛會爬,就對這個茶几發生了興趣,好幾次努力想爬上去,把真心爸媽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把茶几拆掉,藏到床底下,然後檢查家裡所有能爬高爬低的地方是否安全,容易磕碰孩子的尖角加上保護套、容易當成梯子爬的書架裝滿書並固定到牆上……還有刀子剪子體溫表,統統都放到孩子不容易找到的地方。等到小寶出生,同樣的動作,又都重新做了一遍。

我們覺得,家是生活的地方,不但要讓大人感到舒服,也應該讓孩子感到舒服,如果為了保護傢俱或者保護孩子,讓孩子這裡不能動,那裡不能動,就限制了孩子探索能力的發展。

爸爸媽媽的任務是在孩子到處探索時,保護好他,避免他發生危險,而不是為了孩子或者物品的安全,而不停限制孩子的行動。

這聽起來沒什麼不同,但出發點完全不一樣。比如,如果你家茶几不容易翻到、不容易碎裂,對孩子沒危險,那就讓孩子爬爬,如果不安全,那就收起來,不要為了一個無關緊要的茶几而每天給孩子“立規矩”。再比如,大人都怕孩子摔壞手機,那麼辦法很簡單,你別當著他的面玩兒手機就好了。

當然,必要的安全意識還是要告訴孩子的,這也是孩子早期認知啟蒙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識隨時告訴孩子,比如刀子和破碎的玻璃會劃傷小手,熱水熱湯熱鍋會燙傷、爬高容易掉下來摔傷等等。

這些事需要告訴孩子,但也不能期待孩子,你跟他說一次,他就明白了。

我們的經驗是,要孩子明確地瞭解這些危險,自覺地不去做危險的事、不去動危險的東西,至少要到三歲以後。在這之前和之後,大人在孩子探索“世界”時,時刻關注孩子,保證他的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工作。

爬茶几,搶東西,不看書,一歲多的寶寶,到底是想幹啥?

錯誤的方法: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不停為孩子“立規矩”

很多爸爸媽媽沒有意識到一歲多孩子的一些所謂“淘氣”行為是因為好奇,是為了探索世界,會誤以為那些都是不良行動,需要管教、需要為孩子立規矩。

我們認為,這種方法是錯誤的方法,很可能收到三個負面的效果:

一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不停發生衝突。

事實上,在很多家庭,“看”孩子的主要任務,變成了不斷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防著孩子搞“破壞”。這會弄得大人著急上火,也會讓孩子經常特別不滿。

二是孩子容易變得愛哭鬧、發脾氣。

一些孩子愛哭鬧,其實是被大人給“管”出來的,總是被大人限制、制止,孩子一點行動自由都沒有,就得不停反抗,反抗無效,就只好用哭鬧來表達不滿。

爸爸媽媽不妨嘗試一下,對一兩歲的孩子多加保護,但是減少限制,允許他到處探索,你會發現,孩子哭鬧的現象會大大減少。

三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被壓抑。

確實,有些孩子比較“乖”,大人給“立規矩”,或者嚴厲制止幾次,他就乖乖地不去做一些在大人看起來比較“淘氣”的事了,但是同時,他也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興趣,變成了對什麼新鮮事情、新鮮東西都不好奇的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絕對是個大損失。

爬茶几,搶東西,不看書,一歲多的寶寶,到底是想幹啥?

當然,這篇文章中說的,不要限制孩子那些“淘氣”行為,是對一兩歲的孩子來說的,三歲以上孩子的“淘氣”,是另外一回事,和一兩歲寶寶的好奇探索並不相同,您可以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真心爸媽”,閱讀關於孩子淘氣的其他文章。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